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陷入“普希尔定律”就有可能失败,这几位古人就是反面教材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种期待、一种坚持、一种向前的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不经意地陷入到“普希尔定律”中不能自拔,至于可怕的“普希尔定律”究竟是什么?我们倒不如看看古人为我们提供的反面教材。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讲解“普希尔定律”之前,我们先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决定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况且路途遥远,交通又极不方便。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坚定了信念毅然上路。和尚一路沿途化缘,向着南海的方向迈进,当他路过一个村庄时,碰到一个比较有钱的人家。财主问他:“你化缘干什么?”,和尚坚定地回答:“我要去南海!”

财主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凭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有好几年了,但还一直没有准备充分。像你这样贫穷的人,还没到南海,就是不累死也会饿死了。还是趁早找个寺庙安稳度日吧!”和尚却不为所动,仍固执地说:“我迟早一定要赶到南海。”几年以后,当和尚从南海返回的途中时,再次回到财主家化缘,而此时的财主仍然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故事虽然简短,却阐释了一个有趣的道理,想要完成某件事时,一定要立即去做,而不是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否则必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作罢。国外社会心理学家普希尔曾因此总结出一个定律,“百思无良谋,思虑过多会犹豫不决而无法决策,无法决策则无法行动而延误时机”,我们称它为“普希尔定律”。“普希尔定律”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存在于古代的各类事件中,也许古人的事迹会为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一、项羽

秦朝末年,义军队伍一路势如破竹,刘邦起义军更是直接攻进咸阳城。作为最大的军阀首脑,项羽对此极为气愤,于是摆下鸿门宴,意图席间杀死刘邦。在推杯换盏之时,范增曾多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项羽却犹豫不决,导致刘邦借如厕之机逃跑,也为其本人乌江自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项羽的失败,无疑是由于自己的妇人之仁以及犹豫不决造成的,同时也应了古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告诫之语。

二、唐高宗

唐高宗是一代明君,却因为立武则天为后引发大祸。后期的唐高宗身体出现异样,只能将处理国家政事的权力交给武则天。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如此柔弱的一介女子,最后居然改朝换代公然称帝,建立了武周王朝。朝中大臣曾多次劝谏高宗皇帝,令其废掉武则天,高宗却一直未同意,正是他的顽固不化,令李唐王朝的江山社稷差点被葬送。

三、司马懿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也是诸葛亮一生唯一遇到的劲敌。然而,司马懿纵然聪明过人,却仍一直被诸葛亮压制。当马谡大意失街亭后,蜀军的情况开始陷入被动,致使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计对付司马懿。司马懿向来多疑,故此认为诸葛亮一生从不行险,未能识破眼前的计谋,坐失大好良机。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反复思考也会带来弊端,甚至会左右最后的结果。

四、金圣叹

康熙年间,著名的才子金圣叹曾带着书生们向朝廷请愿,拒绝朝廷缴纳大量粮米。然而,书生终归只是书生,总是对朝廷充满着理想主义。他一心幻想着朝廷能够尊重读书人,却未能料到,最后的结果居然是等来了朝廷的镇压,自己也落得了一个腰斩的下场。

五、赵括

秦赵长平之战时,主将廉颇已经构成了极为有利的防御攻势,即使秦国临阵换将,把武安君白起调往前线也无济于事。然而就在此时,赵王却改变了主意,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派往战场指挥战斗。可惜赵括太年轻,兵书倒是读了不少,却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最后居然自掘坟墓主动突击。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赵军数十万大军都成为了白起的刀下之鬼,赵国也从此一蹶不振。书读得多不一定有用,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古今一理,赵括用鲜血与生命为我们诠释了教训。

“普希尔定律”非常可怕,但万物相生相克,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决断,就能攻克“普希尔定律”的可怕后果,迎来人生的成功。

参考资料:《史记》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著

《新唐书》中华书局出版 欧阳修著 《三国志》中华书局出版 陈寿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