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5教学手记——从《国文教员》看语文高考阅读新动向

国文教员

金克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晋诺解读: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是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这是国文教员油印教材代替教科书的原因所在。说明这个老师并不是跟风的“先进”老师,而是秉持了国文精髓的传统派老师。我们再来看他的“教法”,背诵加点拨,显然这也不属于所谓的白话文课文分析的“先进派”。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位国文教员是坚守传统的国文学习原则的人,并不先进。但他在课堂上“随意谈话”,还要看到“随意谈话”前面的“仿佛”二字,仿佛,看起来好像,其实不是,那些“随意谈话”都是文本的精髓关节处,这是对文本精心琢磨后的深刻见解,因此,“仿佛随意谈话”说明了他外表洒脱,实则是内在的严谨,这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先进”。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字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晋诺解读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这个句子的表述是反语,所谓的杂,实质是内容丰富;所谓的乱,实质是涵盖面广阔;下面一句是正解“古今文字全有”,说明这位老师的视野多么广阔。为了强调其选文的质量水平,作者一连用了两种阐释,一是六十多年“我还记得”,说明其文之美;这些文章都进入了大学读本,可见其文章质量之高。在简单的叙述中,一个知识渊博、见解深远的教者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形象让学生终生难忘。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做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晋诺解读

这个事例强调老师独到的解读视角,我们从老师的这一解读视角可以看出他解读文章的精细与深思,他深深地把握住了文章用词与整个表达的关系,见微知著,以一点而通全篇,这确实是一位解读文章的专家。学生从这些解读中领悟到了阅读的诀窍,这就是引领学生踏入了语文之门。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晋诺解读:

他讲《病梅馆记》与讲《洪水与猛兽》不同,《洪水与猛兽》是从小往深里讲,而《病》是从文里向文外讲,强调其思想价值与意义。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依文而教,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让学生终生难忘,并且内化为人格。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晋诺解读:

教诗词,主要抓两个特征,一是知识面广;一是教学技能之巧。所谓“巧”,是指他通过一个“寒”字的对比,便把两首词的内容、意境之别讲清楚了,举重若轻,深入而浅出,这种课堂上的的一招一式,不可谓不精致不洒脱,真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正因为抓住了这一核心才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作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晋诺点评:

这一段最长,完整介绍了老师讲鸿门宴的故事。这位老师讲这个故事亦然是抓住一个“立”字上下贯穿,连缀起整个故事情节。更为重要的是他讲的目的并不仅是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情节、谁愚笨谁聪明,他是借情节、人物启示学生读书的道理: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就是教学生怎样学,这一教学理念放到今天亦不为落后。因此,从教学之道上看,这个老师是一位坚守传统教学理念的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的老先生。

这位老师引我进了文字,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晋诺点评:

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怎样的主旨呢?其实文章的最后这段说得非常明白,感谢老师把我引进了文字。因此,这是一篇晚年回忆上学生时老师给自己帮助的文字,并不是给这个国文老师做传。这两者有何区别呢?谈自我感受写自己的回忆,强调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写作者并不一味追求概括提炼所写人物形象的特征,虽然把它归为小说类,文本二也强调了这一点,它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的作品,而是以自己的所感所悟为写作指归的。

关于第6题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从命题指向上看,本题指向读懂文本。所谓读懂文本,就是指读懂语句的基本含义。比如,B选项,“独到见解”“指点读书作文的方法”全文多处表达了这个语义,实在没有难度。选项C,是融汇在全文字里行间的,一个善于感受文字的学生是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做出判断的;选项D,全文都是在感念,文末已是直抒胸臆了。

关于选项A。

据自己的命题体验,我觉得命题者把握了文本的表达指向,但对文本深层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形成了选项语言的不确定性表达。

第一,关于“潇洒率性”

先来看“潇洒”,这个老师有没有潇洒的表现呢?

应该说有。从教师来讲,用自己选的材料代替教材,读文随处可入,讲课不拘一格,像苏轼说自己的写作一样,行于所当,止于所当止,自然入化,说其教学风格洒脱有何不可呢?

何谓“率性”,即任自己之性,索性;从文本中的叙述来看,这个老师有个性,但不能说“率性”。因为,他所做的事,并不带有使性子的表现,而是有自己鲜明的追求和原则,这种鲜明的追求和原则就是个性。因此,用“率性”来概括显然不够准确。

第二,关于“先进”

何谓“先进”?从题干的命题倾向上看,命题者很可能是指向,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文化先驱者为先进,这儿的先进指的是思想上的“先进”。其实,这篇小说是写一个教师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先进,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先进,这是指教学技术上的“先进”。因此,这个“先进”对命题来说,不是一个很恰切的词。

因此,A项之错,严格地说,只有一个点比较明确,那就是“率性”,其他两个“潇洒”“先进”都带有模糊性不确定性。这是命题不严谨的表现。

同时,我们要明确指出的是,这个选项应该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思考作者的表达指向,作者落笔于自我的感慨而非人物形象的塑造,其目的是表达对语文老师的感怀,而不是想塑造一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型。这是阅读者必须明确的。

虽然表述上有些瑕疵,但整个命题导向非常正确——读懂文本,即可答题;拒绝套路和模式。

在此,不妨给所参与的最后三十天的二十套模拟卷《风向标》做个广告,那里面的题是不需要套路而需要读懂文本的!

(0)

相关推荐

  • 【语论撷英】1951 潘开沛《国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著者 潘开沛,陕甘宁边区语文教育革新家,著有<谈边区中等学校教学法>.<如何进行国文教学>的文章,他同时还是20世纪50年代批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写有论文<陶行 ...

  • ​“语文与文学”资料摘录

        说明:语文和文学的关系,大家谈的很多,多数人认为语文就是文学,这方面例子很多,就无须我列举了.这里专门摘录一些认为"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的例子,这是多数人往往忽视了的. ...

  • 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下)

    济南会议讲话 2018.10.20 接受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周永 向大会赠送的墨宝 (续)第二个问题:怎样学白话文?一般以为白话文比文言文容易,事实上白话文教学要比文言文更难.当年西南联大大学 ...

  • 11月2日心得

    听张彬福教授谈如何备课有感 闫俊涛 今天上午聆听了张彬福教授专题讲座<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与备课能力提升>,这里只谈谈自己对备课的新认识. 一 反复朗读是语文备课的前提 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 ...

  • 新课标语文90秒:《国文教员》小评论,怎么写?

    天天语文伴你第672天 <国文教员>小评论,怎么写? [八省市联合考试·第9题]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 ...

  • 做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谭本贡21年教学经验总结(上)

    笔能按:2016年6月20日,湖北省重点中学名师.恩施高中语文教科室主任谭本贡受邀走进湖北民族大学讲堂,给该校师范生作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的讲座,本次讲座言论经搜 ...

  • 权威解读八省联考语文试题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刘真福: 题型分析 1.现代文阅读 2020年全国一.二.三卷的论述类文本第1.2.3小题全是选择题,实用类文本仅一道主观题(第6小题):2020年山东试卷和2021年联考试卷的现 ...

  • 磨课(一)

    磨课,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也是磨一个人的过程! 磨自己的课,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磨别人的课,还有一份担当和责任!说还是不说?说五分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己说的对不对?有没有理论支撑和依据? 这一次 ...

  • 八省联考卷之《国文教员》,披文入情,个性解读。题目答案争议之处,快来围观。

    披文入情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文本一: 国文教员 国文之称,始于"五四"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 ①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交代背 ...

  • 20210217教学手记——《国文教员》的阅读测试与我学生的小说阅读样态

    八省联考的小说阅读有两个文本构成,文本二如下: 评曰:①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 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②这些小小说倒像是 ...

  • 20210406教学手记——这是一条语文的小船

    语文,究竟有什么用? 它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它能让我们的生命更丰富,它能让我们与他人.社会.自然相处得更好!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生命的语文,离开生活的土壤,离开生命的价值取向,语文这个工具也就没有 ...

  • 速看!中国消费市场新动向!|视点深度

    价值2.5亿的88克拉传奇黑钻.重10公斤的黄金彩蛋.内部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超级游艇等展品令人目不暇接-- 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是一场消费精品盛会--约7 ...

  •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新题型训练

  • 从板材、五金、胶粘剂看2020家居行业发展新动向

    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原定于3月的广州家博会终于在7月27-30日举办.展会是家居行业的一个缩影,展现趋势,直指未来.所以,作为"新品首发,商贸首选"之称的广州家博会传达了哪 ...

  • 20210515教学手记——从思维导图看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识别,读懂作者的观点,读懂观点的前提是读清楚写作者的思维脉络.因此,思维导图往往被用来梳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者呈现出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结果的科 ...

  • 培训手记(六):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剑,指向核心素养的剑

    2018年8月1日下午,参加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员们终于等来了潘丽老师的讲座. 对于潘丽老师的讲座,学员们企盼很高,因为,潘丽老师是长春市初中语文的掌门人,学员们都想知道潘丽老师在语文教学和 ...

  • 培训手记(二):语文教学应有文学的味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所下的定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 ...

  • 培训手记(二):语文教学,请到核心素养的“碗”里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沉疴已久,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呼唤高效课堂,可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高效,理论满天飞,百家争鸣后,愈发让一线语文教师们如坠迷雾. 真理和谬论只差一步之遥.谁说的是真理,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