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导读:吴自立老师的《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一书,所阐述的拳理拳法,是全新的、深层次的理念,从而使读者在简练的篇幅内认识人体经络系统特征,丹田内气产生的方法,经络气血在动作中运行,气、劲、形的密切关联。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述了作者掌握和运用拳理拳法的切身体验和诀窍,使您在一招一式中领悟,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反复练习,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当然,这需要读者在研读本书时,细心体悟,才有这种效果。
丹田内气是太极拳中的核心物质,有其特殊的个性:无色无味,无固定形态,看不见拿不到,活动的场所在人体内,通过体内精化,显出其特殊的功能。利用内气的内压力变化,内气在人体内的流动作用,可产生强大的内气流,在瞬间聚集和爆发产生各类劲别,收到功效,也可缓慢细匀,徐徐而止,也同样事半功倍。因此,丹田内气的操作是项很深的功夫,同时也能收到特有的功效。内气运行的操作,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处,缠绕往来,圃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在结合套路动作中,以内气为统领、以运动为方式、以人体为媒介、以意念为谋略、以功效为目的。套路动作中身体和四肢的放长,以加强全身肌肉和骨骸的弹性。由丹田内气产生的向身体各部位输送的掤劲,具有较强的弹性,将身体及四肢放长,全身中正松活。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这组运动,虚领顶劲是把身体及头部的顶劲向上虚虚领起,有悬感,内气向上;而气沉丹田则把内气向下沉入丹田,内气向下;将内气分成上和下两部分,并向上下运行,身体及头部、腰部就随着内气运行而自然放长,使颈椎部、脊椎部、腰部、胸腹部都松开灵活。练拳时,双腿立地,受身体的自重,双腿呈自然负荷重。因此,对腿部的伸长只有依靠胯、膝、踝三者之间的活动。在太极拳的各式动作中,屈膝、松胯、稳踝,只有依靠双腿顺逆缠丝运动来转换虚实。当一腿顺缠时,该腿部应该会放长,而一腿则为逆缠,也同样会将腿部放长。由内气运行产生的顺逆缠丝,结合全身的旋转,配合手的运行,就可以达到根在脚,放长在腿,松在胯、膝、踝三关节,主宰于腰,形于手的完整的屈膝松胯、放长腿部的运动。通过以上二例表述,用内气运行将身体及四肢放长,产生弹性,克服個劲是很有帮助的。打拳必须分清虚实,一举手有虚有实,一投足有实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当实则不可虚,当虚亦不可实。虚与实是相对的、平衡的。虚与实灵换的核心,是内气运行的灵换,要使内劲总有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是调节虚实的法码。虚实,虚并不是虚无力,实也并不是负荷全载。虚实的分配,以人的中心处在两腿1/3处为宜,即虚为33%,实为67%。虚实的置换,也就是比例的调整。由于打拳时,人体在运动,虚实就必然出现偏差,把偏差的范围控制在合理的比例,并及时加以调整。虚与实转换的结果,都需要内气运行加以调整。例如,简单地用一只手臂来说,当手臂圆弧抬起时,向外在内气的作用下,手臂的下臂上侧部有掤劲,而此时上侧部为实,但其下侧部则为虚。当内气螺旋缠丝时,手臂按顺时针方向转90度时,则虚实发生了转换,前臂上侧部就虚,而下侧部则实,整个手臂的劲別由掤劲转换为按劲。虚实的变化可以改变劲别和方向。再如,单鞭的动作一、二,右腿实,左腿虚,右手虚而左手实,右手虚领,而左手实压。动作三、四虽然左脚铲出,但虚实变化不大,人体的中心线已在合适的位置。动作五、六由内气缠丝运行,右腿劲缠使重心转移到了左腿,丹田内转后左手划开,成单鞭。此时虚实分明,比例适当。松胯屈膝,开裆贵圆、立身中正,内气下沉丹田,又到双脚,落落大方。通过催僵求柔阶段以后,就进人练柔成刚阶段。这一阶段的刚柔变化,同内气运行密切相关,是靠内气的贯串来实现刚柔的。“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太极拳由柔软变成坚刚的,也只有这种由柔软变成坚刚,才可以达到亦柔亦刚的熟练境界。刚柔相济,刚与柔是相互变换的。柔之成刚,刚之成柔,柔的顶端为刚,刚为柔的开端。亦刚亦柔,在神气上,通过隐与显表现,隐则柔,显则刚。在姿势上,通过开与合,在动作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动作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由于内气运行、聚集的作用,刚与柔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运动的端点是落点,也是刚点,又是内气运行的转折点,是神显气聚之处。用劲要恰到好处,如果缓缓转折,内气的折返也有明显的回收感。在打拳时,以柔为主,刚柔配合,在运动到达落点时,就要显刚,不发劲,但也要劲到劲贯,也就内气要到、要灵。总之,拳架中每一招式都有开合,在开与合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个落点,落点时用刚劲,其余都用柔劲。开与合的落点,在开的过程中连续地开,总会到达一个合适位置,这个位置就是落点。合也一样,合紧后有一点为落点。在动作中,能表现开合落点,就能体现刚柔相济的特征。刚柔转换有以下几点要注意:一是若纯用刚法,则气辅全身,牵制不利,到达落点必不能表现为坚刚。二是若纯有柔法,则气散不聚,没有归着,到达落点也不能表现为坚刚。三是应刚而用柔,则气应聚而不聚;应柔而用刚,则气应散而不散,皆不得刚柔相济的妙用。四是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形象比喻。在一切运劲转换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形象比喻。五是只有达到刚柔相济的妙用,方能去掉气歉不实和濡滞不利的缺点。以上五点,是反映在内气运行上的基本要求,由内气的特性、方式来衡量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关系。心意一动,神气随之,柔刚变换,在一趟架子的练习中,内气应忽隐忽显,心意应不断地指挥,内气还要鼓荡,这样肌肉才能不断地变换刚柔,也是内气运行的操作要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意念性强、内气运行的运动。拳谱规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是应用意练意气的拳。打拳时,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所以说,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稳沉,做到心中有数。意念的产生,也是在太极状态下,全身统一、内外统一的一种人体现象,进入这种状态后,以意念来指挥内气的运行,以内气来催动四肢及身躯的运动。此时,人的头脑清晰,思维明确,四肢松软刚强。身躯立身端正而松弛,进行打拳时,以气运身,不用掘力,是内气与意念的结合。能够运用内气行拳,才算有点功夫。初练拳者,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气上,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外形的动作上,要做到虚实分明,即左右胯、左右肩、左右手、左右脚、前后部、上下部、身体内外的虚实分明。务必使拳架子四平八稳、松柔灵活。而把意念注意在内气上,就会出现全身不协调,神态呆滞,内气不仅不能流通,而且会造成架子散架,不仅不能做到外形动作,而且还会使内气无法产生和流通。拳谱上也说了“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的现象。所以,练者必须注重外形,尤其是神态,外表的祌态也就是内在意念的显露。内意与外神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光重视内意而忽视了外神,或者光表现外神而缺乏内意,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因此,内意的培训和锻炼应同外形的动作互相协调配合,要依照拳架动作,一招一式地练。在内意的指示下,具体就会落实到内气运行上,在内气运行的指导下,走各式架子,把内气运行按节节贯串,绵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拳架要求,充分地表现在外形上,使内外结合有序地展开。陈式太极拳的特性,要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开合螺旋,节节贯串等,符合人体的生理、骨骸、气血、呼吸的要求。在意念和内气的运行中,将更加活跃,对身体起到一种极好的保健功能。依据特性的要求,将内在的潜质充分地表现在外神的形态上。做到有开有合,有刚有柔,有快有慢,有方有圆,精神集中,意念集中,精神饱满,意念越集中,内气越饱满,外形更加有神,拳架更加稳定,牢不可破。要将太极拳的各种特性统一在运动之中,运用在套路的架子中。因此,太极拳运动是意气运动。而意气运动又难以掌握,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人的体会不一样,太极拳难打,就难在这里,这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意气运动深不可测,变化万千,难以体会,只有在双人推手时细心地听劲、走劲、化劲、懂劲懂气。通过久练,意气练上自己的身体,使自己也掌握意气运动的效果。因此,勤学苦练,多走架子,及时校正架子,在意气运动的控制下,逐步地稳定架子,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境界。打拳练架子,很多就是在内气的运行下,实行一开一合、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无论什么动作和招式,内气一动全身皆动,内气一静,—身都静。气动气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内气运行都在于此。就好像一个篮球,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未曾断绝,处处盈虚,无处不掤,浑然一太极。稍有一拍,则阴阳分明,上下跳动,正反旋转,用力大跳得高,用力小跳得低,不加力就静止。我们应清楚,静不是寂。寂是死。而“静”是生机勃勃、潜力永在,静是内气收,收使形静,其实未静,暗藏伏机,以静观动。一尘不染谓之“清”,一念不生谓之“静”。一般人都想“清静”,是指外面的环境,而不知求“清静”于内里,内不清静,外怎清静?一个真正懂得“清静”的人,练拳时,哪怕旁边锣鼓喧天,照练拳而不受影响,这就是要内气收,自性清静。不管是练拳读书,还是做什么事,首先都要内静,抛开各种杂念才行。打太极拳者,虽然一招一式软绵绵,慢吞吞,不着急,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却非常灵敏,所用的是“心静用意”练法。中枢神经既能指挥全身各器官的协调动作,也训练了神经的灵活性。我们练拳前,立正姿势,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两目平视,由远到近,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降,自然呼吸,静静地站立,这就要求心神两静,身体放松,内外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养得内气。这时,虽然手足未动,就开始虚领顶劲,阴阳开合都已寓于心腹之内。一志凝神,专主于敬,洗心涤虑,心平静气,以待其动。一旦进人太极阴阳状态,动完全是由心意导之引动内气运行,一动,周身俱动,四肢百骸无不随意而行。轻灵活泼,舒畅自然,一招接一招,一势接一势,顺架而下,一气呵成。太极拳能“以柔克刚”,能“以弱胜强”能“以静制动”。例如,推手时,必须细心体悟,不能由己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顶不丢,粘沾连随,不能彼有劲,我亦有劲,彼无劲,我亦无劲。意在先,处处留意,挨着何处,意在何处。互相揣摩,听劲懂劲,变化随从,知己知彼,无往不胜。平时练拳时,懂了这些道理,就要做到,没有人陪练时要当有人陪练一样地练;久而习之成自然,一旦与人交手,就当无人在。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不被制,我制服你。太极拳中的“静”,并不是枯坐不动的“静',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所以学拳者,决不轻露于人,外示安逸,举止从容,临危不俱,摄敌而进,待机而动。功夫高者,极静极动,势不可挡。初学者,应知道动静的法则关系,以养心静为主,学习心静而形静,形静而内气收,内气收归于静,静中有动,动则内先动,内动而外形动,内外结合,内气与静配合,行拳有序。凡经络气血皆有益于拳,拳意在神气促,血脉自然流通,而使丹田内气促进经络气血的活动。打拳走架以调养血气,加强呼吸,扫除意念,操固内守。丹田气自足,四肢百骸也就饱满。人体的经脉和络脉,就像一棵经络树,经脉就像粗大的树干或二级的树干,小的经脉和络脉就像是树枝、树叶。气又是沟通树干、树枝、枝叶的因素,生命之树就呈现一片绿色。少气或堵气时,会全部或局部地祜萎凋谢。气血是流动的,有一定范围和方向的路线通道。人体中的经脉、络脉就是气血流动的部分路线和通道。它们纵横交错,环环相连,似人身上的血管、神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复杂而有序。从大到小至细的血管,均有动脉静脉两大脉系,气都在其中运行,这能理解。而气在神经系统运行就难理解一些,有些经脉和络脉是指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也是复杂地布满全身每一处,所以经脉和络脉的两大体系是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其中穴位也在其中。而局部血系统和神经系统阻塞、坏死,会直接影响这一部位;如果危及主血系统和主神经系统,则生命休矣。经络通畅,人就健康,生命力就旺盛;经络不通畅,人就生病,就衰亡。而要恢复健康,恢复活力,只需打通经络,让正气得以畅通。经络是神奇的,激发人们去研究它,重视它,关心它。练拳走架,一招一式,绵绵不断,就是在疏通经络,协调关系。从体内到体表,从头到脚,从身到四肢,处处都在利用经络和穴位的重要性。在柔和均匀以及发劲的作用下,就能较好地将经脉、络脉和穴位联系起来,加宽加大通道,使气血流畅,质量提高。
本文来自吴自立《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