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之战:被耶律贤寄予厚望的韩匡嗣在军事上远不如他儿子韩德让

引言

974年三月,宋太祖开始向辽朝释放和平共处的善意,辽景宗也予以回应。此时,宋太祖正准备南征南方割据政权中最强的南唐,为免除后顾之忧,便让河北守将先派人和辽朝进行私下接触,试探对方的意思。

辽景宗之所以同意和宋朝“和解”,是出于稳定内部的考虑。970年,被景宗倚重的北院枢密使萧思温遇害。次年,太妃啜里和蒲哥的“厌魅”之事败露,被景宗赐死。就在宋朝遣使后不久,宋王喜隐谋反被废。

因此宋辽两国各取所需,于974年底达成共识,并于975年正月初一正式开始互派使节庆贺新春。此后双方每逢吉凶庆吊,都互派使臣。然而宋辽仅维持了4年的和平共处局面随着宋太宗第一次北伐燕云而被打破。

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认为辽朝定会发兵南下报复大宋,于是对北方防线做了相应的调整。自认为受了委屈的辽朝果然在秋天大举攻宋,只是这一次报复行动非但没有如辽景宗所预想的大获全胜,反而惨败而归,倒是宋军在违抗旨意后盘活全局。

979年七月宋辽对峙局势简图

韩匡嗣轻敌大意,宋军抗旨大破辽军

宋太宗自高粱河败归后,对北方边境地区的人员进行了重新安排,大致如下:

  • 河北地区

镇州都钤辖刘廷翰、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和镇州监军李继隆等人驻防镇州(今河北正定)。

殿前都虞候崔翰、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和左龙武将军赵延进等人驻防定州(今河北定州)。

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人驻防关南(今河北高阳东)。

  • 河东地区

宣徽南院使潘美出任河东三交口都部署,驻防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

郑州防御使杨业改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驻防代州(今河北代县)。

宋河北、河东地区人员布置示意图(979年八月)

河北地区由威望低、资历浅的刘廷翰负责战事的统一指挥,这也是宋太宗有意为之。因为河北地区必定是宋辽的主战场,要部署大量的兵力,经历过五代乱世的宋太宗自然不肯轻易放权给威望高的武将。

河东地区则由名将潘美负责防务,河东作为次要战场,且有山河险阻,不需要部署太多兵力,所以宋太宗放心让潘美坐镇。另外杨业在降宋后因“老于边事,动晓敌情”而被宋太宗看重,此番防备辽军自然少不了他。

潘美画像

潘美到任后不久,就派兵袭取了战略要地固军,并于此存粮屯兵驻守,大大巩固了河东防线。随后,宋太宗为了避免进一步激怒辽朝,诏令边境地区的宋军不得擅自出兵进入辽朝境内搞事。如果是辽军先入侵边境,宋军事后进行报复而进入敌境,则需皇帝批准方可。

979年九月,辽景宗调集十万左右的精兵,任命燕王韩匡嗣(韩德让的老爹)为都统(主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统领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将领大举进攻河北地区,并命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偏师进攻河东地区以牵制宋军。

得知辽军出兵的消息,宋军也开始做迎战准备。当年十月,辽军进至满城附近,与刘廷翰率领的宋军前锋相遇。韩匡嗣指挥辽军布置阵型,但还未布置完,李继隆、赵延进等宋将便率后续部队赶到战场。

宋、辽军队在满城附近相遇

此番辽军南下,得到边关奏报的宋太宗自信满满地制订了阵图,而后将阵图授予刘廷翰等人,要求他们按照阵图布成八阵迎敌。所谓阵图,即古时候详细描述在战争中如何部署兵力、变化阵型的图式。

宋太宗虽然军事水平远不如其兄宋太祖,但对兵权的掌控度却是强上许多。另外他对自己的军事水平也是迷之自信,毕竟他可是亲征攻灭了宋太宗和周世宗两代雄主都搞不定的硬骨头北汉,所以他认为自己制定的阵图绝对管用。

既然皇帝下了圣旨,那宋军自然是根据阵图来排兵布阵。随后,赵延进登高眺望,只见辽军在平原上左右展开,气势汹汹,而宋军这边则各阵相隔百步,兵力分散,很容易被辽军逐个击破,着实不稳。

宋太宗画像

因此赵延进向刘廷翰等人建议:“皇上任命我们守边,是希望我们打赢契丹人。如今敌军不弱,我军兵力还分散,如果敌军发起冲击,我军怕是顶不住。我军若是合兵进攻,便可以打赢。此举虽然违背圣意,但总好过打败仗吧!”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赵延进的建议确实很合理,宋军在总体兵力上本就不占优势,辽军的骑兵数量又远胜宋军,如果宋军真的分兵迎战,八成是要被辽军虐的。但作为总指挥的刘廷翰却不敢变更阵型,因为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前文也提到过,宋太宗故意选刘廷翰负责河北战事,是为了防止有人拥兵自重、威胁皇权。但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宋太宗任用武将的标准并非能战、敢战,而是听话,尤其是听自己的话,而刘廷翰恰巧就是一个很听话的人。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谓近臣曰:“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

赵延进看刘廷翰这么胆怯,当场表态:“如果变更阵型后打输了,一切罪责由我独自承担。”但刘廷翰还是不敢答应,毕竟违抗旨意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皇帝真追究起来,第一个受罚的就是自己。

李继隆形象

就在赵延进据理力争之时,镇州监军李继隆也发话了:“战场上瞬息万变,怎么能事先决定阵型!违抗旨意的罪责,我李继隆愿意独自承担。”

赵延进是宋太宗前任皇后尹氏的妹夫,李继隆则是宋太宗现任皇后李氏的大哥,这二人都是当今天子的亲戚,地位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如今二人肯主动担责,刘廷翰也不好再多说啥,便下令改八阵为两阵,集中兵力和辽军对峙。

为了避免变更阵型时被辽军偷袭,刘廷翰派人到辽军那里诈降。辽燕王韩匡嗣认为宋军在高粱河之战后士气大衰,不敢再与大辽铁骑正面对抗,所以对宋军请降一事深信不疑,便不再做进攻部署,坐等宋军前来投降,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也。

韩匡嗣剧照(图为其出征南下前)

韩匡嗣脑子秀逗,但其他辽朝将领可不秀逗。因高粱河之战而成名的耶律休哥就好心提醒:“敌军士气高昂,定不会轻易投降。也许这是诈降引诱我方,我们应当严阵以待。”但韩匡嗣认为休哥是多虑了。

就在韩匡嗣等着“躺赢”之际,变更好阵型的宋军突然击鼓助威,直冲辽军阵型。同时,崔彦进也率宋军从关南北上,迂回至辽军后侧的长城口一带,与刘廷翰所部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韩匡嗣惊慌之下,匆忙命令手下将领迎战,但毫无准备的辽军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纷纷后撤。刘廷翰等人率宋军趁机追杀,在遂城附近与崔彦进会合,给予辽军重创。

宋军大败辽军,韩匡嗣狼狈逃跑

辽军兵败如山倒,阵亡万余人,多名军官被俘虏,千余匹战马也被宋军缴获,至于随军民夫以及兵器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辽军主帅韩匡嗣见势不妙,早就将南下之前的豪言壮语忘得一干二尽,当即丢弃作为主帅信物的旗帜,头也不回的往北跑。

没有被追上的部分辽军则逃入荒野之中,方才摆脱宋军的二次追杀。不过在众多辽军中,耶律休哥所部因对宋军诈降之计有所提防,故得以血战突围,几乎全军而退。这不得不说,耶律休哥无愧辽朝战神的称号。

不久后,自西京(云州)南下的辽军为在代州一带被宋军痛击,大败而退。至此,辽景宗此次的复仇行动以辽军的全线溃败而收场,辽军在高粱河之战后燃起来的气势也在此次南征中被狠狠地挫了一把。

辽军偏师在代州一带兵败而还

尾声

辽景宗对此次南征本抱有很大的期望,不说尽取河北地区,但痛扁宋军,占领些城池总不在话下吧,可没想满城之战败得是如此之惨。于是怒火中烧的他,召来韩匡嗣狠狠责骂,并给他定了五条罪名,而后喝令侍卫将韩匡嗣拖出去砍了。

韩匡嗣虽然打仗不行,但人缘这一块还真没得说,要不然也混不到燕王的位置。韩匡嗣平日里与辽景宗、萧皇后(萧燕燕)的关系非常好。辽景宗能登上皇位,韩匡嗣可是出了不少力的,另外萧皇后据说在年轻时曾许嫁韩德让,韩德让前不久还在幽州立下大功。

因此萧皇后当即向辽景宗求情,经过萧皇后的极力劝解,顾念旧情的辽景宗冷静了下来,他想到韩匡嗣不是打仗的料,远不如其儿子韩德让,可自己却让其担任主帅导致“一将无能,害死三军”,确实也有用人不当的过错。

辽景宗和萧皇后剧照

于是辽景宗顺着萧皇后给的台阶,免去韩匡嗣的死罪,将其杖责之后,罢去其都统、南京留守的职务,降封秦王。不久之后,辽景宗封皇叔耶律道隐为荆王,接任南京留守,又封耶律休哥为北院大王,总管南部地区的军务。

宋朝这边,由于宋军取得了大捷,宋太宗自然是十分开心,当即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其中刘廷翰因功升任大同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另外,宋太宗虽然对大舅哥李继隆等人违抗旨意之事没有任何追究,但他对自己授予阵图差点导致宋军大败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反省,这为以后的战争埋下极大隐患。

满城之战,辽军之所以输,不仅是因为主帅韩匡嗣不懂兵法、盲目自信,还因为宋军有人敢违抗旨意,“强迫”主帅临时变换阵型,而辽军这边虽然有耶律休哥等明白人,但他们都无法“强迫”韩匡嗣改变主意。

如此说来,李继隆和赵延进才是本次宋军取得满城大捷的真正功臣。不过刘廷翰虽然一开始不敢抗旨,但他在关键时刻也还是变通了,并没有一条路走到黑,但也算识时务之人。

最后,满城之战的结果也说明了辽军虽然在高粱河之战取得大捷,但要主动出击还是力有不逮,毕竟宋军虽然元气大伤,但守卫本土还是绰绰有余。但即便如此,不甘失败的辽景宗还是不断派兵南征,宋辽边境的战火越烧越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