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神作,1945年毁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王羲之《游目帖》
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
作为王羲之最杰出的草书作品,《游目帖》一经问世,就成为世人觊觎的对象。可惜该帖真迹早佚,仅存的摹本出自唐代。
唐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下诏命人到民间广泛搜集王书真迹,最终找到三千多张,其中就有《游目帖》。北宋淳化三年,太宗赵光义下旨镌刻的一部古代书法丛帖,《游目帖》也被收录其中。
摹本墨迹 局部1
明初洪武年间,《游目帖》为一个名为郑济的人所得,他邀请方孝孺为其作跋。方孝孺称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跳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明末,《游目帖》流传到收藏家徐守和手上。此时的《游目帖》几经颠沛,灰尘蒙蔽,受损已经非常严重。
徐守和收得此卷时“印识累累,眯目难辨”,便洗去浮垢,将它重新装裱。
摹本墨迹 局部2
到清朝乾隆十二年时,乾隆帝从民间获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最喜《快雪时晴帖》,得此帖后称其与《快雪时晴帖》“难分伯仲”,并多次题跋钤印。
咸丰、同治年间,《游目帖》被出赐恭亲王奕䜣,后又传给奕䜣次子载滢。至此《游目帖》结束了它长达1300多年的颠沛流离,入住恭王府,重登庙堂,被重重看护,和这个帝国共享最后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岁月。
摹本墨迹 局部3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它流出北京恭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购,流入日本后,又被广岛的安达万藏氏购得。
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的文艺界人士举行了“兰亭诗会”,纪念东晋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盛会。
到会人士纷纷拿出收藏的珍品公开展览。安达万藏也带着他的《游目帖》赴会,当这幅帖子在桌上摊开时,全场学者为之震惊,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学者王国维、罗振玉。
广岛原子弹投下前
此后,《游目帖》一直由安达万藏氏收藏。1933年,他曾携原件走访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请求题跋。1934年又印行“珂罗版”的复制品,这是后人所能知道的《游目帖》最后一次公开现世。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广岛上空三架飞机飞过。8时15分,一颗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火球迸出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八倍的辐射热。
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径内,钢架软瘫,混凝土化为齑粉,砂子熔结为玻璃体,树木变成焦炭,人体化为灰烬。爆炸三分钟后,天空中落下黏腻乌黑的辐射雨,带来致命的核尘。
广岛原子弹投下后
住在广岛的安达万藏一家,由于被政府提前疏散而逃过一劫,但他们却来不及将仓库里储存的物品带走,《游目帖》就在其中,和14万生命一起化为了尘埃。
之后,日本二玄社在广岛的报纸《中国新闻》上寻找安达万藏氏的后人,最终找到安达家的孙媳妇。老太太当时已经80多岁,神志不是很清醒,但她确认安达的藏品确实都在那次爆炸中尽数被毁。
至此,《游目帖》毁于原子弹已成定论,留在世上的仅为三件《游目帖》珂罗版黑白复件。在原帖已毁的情况下,其价值已同真迹。
(注:珂罗版是一种感光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通常平版胶印产品无法避免的网点痕迹,因而更为接近原作,尤其在表现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上更是细微逼真。)
《游目帖》(珂罗版高清扫描)
前世
《游目帖》是王羲之中年时期与益州刺史周抚往来书信中的一封,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全帖102字为: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为白话,大意是:
“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贵地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当请阁下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度日如年了。足下镇守巴蜀,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阁下在巴蜀任上时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才是不朽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