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华辑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译: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张扬内心的光明品性,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自我求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更新自我;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是修身之内心源点,亲民是努力过程,止于至善是方向的灯塔。朱熹、王阳明解释“亲民”即“新民”)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译: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译: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译: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
(译: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译: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
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
(译: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译: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中庸》
(译: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译: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译: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译: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译: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
圣人才能做得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闻学圣人之道,不断温习、自省、反思和实践并达成之,才能不亦说乎;志同道合、不以利相交的君子由远及近,共同将圣人之道彰显于天下,才能不亦乐乎;对没有智慧的世人不加怨恨,而是出于悲悯之心用圣人之道把他们改造成心无郁结的人,形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这样才能不亦君子乎。)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译:有人解读为,“早上悟道了,当晚死去都可以”。《论语·颜渊》中
称“闻”为“达”、“闻达”,闻道即达道。也有人解读为,君子从“闻其道”开始,直至死,都要固守和承担圣人之道,这样才行啊。当代学者范植桓在《论语新解》中提出,此句应解释为:早晨闻道,到了晚上终止和改变过去不符合道的作法也是适宜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译: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之道是否已经照着去做?)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译:以贤者为贤,就要喜爱之,敬重之;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有人把“贤贤易色”解读为“尊崇贤人,不重女色”,这是误解。当代学者廖名春在《孔子真精神》书中解读道,贤贤易色中的“易”当读为“惕”,这在《尔雅·释训》、《广韵锡韵》等书中都解释为“爱”、“悦”,指从心里喜爱;“色”当读为“譺 ài”,即指恭敬,这在《为政》、帛书《五行》中也有此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
(译:孔子说:道不保护人,而是人去保护道。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人并不
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相反,是其用生命去保卫和捍卫真理与正义。)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译: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译: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译: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
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译:《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
(译: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西汉学者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有云:“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
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 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 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
(译:做人不具备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就象牛 车没有活销,马车上没有销钉,还靠什么行路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译: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 能容忍的事情了!)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译:《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哀婉而不伤恸。)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译: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 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译:君子所思是推行仁德,小人所思是得到安逸之处;君子所 思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所思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译:不担忧没有官位,而担忧自己没有站得住脚的本领;不担 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译: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看齐,见到无德行的人便应在内 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干练勤奋。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译: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译: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评论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往往说此人文笔不错。文笔,古代泛指文辞、 文章,后汉及南北朝以后,有人将文笔分开,其中“文”是指有文采、 有韵味的文章;笔是指无韵味的日常使用的文体。)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译: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愚傻是别人赶不上的。说的是 卫国大夫宁武子历经两代变故而无恙,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 时就装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译: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 语》
(译:聪明人性情活跃,乐与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人性情淳厚, 乐与山一样稳重不迁。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 仁慈的人长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译:财富如果真的求得来,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译: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 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 语》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 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译: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 言行一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译: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 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 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 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 自以为是。)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译: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由此说明道 德学习的困难。)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论语》
(译:年轻人是可怕的,怎么知道他们的将来不如我们这些人呢? 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默默无闻,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译:三军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不可能被夺去。)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译: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译:还没有侍奉好人呢,怎么能谈侍奉鬼神?)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 内皆兄弟也。——《论语》
(译: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 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 如兄弟一般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译:政就是正的意思。将帅若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 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译:名分不正,道理上就说不通,道理上说不通,事情便办不成。)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
(译: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 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 的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身居上位的人自己端正做出表率,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 人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如果他的行为不正,纵然三令五申,下面的人 也不会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 而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 语》
(译:侍奉君子容易,但要想讨好他则很难。不按正道去讨好他,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侍奉小人很难, 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 的喜欢。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译: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挺身而出,长期处于 贫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论语》
(译: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 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 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论语》
(译: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 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 费言语。)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能牺牲生命来恪守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译:一个工匠要做好事情,先要使其工具锋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人若没有深远的思虑,必然缠附祸患靠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反省自己比较严格,责备他人都从宽,就不会招惹别人的 怨恨了。也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获益, 还不如去学习。)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要谦让。)
●有教无类。——《论语》
(译: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 人人都可接受教育。)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论语》
(译:志向不同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共事,各人都按照各人的 意志行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译: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分配不均,不必担忧人 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 谓之瞽。——《论语》
(译: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 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随便插嘴,这叫盲目。)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 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译: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 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 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译: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 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 的了。)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译: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观察,要考虑是否明白;听闻, 要考虑是否正确判断;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 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尽责;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 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不该得。)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译: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影响, 便相距得远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
(译: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 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
(译:只有妾妇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对你不敬,放 肆无礼;疏远了,他们又会埋怨忌恨。)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译: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译: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 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译:博学而志向坚定,恳切提问而多想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 其中了。)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译: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 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
(译: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 以的。闲:本意是阑,栅栏。引申为界限、法度。)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官做好了有余力,就要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好了还有余力, 就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简言之,工作之余要学习,学习之后 要实践。)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
(译: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 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他不能算无。)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
(译: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人以恩 惠却不需什么耗费;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有欲望却不贪心; 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 孔子说:“不加以教育而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而督查成绩叫做暴; 政令迟缓而限期紧迫叫做贼;如同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译: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慢容易做到。)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
(译: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 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
(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逾越自己的身份”。)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译:孔子说:大家都讨厌的,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的, 也要去考察一下。即不能人与亦云,凡事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译:孔子说: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践履;民众当下不 适合的,放任民众运用智慧去创造创新。当代学者廖名春在《孔子真 精神》一书中解读此句道,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的楚简《尊德 义》中的“知”借指“折”而言,此句应理解为:“民众可以让人引导, 而不能用暴力折服之。”充分说明孔子的民本思想。)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论语》
(译:有人理解为,这是父子相互包庇徇私。其实,《荀子·性恶》 中指“隐”为“檃”,如“檃栝”为矫正弯曲之木材,乃矫正之意,是说父子之间相互矫正错误。对此,当代学者廖名春在《孔子真精神》 一书中专题解读,当代学者王弘治在《<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 一文中也有解读。)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译:有人解为:古人为自己研究学问,今人为别人研究学问; 也有人解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迎合别人;还 有人解为:古人学习是为了改造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教训別人。)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译:孔子说:当父母健在时,即使是游学也不能到偏远险恶之地, 否则一定招致旁人或命运的诅咒,也有人解为:若游学则必须告诉父 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论语》
(译:孔子说:“父母的年龄、生日等,不能不常常挂念以至能 脱口而出”。)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
(译: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仁者无敌。——《孟子》
(译: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
(译: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 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译: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 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 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
(译: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 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 的贤才,再任用他。)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
(译: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 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 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 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 子》
(译: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 子那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
(译: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 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
(译: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译: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 齐心协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译: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说明人 们要在一定的规矩范围内活动。)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孟子》
(译: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 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放荡邪僻,胡作非为,违法乱纪, 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 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译: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 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 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孟子》
(译: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 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道义 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只好舍弃生命而选择道 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 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译: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译: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
(译: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
(译: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 有人不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译: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
(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译: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 就少。)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
(译: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 是不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译:忧虑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走向灭亡。)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 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
(译: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 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 家性命。)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译: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启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 子》
(译:青色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比蓝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却比水还要寒冷。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 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译: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启示:只有脚 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有所成就。)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译:即使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 也不可能完成。此句与“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意思相近。)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译: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比喻民可拥护君主, 也能推翻君主。)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荀子》
(译: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 生所学。)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译: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也有从个人修养上说: 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
●“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荀子》
(译:好医生门前等待治疗的病人多,隐括旁边等待矫正的木材多。 启示:道德学问高深及处世经验丰富的人,前来求教的人就越多。)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
(译:和乐平易的人长寿,忧郁过甚的人短命。南怀瑾先生说, 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他说,无论佛家道家儒家,都教导世人要行善 积德,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宁静的心灵是一种高尚的心境。)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 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荀子》
(译:小人在没有得到东西的时候,就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 又惟恐失去它。所以,终其一生都是在担忧中度过,没有一天活得开 心快乐。)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
(译:考虑德行来确定等级,衡量才能来授予官职 。简而言之就是: 任人唯贤,量才录用。)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
(译:君子推崇他人的德行,宣扬他人的美德,这不是阿谀谄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民间谚语》
(译: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很难在天地间立足。 为己的“为”读作wéi,是“修为,修养”之意。现今所用把此字曲 解成wèi。)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译:寓意针对什么样的人,就予以什么样的对待。台湾智慧大 学校长曾仕强指出,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