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落榜生——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持续了1300多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有过科举生涯。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彻底打破了之前“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 与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均为血缘世袭关系,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这一时期,除非你生在世家大族,才可能“参政议政”。否则,你只能踏踏实实地做平民百姓;察举制——地方官在辖区内选拔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再任命,(与官宦之家搞好关系才有可能参政,人为的因素很大);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让中下层的读书人有机会施展才智。科举制度有的人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也有的连战失利,从此痛别考场,那么科举制度下都有哪些著名的的落榜生哪?

一,落榜成为诗人

罗隐——833年出生,原名罗横,小时候才学出众闻名乡里。罗隐和许多读书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他先后十多次参加科考都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一怒改名为罗隐,还写下了“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诗句,让人唏嘘不已。

落榜后成为诗人还有——柳永,张继,温庭筠,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李商隐也是历经多次落榜,最后靠令狐楚的帮忙才考上了功名。

二,落榜成为文学家

吴承恩——少年时代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填词,博览群书。因文才出众受到乡邻们赏识。《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然而他在科举中屡遭挫折,直到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晚年绝意仕途,写出了长篇小说《西游记》,词集《花草新编》及短篇小说集《禹鼎志》,《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

落榜后成为文学家还有——吴敬梓屡困科场写出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金圣叹三次落榜后,专注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连续四次落榜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归有光,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唐宋八大家的引领者韩愈考了四次才最终走上仕途;

蒲松龄

三,落榜搅乱天下不安的

黄巢——家中世代贩私盐,家境相当的富有。小时候就很有文采。五岁时和父亲连句,便说出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诗句,成年后曾多次应试进士,皆落榜而归,最后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离开了长安。恰逢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于是黄巢揭竿而起,率领起义军杀进长安,虽然最后失败,但唐王朝经“黄巢起义”已名存实亡。

落榜搅乱天下不安的还有建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洪秀全三次在广州参加院试均落榜,最后这次他已经将近三十岁,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最后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沉重的打击了满清王朝。

洪秀全

“不凡之才”、“绝世奇才”的左宗棠,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最后靠着入湖广总督幕府,才步入仕途成为军事家、政治家。成功收复新疆。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药圣”李时珍14岁就考中秀才,但是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高中。最后心灰意冷,钻研医学成为大医药学家。写出了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袁世凯曾两度名落孙山,因为不想做土财主,于是投奔父亲的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机缘巧合清朝属国朝鲜突发事变,彻底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开始总督朝鲜,然后创立新军,最后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结束语: 科举制度由于统治者对考试内容的过多干预,使它成为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枷锁,许多人被困科场,虚耗光阴........大文豪苏轼曾感叹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甚至还闹出了范进中举式的笑话。

落榜无非是人生中的一个挫折。但是挫折也是你人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消极者从此萎靡不振甚至绝望;进取者则不断磨砺实现凤凰涅槃。

科举在古代不是人们进取的唯一出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今天的高考,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给你开一扇窗。条条大路通罗马,榜上虽然无名,但是脚下有路,关键是只要你肯努力,终归会有成就。您还知道有哪些知名的落榜生?欢迎您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