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梅州过大年(八)| 春节来梅州这些客家文化不要错过哦~

新春快乐

历史悠久的客家围龙屋

淳朴忠厚的客家人

朗朗上口的客家俗语

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

在世界客都——梅州

孕育出了一幅幅瑰丽的人文画卷

趁着春节假期

就跟着小编走吧

带你领略梅州客家人文风情

景区景点

中国客家博物馆

新梅互联 摄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梅互联 摄

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新梅互联 摄

客天下景区

客天下景区是体验客家民俗文化的最佳去处。客家小镇,一座山水中的小镇,一幅原生态的客家风情画卷,集客家建筑、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旅游、居住、购物、休闲为一体。

这里的百米客家迁徙图、刘沅声泥雕艺术长廊、复古的客家建筑、特色的客家歌舞表演,纷繁多样的客家美食,无一不在展示着这座古朴的世界客都。

泰安楼

新梅互联 摄

泰安楼,由当时蓝姓富商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近255年历史。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新梅互联 摄

泰安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其中大多数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土楼作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新梅互联 摄

花萼楼

新梅互联 摄

花萼楼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新梅互联 摄

“花萼楼”顾名思义,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萼不华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意为“花托”,暗指家庭兄弟间的情谊就如同花与萼一样,相互扶持辉映,既寄托了祖先期盼家庭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又显现了客家人团结勤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新梅互联 摄

松口古镇

新梅互联 摄

松口古镇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昔日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山歌之乡”美誉,是千年古镇,亦是中国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在2017年评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新梅互联 摄

这座“活着”的古城,不仅联系着那华侨漂洋过海的故乡,也是古今中外文明的交融象征。

新梅互联 摄

百侯古镇

新梅互联 摄

古往今来,百侯镇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腹三翰院,一同怀四魁”等典故更是流传九州。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筑,居然有120多座,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

新梅互联 摄

走进这座古镇,就有种感觉像是自己穿越了一样,仿佛进入了那个年代一般。这里的一栋栋的古建筑都像在和我们诉说着它的那些过去,整一个古镇就想一幅长长的画卷一般,给我们展示着这里的客家文化。

新梅互联 摄

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隶属于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大埔县西部,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三河镇于2014年由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晋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俯瞰三江合流,尽收古镇全貌,这里大概是三河古镇的最佳打开方式。

三河古镇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所在地,境内有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烈士纪念碑、纪念园是大埔县红色旅游线路首选景点。

茶阳古镇

茶阳古镇位于大埔县北部的汀江河畔,明代大埔县城建于满栽茶树的茶山之南,故名茶阳,素有广东平遥的美誉。旧时闽商乘船,千里迢迢来到茶阳古镇的汀江码头,出卖土货后,再乘船南下至韩江,最后至汕头埠购回各种海外商品。

茶阳古镇七条骑楼林立,全长有1000多米,是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还有古城墙、关岳庙,由第一任县令栽种的古榕树,更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里的石雕牌匾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属位于大埔中学校门前十字街口的父子进士牌坊,距今有400多年,精美的雕刻,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文化

梅州客家山歌

黄晨宇 摄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新梅互联 摄

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与其他生活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无星无杠 摄

广东汉乐

新梅互联 摄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在大埔流传已有500年以上,是大埔的文化品牌。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

新梅互联 摄

据查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新梅互联 摄

广东汉剧

刘中正 摄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分为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刘中正 摄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广东汉剧既保留了“中州古韵”,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古腔古调的戏曲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和杂要表演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流变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刘中正 摄

五华提线木偶

新梅互联 摄

广东五华素有“木偶之乡”之称,其木偶戏是提线木偶。五华木偶戏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木偶造型精美,提线技艺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有汉调、客家山歌、民歌等。

新梅互联 摄

尤其在表演艺术技巧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蛇、舞狮、打花鼓、拉二胡、吹哨呐、骑单车和被誉为创“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新梅互联 摄

席狮舞

来源:网络

“席狮舞”梅江区辖内客家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民间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表演者即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长命草)持扇伴舞。

来源:网络

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多个环节,整个表演过程约需20分钟,另用锣、鼓伴奏。虽“席狮舞”的道具、伴奏都很简朴,但在“似狮非狮”求其“神似”,具有诙谐风趣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独特的客家特色,显现出客家人特有的质朴亲和,颇有“鼓盆而歌”的意境,并有驱邪、和祝愿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深受客家民众喜爱。

埔寨火龙

新梅互联 摄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来源:丰顺电视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