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挡不住郑州的崛起?古都云集的河南,为何郑州会成为领头雁?
河南省,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省份。
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吸引了全国人民的高度注意,而漩涡中央的郑州更是令人担忧心急。
要知道,郑州不仅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北部不远处的黄河也在奔流千里,一旦黄河出现问题,势必造成更大的危机。于是那一声声熟悉的关心音调再度响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度有了新的意义。
随着暴雨带的北移,紧邻河南省的河北省也已经开始了应急。
而郑州乃至河南省灾情在牵动全国人民关心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在古都“星罗棋布”的河南省,为何郑州会成为最终的领航人?
要知道,河南省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省份,也是中华民族的肇始地之一,河南省也时刻以“老家河南”作为自己的口号和宣言。因为中华文明由河南开始,所以河南省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尤其是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其四,分别是洛阳、郑州、开封和安阳,这种深厚底蕴就连很多非河南人都能如数家珍。
但就像很多人在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内却不一定能处理好家务事的鸡毛蒜皮一样,相比于失去京津后省内无强市的情况,在“高手如云”的河南,如何选择省会反而也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历史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郑州。从1954年开始,河南省就在郑州安家落户不再搬迁,郑州省会的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挑战。
那么,明明其它地区也很突出,比如洛阳和开封都曾作为帝国首都,尤其是洛阳,甚至一度成为“神都”,但这似乎都不能阻挡决策者的高瞻远瞩。
在静夜史看来,郑州能在四大古都中脱颖而出,原因无它,唯铁路尔。河南省与河北省同为华北省份,除了名字的孪生意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两省的省会都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中郑州市是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而石家庄则是京广铁路与正太—石德铁路的交汇点。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而因为铁路远比公路更强大的运输能力,因此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腾飞,而能够成为铁路枢纽则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某种程度上说,交通线尤其是铁路就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龙脉”。
毫无疑问,郑州和石家庄都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尤其是铁路大动脉上的枢纽,所以两者也有着诸多的相似性,这也是很多人总喜欢将郑州和石家庄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家庄正在被郑州越甩越远,于是从“强省会战略”开始,石家庄也开始了奋起直追的进程。
而古都郑州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代工业文明标志之一的铁路交汇处,是近代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和羞辱后,以汉族官僚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清朝的技术也开始出现一系列进步,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比如无烟火药。
但关于“铁路”这个新事物,清朝统治者则始终无所作为,洋人修建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甚至被清王朝高价买下后拆毁。
清朝统治者尤其是顽固派认为,铁路“烟伤庄稼,震动陵寝”,所以不断阻挠铁路的建设。
但问题是,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挡不住世界大势的浩浩汤汤,而不断侵略清朝的列强在清朝一再回避铁路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修路热情,毕竟铁路不仅线路能运兵运资源,使铁路延伸到哪里,侵略的魔爪就伸向哪里。铁路沿线更是能堂而皇之地驻军,将铁路作为列强在清朝的国中之国。
关于这一点,杨天宝等人主演的电影《太极》中有经典再现,为了抵挡洋人修铁路,陈家沟全民皆兵,最终迫使铁路改道,避免了因铁路带来的纷争。
所以即便是开明的洋务派也不再支持铁路的建设,毕竟建得越多,被殖民得就越深,等到了印度6万多公里的规模,清朝也就彻底成为殖民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阶级终于逐渐改变思想认识,开始支持修铁路,并试图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国土面积太过庞大,如果没有速度快且运力强的铁路,想要调兵遣将尤其是平息边疆危机根本就力不从心和鞭长莫及。想当年左宗棠率领潇湘子弟兵出玉门关,就曾饱受交通不便之苦。
虽然自古以来,我国的水运就高度发达,先秦时代就有了邗沟、郑国渠等运河工程,隋朝时期更是修建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洛阳也由此成为天下水运中心,为隋唐时期洛阳的登峰造极创造了条件。
但问题是水运虽然运量大,但速度迟缓,而且严重受制于自然环境,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和干旱少雨的西北广大地区,根本就不具备发展水运的条件。
所以进入工业时代,铁路取代水运乃是历史的必然,郑州的“东山再起”也是大势所趋。
郑州的崛起,首先要感谢清末重臣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在创办实业,践行洋务运动以“求富”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1889年,身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上折建议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修筑卢汉铁路,并规划了具体线路,即从卢沟桥出发,经保定、正定、磁州、安阳、新乡、焦作等地,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州、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
不过当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再加上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修建卢汉铁路力不从心。而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朝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896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大官僚买办兼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举债修建卢汉铁路,随即负责出资的比利时获得承办权,并从1898年开始修建。
从地图上看,卢汉铁路一路南下,通过河南省首府开封和南部重镇周家口才是最简短便捷的路线。但现实情况是卢汉铁路却在河南境内向西偏移了一段距离,最终导致开封和周家口都与卢汉铁路无缘。
而造成这种“截直取弯”的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开封令人尴尬的地质条件。
今天的开封,是名副其实的“城摞城”,因为黄河这条地上河的存在,今天的开封,脚下竟然有七座城,这也成为黄河水患的最好证明。
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每年输送的泥沙高达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黄河水从洛阳北部的邙山流入华北平原后由于落差骤然变小,河道变宽,流速放缓,使得泥沙大量沉积,尤其是开封段,黄河河床以每年8~10公分的速度增高,在柳园口附近的黄河滩面已经高出开封市地面7~8米,形成了“人在河底走,抬头见帆船”的悬河奇观。
如此奇特的地貌,不仅意味着随时可能爆发的黄河水患,更给穿河大桥的修筑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从技术角度考虑,开封尽管是当时河南省的首府,但却不适合作为卢汉铁路横跨黄河的适宜之地。
相比之下,上游的郑县河道较窄、水流较缓且地质条件较好,因此成为过河的首选。
当然从主观上,也有人在推波助澜地改线。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高度评价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在那个人民没有当家做主的古代和近代,历史尤其是细节处的抉择,更多的是精英人物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个人物,就是袁世凯。
修建卢汉铁路时,袁世凯是时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而他的祖籍是河南周口项城市,按照近代名人“姓+地名”的习惯,袁世凯也叫袁项城。
袁项城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最见不得自己的家乡因铁路破坏了风水,惊扰了祖宗,更见不得列强顺着铁路来打人,沿着铁路建立国中之国进而掀起血雨腥风,所以他坚决不想卢汉铁路在家门口破土动工。
而此时,因为作为北洋大臣的他位高权重,更因为他负责卢汉铁路北段的监修,所以更有机会对卢汉铁路的线路提出宝贵意见。当然,负责修建铁路的比利时为了大捞特捞,就更不介意铁路拐弯加长了。
所以,卢汉铁路南段从周家口偏移到了西边的漯河,而北部则相应地从开封偏移到郑县,后来成为郑州。
而从袁世凯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疯狂入侵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旧秩序,但依然没能彻底颠覆士绅阶层影响甚至主导地方政治的传统格局,他们作为“地头蛇”和统治阶级在基层的代言人,始终对地方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而从当时士绅阶层普遍不愿意铁路过境的情况来看,士绅等级更高的开封,士绅阶层大概率和袁世凯一条心。相比之下,郑县虽然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建都的历史,但沧海桑田,事过境迁,郑州早已成为名不见经传的郑县,本土的士绅阶层也自然人微言轻。
所以,卢汉铁路经过郑州,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比于郑州,洛阳不仅有着比开封更优越的地质条件,而且有着更深厚的历史渊源。但问题在于,洛阳虽好,但却被地形所扰。在古代小农经济的大环境下,洛阳群山环抱的地形无疑有着极高的安全性,比一马平川的郑州好了好几个指标。但进入工业时代,群山却成为铁路等交通工具修建的最大困扰。
而且更重要的是,除了洛阳周边方圆百里的局促空间,洛阳一直以来都是长安的陪衬。在海洋时代到来之前,陆上丝绸之路是帝国延伸的主要方向,长安和洛阳在东西方向互为纵深、相互依靠。
但随着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周边强权势力的东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政治中心逐渐东去,洛阳也彻底黯淡无光。
开封虽然在北宋时期作为漕运中心繁荣一时,但随着北宋覆灭,运河衰落,开封的辉煌也一去不返。
从金朝开始,北京成为帝国都城,运河也在元朝建立后截弯取直,河南彻底告别帝国核心。
不过,即便不再是都城,洛阳和开封也依然在河南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卢汉铁路于1906年全面建成通车后,张之洞则随即开始了沟通陕西和甘肃的铁路计划,这就是陇海铁路的前身,而陇海铁路在河南省境内则为汴洛铁路。
1908年,汴洛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郑州真正成为铁路枢纽。随后郑州地位迅速上升,最终超越开封成为河南第一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大陆的陆续解放,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河南省的战争风险大大降低。而且和平的国内环境,也为黄河的系统性治理提供了可能。
但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短期内治理黄河势必力不从心。而且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取得辉煌胜利,但并未带来国际环境的根本改观,如果敌人破坏黄河大堤,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选择郑州首先是无奈之举,其次才是各种优势红利,比如山前冲击扇不仅水源充足、地形平坦,适合布置工业,而且交通枢纽的地位极大地便利了省内资源的调配中转,所以郑州更为合适。
更重要的是,郑州比开封更靠近洛阳的西部山区,一旦出现危机,郑州可迅速向山区撤离。
所以,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的最后选择。相比于京广铁路拉来的另一个省会城市石家庄,郑州有着更多必然的选择。而今,郑州作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更加凸显,而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必将在未来焕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