劳申伯格-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阿瑟港,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劳申伯格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师从约瑟夫·利伯斯,开始接受达达主义艺术观念。二十世纪50年代抽象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综合绘画”,从此走向波普艺术的开端。代表作有《土耳其宫女》、《姓名缩写》等。

1、土耳其宫女劳申伯格 作于1955至1956年 集成雕塑 211×61.5×64厘米 德国科隆路德维格艺术馆

《土耳其宫女》在这类画题曾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和后来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偏爱的裸体题材。劳申伯格取用其意,用一个贴着一些现代照片和古典裸体画的盒子,接在一根棍子上,象征一个人体。棍子被插立在一个枕垫上摇摆着。在盒子的顶上,立一只鸡的标本。法国观众立即会联想到一个法文俚语:把情妇称作昂贵的鸡。这件作品显然有着对现代生活的某种讽刺。 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在某些方面接近于马塞尔·杜桑的"现成品"艺术,不过,劳申伯格多了一层隐喻。

2、姓名缩写劳申伯格 1959年 组字画

劳申伯格1959年(34岁)的作品《姓名缩写》,是最有名的集成。画面呈现了一只山羊身上套着一个破旧的轮胎,站在由色块和图片拼贴而成的画框上。这件作品多年来一直引起了艺术评论家的广泛兴趣,大家都认为作品内藏了某些性的意识。在西方,山羊是淫荡之神萨提儿注2的象征,与轮胎组合在一起暗示同性恋,艺术家从他的艺术创作中暗喻并嘲笑了现代社会的所谓“文明”趋向。

3、无题·中国 劳申伯格 1983年,总面积约188.5×246×89厘米,现归画家自藏

劳申伯格1985年(60岁)在中国举办的个展上展出的《无题·中国》,在中国艺术界造成了巨大轰动,这副作品将各种图片拼贴在画板上,画面中间以重复上下排列的美国国旗隔开,并在画面的两边加了两把中国旧时的油布雨伞。这幅立体的混合作品,被视为是中国装置艺术的启蒙之作。在这幅劳申伯格的作品中或许无所谓褒贬之意,也许只是艺术家以对黄色油布雨伞的好奇心理用来象征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我国传统观念将黄色视为皇家色彩的膜拜心态。

4、信号劳申伯格 1970年 为丝网印制品,109×109厘米,共印了250张,由卡斯特里版画社出版。

劳申伯格在1970年(45岁)创作的《信号》中,利用丝网漏印技术,把时事新闻图片中重大事件的照片,翻拍、剪贴并重叠印在一个画面上,其上有越南战争、暗杀名人事件、肯尼迪施政演说、登陆月球的宇航员、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图像,这一系列信息集中在一起,构成了大众所熟知的“时代符号”,这副以丝网漏印技术拼贴在画布上的作品,既是对新型创作手法的探索,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美国社会过去10年内发生的事件被浓缩在了这一方画布上。艺术即是生活,这一创作主张在这里又一次被得到验证。

5、《床》。劳申伯格在1955年(30岁)完成的一件轰动西方艺术界的作品《床》,他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撑支在一个画框上,加上一个枕头,然后用颜料涂洒上去,让颜色自如地流淌下来。在这幅作品中他使用现成品,改变了床作为寝具的功能,而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美国拼合艺术的开端,也是一部对他主张打破生活与艺术界限的成功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分辨出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也更加准确直接地表现了他的“生活即是艺术”的创作核心。其创作中即兴和违背常理的处理方式,是劳申伯格最为欣赏并惯用的创作模式。他在74岁的时候笑称:把事物像螺丝一样拧在一起就是我的喜好,是否正确并不关键。

6、事件2

7、1986年劳申伯格为宝马汽车635-csi设计的车身

8、劳申伯格设计的1998年4月13日《时代》周刊封面

9、《莲花系列》。是12张颜料喷墨与凹版印版画,题材全为劳申伯格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看以及用照相机拍到的中国当时的现状,用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题材来描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劳申伯格从2007年夏季开始创作《莲花系列》,在2008年4月完成了这一批珍贵的作品。不幸的是这位82岁的老前辈在完成《莲花系列》后不久仙逝了,让《莲花系列》成为其生前最后一个创作。

10、劳申伯格(左)在拉萨 。1985年11月,劳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萨举办了自己的个展。

劳申伯格简介

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1925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阿瑟港,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劳申伯格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师从约瑟夫·利伯斯,开始接受达达主义艺术观念。二十世纪50年代抽象主义的兴盛期,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综合绘画”,从此走向波普艺术的开端。1953年劳申伯格得到一幅美国著名画家德·库宁的作品,他用颜料将之涂掉,并将最后的结果作为自己的作品展出,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劳申伯格借此抹去了西方社会中那些精美艺术品的光环,象征了高尚艺术的消减,从此他开始名声大噪。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劳申伯格与其好友贾斯培·约翰斯通过制造人人都消费得起的艺术品而展开了一场艺术界的革命。劳申伯格开始把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布片、报纸、照片、垃圾等实物放进他的绘画,创造出“集合绘画”,打破了美术即是幻象的传统观念。1955 年他的《床》被广泛展出,他直接把自己的枕头、被子放进画布,从而改变了床的功能,成为美国真正日用生活品拼合艺术的开端。在另一幅作品《符号》中,人们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国60年代特征的信息:明星总统肯尼迪、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越战士兵、登月宇航员,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劳申伯格把大众图像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对波普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劳申伯格的作品包含了他对都市社会景象的探讨:“我想看看我所读到或体验到的在别种情形是如何,在日常生活里又如何。”劳申伯格收拾破烂作画,想让人们理解事物用过即弃的实质,这就是商品社会的生活现实。他对大量不同的新奇的绘画技巧和材料作过探索,自早期单色系列之后,又开始进行“综合绘画”实验,他的作品就是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正如他自己所说:“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在两者之间。”

除了观念艺术家,劳申伯格还是一名摄影师、印刷品的制作者、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同时他也广泛涉足服装、广告和电影界。劳申伯格的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作意识和艺术生产方式改变着艺术的呈现方式。在劳申伯格的创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与周围的都市和技术社会的联系,他的这种“集成”式的手段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丰富图像,比如一排数字、靶子、美国国旗、地图等等,这些都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之作。如果说以立体主义、达达艺术为代表的早期现代艺术已经被视为传统的离经叛道,那么劳申伯格更是亵渎传统的代表,他以机智、嘲弄与讽刺的手段,让各种日常用品作为符号进入作品中。但是也有人评价说,劳申伯格的波普“始终是以极为典雅的方式绘制的,在俗丽的内容下面,它们展露了西方绘画传统在形式技法方面高度成熟的变异。因此他与现代主义大师们仍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劳申伯格一生荣誉众多,1963年他的《意外事件》在第五届卢布拉纳国际版画双年展赢得大奖,他用照相制版的方法,把汽车事故及翻船等的遇难事件表现在同一画面中,这种用大众图像拼贴成大型丝网版画的方式,对波普艺术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4年劳申伯格成为第一个获威尼斯双年展绘画大奖的美国人,这是美国艺术在欧洲确立并赢得国际地位的划时代标志。同时,劳申伯格的作品也在拍卖市场获得了高价,2006年他的代表作《鲁本斯》以3000万美元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劳申伯格也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劳申伯格到安徽泾县宣纸厂参观古老的手工造纸过程,之后创作了《中国凉廊 》。他选取长城、铜狮、车轮小铺和鲜花浊流等元素,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的印象。1985年底,正在进行全球巡回展的劳申伯格将他的拼贴作品带到中国展出。这是美国近五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直面接触。他的“美国现代破烂集锦”挂满中国美术馆三间大厅,对中国艺术界产生强烈的冲击,进而引发了之后的“85美术新潮”。劳申伯格的另一幅巨作,长约10米的《驳船》曾经于2007年来华展出。

这位大师于82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这样回顾,他打破了绘画和雕塑、绘画和摄影、摄影和版画复制、雕塑和摄影、雕塑和舞蹈、雕塑和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和行为艺术之间的界限——事实上,他完全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他的一生是画家、摄影师、版画家、舞蹈指导、行为艺术表演者、布景师、甚至是作曲家。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家的定义和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