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感很强?“惊悚”诗歌引争议,家长表示担忧,网友:确实吓人
(一)“惊悚”诗歌,怎么一回事?
据媒体报道,一首“惊悚”诗歌出现在初中写作专刊上,由于画面感很强,故而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忧。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诗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
晚上 / 我拿手电筒 / 往河里照 / 半年前淹死的那个 / 小孩 / 在水里写作业 / 他看见有光 / 就抬起头 / 冲我笑。
据了解,这首现代诗的名字叫《河》,刊登于《现代写作》初中写作专刊。
根据刊文显示,作者是姜二妮。
老穆上网查了一下,没有发现这个人的简介,倒是有姜二嫚。
查看姜二嫚的履历,你会发现,真的是太丰富了,丰富到你不敢想象。
2007年出生的她,已经创作了1000余首诗歌,部分作品被译成英、德、日、韩等文字。
她获得的奖项也是很多,201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全国鲁藜诗歌奖、国际华文诗歌奖终评入围、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奖、“诗歌与孩子”诗歌节全国征文奖等。
我们根据其它诗歌内容对比,发现姜二妮就是姜二嫚。
据了解,《河》这首诗写于孩子11岁那年,真的很难想象,11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想象力。
读到《河》,老穆不禁想到了韩敬源的《儿时同伴》,内容如下:
我儿时的一个同伴 / 死在我们经常游泳的那条河中 / 刚放暑假那时 / 他还去过我家 / 开学就不见踪影 / 留下一个空空的名字 / 在大家心中空空地挂着 / 有不明事理的老师点到他的名字时 / 教室里异常安静 / 每次经过那条透明的河 / 老有蓝色的阳光在水面上闪动 / 我儿时的伙伴 / 他就坐在水中 / 低头修表
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两首诗,哪首更有意蕴呢?
(二)“惊悚”诗歌,适合出现在中小学读物上吗?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首《河》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老穆认为,作者可能是想通过对“死去孩子还不忘写作业”的描述,表达出对“学生学习压力大”的同情和强烈不满,呼吁大人和学校都要来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
老穆认为,尽管这首“惊悚”诗歌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老穆认为,它是不适合出现在中小学读物上的。
为什么呢?理由有二:
【1】画面感太强,且比较恐怖,孩子看了后,晚上容易多想或做噩梦,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诗歌采用第一人称“我”,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让人后怕。诗歌将“冲我笑”放在最后,容易让人“咀嚼回味”,引发不当联想。
【3】中小学读物上的文章选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导向性,倘若选取比较恐怖的现代诗,势必会引起学生们争相模仿,这不是一件好事。
老穆看了一下网友们的评论,很有意思,索性择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评论,与大家一同分享。
【评论一】这首诗不适合放在初中生报里,太恐怖了。
【评论二】写得好,反映了当下教育现状。
【评论三】孩子的心理就那么脆弱吗?将来走上社会怎么办?
【评论四】家长多虑了,小孩不看的,哪有时间呀!
不过,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真的太恐怖了。
(三)与几十年前相比,为何当今的“天赋儿童”层出不穷呢?
倘若我们经常关注新闻,会看到各种类型的“天赋儿童”,有小学生就能写论文的,有10来岁就考入大学的,甚至还有日写2000首诗的“人才”。
说句实话,在这些“天赋儿童”里,既有真才实学的,也有弄虚作假的,至于孰真孰假,时间一定能够给出答案。
那么,与几十年前相比,为何当今的“天赋儿童”层出不穷呢?老穆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1】家长素质完全不同;
几十年前的家长和如今的家长,不可同日而语,不论是学识,还是见识,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老穆并非贬低谁,只是单就学识和见识这一块。
【2】学习环境完全不同;
现在的孩子,与几十年前相比,可谓是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此一来,当年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要比几十年前的孩子高。
【3】网络资源完全不同;
老穆认为,网络的发达以及网上资源的丰富,为现代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这是几十年前孩子所不能比的。
综上所述,正因为这三点的不同,才导致现在的“天赋儿童”层出不穷。
(四)结束语
“惊悚”诗歌为何能登上初中写作专刊呢?
是让学生模仿呢?还是熏陶学生的艺术细胞?
我们不否定诗人的创作能力,但我们更希望那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诗歌进入中小学读物中。
毕竟,它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学生!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