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西征砺求是,遵湄故土续深情 ―浙大西迁旧址寻访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青岩、遵义、湄潭、永兴,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在此落脚。使浙大在战火纷飞国破家亡之困境中,得以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赢得了七年的宝贵办学时间,浙大西迁史被称为文军长征史。
浙大在湄潭、遵义办学期间,保全并培养了我国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专家学者,为纪念浙大西迁办学78周年,他们的后代带着对祖辈父辈的敬仰和怀念,带着他们对出生、生活学习过的第二故乡的怀念,踏上了寻根访问的路途。
在遵湄时期浙大工作的颇有声望的教授
在遵湄时期在浙大工作学习过的民盟成员
此次随寻访团行走湄潭、永兴、遵义、青岩等地,寻访祖辈父辈教学读书生活的旧址。在湄潭文庙西迁历史陈列馆团员们激动地看到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浙大广场寻找祖辈父辈的印记留念。
馆存浙大校门照片,真迹已被战火摧毁
文庙西迁历史陈列馆
文庙前浙大广场纪念碑,印刻着浙大西迁办学师生的名单
团员们在纪念碑上寻找自己亲人的名字
吴耕民先生家人找到6位亲人在西迁浙大教学读书
文庙西迁历史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1940年随浙江大学西迁而至的浙江大学实验中学与湄潭中学合并改称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竺可桢先生兼任校长,确定“求是”为校训。
寻访团造访湄潭中学
向竺可桢先生雕像敬献鲜花
向竺可桢先生鞠躬致敬
合影留念
央视教育频道拍摄湄潭县志拟做浙大西迁历史专题
寻访团成员大多年过70,有的已年近80,但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满怀深情一路寻访回忆。他们有的在此出生,取名中含有“黔”、“湄”、“潭”,留下这段难忘经历的记忆。
浙大永兴分校教授住处(部分已经过修缮)
70多年过去了,再在出生的家门口留个影
永兴分校师生日常生活的旧街,如今已被列入改造计划
倾听浙大西迁文化研究人员讲历史
母子在同一个地点留影,时隔76年
浙大学生文艺活动和学生住处旧址
遵义被称为一座名城两次长征,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旧址主要在红花岗区。旧址有的已随城市改造变迁,有的位于杨柳巷、红军街,因与红军革命历史旧址相融汇而得以保存。在湘滨公园重建的浙大黔省校舍碑亭及以竺可桢先生名字命名的可桢大桥,体现这座名城对浙大西迁历史的纪念。
1945年6月,在浙大复原返杭前,竺可桢校长在遵义浙大总办事处门前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记浙大西迁遵义六年中校舍分布、院系设置及教学设备状况,后该碑湮没近40年,1982年7月7日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旧省立三中即浙大总办事处所在地)扩建时出土,完璧幸存。
遵义浙大医务室旧址,因之前是工农红军遵义革命委员会旧址而得以保存
浙江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湄潭分团的4名同学做为志愿者也参与了此次寻访活动。同学们每到一处认真学习记录,一路上帮助照顾这些爷爷奶奶辈的寻访团员,确保行程顺利。看着品学兼优青春洋溢的浙大新一代,大家由衷称赞,纷纷表示愿为浙大西迁办学历史记载传承后人,继承弘扬浙大西迁办学中体现的“求是”精神,再尽绵薄之力。
最新获悉,浙大支教分团被评为全国最美支教团
寻访途中大家还游览了湄遵的青山绿水,游万亩茶海,走七彩部落,观农村新貌,品酒乡茅台,七八十岁的老人在赤水丹霞景区跋山涉水精神头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中国茶海
七彩部落
田家沟
茅台酒厂
感谢这次活动的策划、领队兼团长年过七旬的陈天来老师、王宽福老师
最后以竺可桢先生的诗句做为此篇的结束语:
一别遵城十五年,重游旧地如登仙。
红花岗上千株雪,湘水桥边万斛田。
厂矿商场现满谷,园亭黉舍亦连绵。
播州自古称穷僻,黔北于今鞭着先。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五日重到遵义作)
更新于 2018-06-24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