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对待老年人梅毒阳性。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平素生活朴素谨慎,无不良生活习惯的老年人梅毒化验常出现“阳性”,那么这个“阳性” 是真的“阳性”吗?古今中外,性病总会令人谈之色变,医患双方对梅毒则更为敏感。阳性(不论真假)均易令患者难以启齿,给患者及其子女蒙上心理阴影。因而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作出合理的结果解释,就变得尤为重要。
梅毒血清学检测是诊断梅毒的常规手段和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血清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前者为常规试验方法,用于检测类脂质抗体,目前常用的是TRUST、RPR等;后者为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或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等,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TPPA法。
原因分析
人体感染梅毒后,会在体内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特异性抗梅毒螺旋抗体,是诊断感染后的指标,但不能反映患者的感染状态,即使治愈后也会长期存在;另一类是抗类脂质抗体,前面提到的TRUST、RPR是针对类脂质产生的抗体而不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故无特异性。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导致体内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都能够使其检测产生阳性结果,从而出现假阳性。老年人的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特别是70岁以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高龄老人,TRUST、RPR和TPPA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常见的原因有:
1、年龄因素: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步退化,在此年龄段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上的异常,产生一些针对链接用的清蛋白抗体或一些异常蛋白质而干扰了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2、疾病因素:在感染梅毒后患者体内除了会产生针对梅毒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还会产生一类针对类脂质的抗体,此类抗体无特异性,除感染梅毒外,患者生理状况发生改变或者感染另外一些疾病。人体内也可能产生此类抗体,血清学检测梅毒实际上是检测的这两类抗体。凡能导致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均能导致假阳性产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大都存在血脂异常,体内大部分都存在抗类脂抗体,而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均是造成假阳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老年人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易被细菌、病毒感染,这些疾病可使机体诱导产生类脂质抗体或TP抗体的交叉抗原抑或老年患者体内可能有口腔螺旋体、皮肤相关的螺旋体、肠道螺旋体共生诱导产生抗原群或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虽然TPPA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的检测,但在一般人群中也会有1%的假阳性。
3、技术性原因:临床检测时可能存在血液标本未完全凝固即离心或离心不彻底,纤维蛋白在微孔板上吸附,导致吸光率升高;血液标本产生溶血,细胞内各种酶及活性物质与底物非特异结合而产生的假阳性结果;检测仪器出现偏差、实验员实验操作不规范等多种原因也会造成的假阳性。
因此,诊断梅毒不能单纯凭化验结果,还要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考虑分析后慎重做出判断,尽量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尤其是对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