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要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真相就隐藏在他的墓葬里
点击下方👇关注我,加星标★
顶尖派 《顶尖派》是中国高端精英读物,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提供顶尖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免费关注。公众号来源 | 头条号考古军中马前卒公元600年,隋朝的第一位太子,也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杨勇,突然被废黜。这无疑是隋王朝的一件大事,毕竟杨勇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太子,也没有突出的恶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晚年隋文帝突然这么果决呢?2005年,在陕西关中东部的潼关附近,有一座古墓被盗掘,随后赶来的考古人员对其开展了抢救性发掘。起初谁也没想到,这座墓竟然跟杨勇有关,而通过深入分析考古和史书,竟能够发现杨勇被废黜的另一个原因,或许也是更重要的原因。一、《隋书》的记载要了解隋朝历史,最直接的史料莫过于《隋书》。杨勇被废,所以只能被编入列传当中,即《文四子传》。根据《隋书》记载,杨勇性格“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通俗说就是不会装。这样的人好打交道,但是他们自己很容易把一些负面的东西暴露出来。比如奢侈,比如超越礼制,比如在感情里厚此薄彼。这些行为让艰苦朴素的隋文帝和爱吃醋的独孤皇后都感觉到很不满意。此时,另一个儿子杨广抓住机会,在父母身边多表现自己,构陷大哥杨勇,最终导致了杨勇被废。
这些记载,我们相信大部分都是有着真实来源的。唐初编纂《隋书》,史料有所本,也没有必要替这位前朝的废太子做什么掩饰。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不能让人完全信服。疑点有二:杨勇的品性,并不是突然转变,而是一直如此。为何此前长达十几二十年中都没有引发父母的厌恶?《隋书》也记载说杨勇“性宽仁和厚”,谅非虚言。既然如此,他为何又做出预测隋文帝寿命等悖逆之举?因此,假如只从史书记载去看,总会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还需寻找新的线索。二、杨勇墓的怪异之处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射在杨勇墓上。上次已经提到,杨勇墓的墓室很特殊,平面呈圆形,而且墓顶是用砖修砌起来的穹窿顶,很像蒙古包。
杨勇墓墓室在关中地区的北周到隋代这个阶段的墓葬里,杨勇墓绝对属于另类。因为其他绝大多数的墓葬,都采用了方形土洞的墓室。简单说,就是在地下掏出一个方形的“窑洞”,里面并不砌砖。之所以这么朴素,一方面是因为关中的黄土节理发达,能够支撑起这样的结构;另一面也是因为北魏分裂之后,西魏北周这边的财力水平相对较弱,还得不断打仗,所以不得不采取更为节省的丧葬方式。而且,这种方形土洞的墓室跟等级无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用这种。如此一来,就更加显示出杨勇墓的怪异来。另外,杨勇墓出土的陶俑也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北周到隋初的陶俑,制作得都比较粗糙,属于“半模俑”,就是只有正面用模具塑造出人物形象,背面直接抹平。而杨勇墓陶俑制作精细,且正反面均用模具加工,明显精致许多。
北周墓出土的半模俑
杨勇墓出土陶俑除了这些,还有考古学家指出,杨勇墓的石棺、壁画,其实也不是关中本地的特色。那么,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杨勇墓石棺三、关东的文化源头其实,杨勇墓的这些奇怪的现象,却能够在关东地区找到文化源头。首先,砖室墓就是关东高等级墓葬所用的形式。这里说的关东地区,在北魏分裂后先后建立了东魏、北齐两个政权。考古发现的东魏北齐大墓往往砌砖。举个例子,下图是位于磁县湾漳的一座北齐大墓,墓室用砖垒砌而成,墓主人很可能是北齐文宣帝高洋。
湾漳大墓结构示意图其次,圆形墓也是关东地区的特色。在整个中国古代,圆形墓都非常罕见,古人无论是营建阳间的住宅还是阴间的墓穴,都习惯搞成方形的。可是在北朝隋唐时期,却有一群人喜欢用圆形墓,这便是当时天下第一的门阀——清河崔氏家族,即“崔卢李郑”的那个崔家。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淄发现了崔氏家族墓地,这些墓的墓室均为圆形。举个例子,下图所示是崔鸿夫妇墓,崔鸿史书有载,他撰写了一部《十六国春秋》,非常有名。
崔鸿夫妇墓再次,造型精致的陶俑,同样源于关东地区。在东魏、北齐墓葬出土的陶俑,大多为全模俑,而且有些造型跟杨勇墓发现的几乎如出一辙。比如下图为湾漳大墓出土的武士俑,我们可以跟杨勇墓的做一个对比。
湾漳大墓出土陶俑那么也就是说,杨勇墓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关东特色。四、东西的文化对比这下子问题似乎有一些线索了。杨勇明明是“关陇集团”的后代,他生于关中、长于关中,可是他的身后事,却是按照关东地区的方式来处理的。这会不会跟他被废黜有关呢?是的,有学者指出,杨勇的被废,跟他本人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们还要先从更早的北魏分裂说起。我们知道,北魏发生六镇之乱以后,国力衰微,群雄并起。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的实际领袖为高欢,西魏则为宇文泰。
刚分裂时,东魏占据着北魏旧都洛阳。这里虽然屡遭战火,但毕竟是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大都会,文化、经济实力还是有的。高欢坐享其成,继承了孝文帝改革的遗产。即便后来东魏向邺城迁都,但这些东西都被带走了,甚至连宫殿也被拆除,把能用的零件带走。反观西魏,情况就糟糕了很多。西魏当时的主要地盘在陕西关中和甘肃东中部地区,本身经济和文化实力就比不上东边,而宇文泰和他手下主要又是六镇武人出身,文化水平普遍一般。所以西魏一开始可以说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陈寅恪先生为了突破这个困局,宇文泰不得不团结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强,打着复古旗号搞了一系列的改革。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依托关中之地域,以继述成周为号召,窃取六国阴谋之旧文,缘饰塞表鲜卑之胡制,以辅成宇文氏之霸业”。在西魏北周的发展史上,关陇集团的贡献很大。然而,在文化层面,“关陇本位主义”毕竟比起关东的繁荣局面来差了很多。所以陈寅恪先生说:“非驴非马,取给一时,虽能辅成宇文氏之霸业,而其创制终为后王所捐弃。”隋朝取代北周之后,仍然面对这个问题。五、杨勇的文化取向据已有的研究,出身关陇集团的隋文帝杨坚本人,对关东士人持有严重的抵触心理,他更愿意信任关中本地人。他在日常生活里的朴素作风其实也属于关陇集团的一个普遍特色。可是到了下一代这里,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隋书》记载,杨勇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担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也就是说,杨勇曾经管辖过北齐的地盘和人民。这段经历,让杨勇能够直接接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人群。大家都不傻,关中和关东的产品摆在一起,哪个更好看,一目了然。两个地方的人,也明显是关东的“说话又好听”。所以,杨勇很容易更倾慕这股从东方吹来的“新风”。自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是到了儿子手里,却眼看着要“东风压倒西风”了,这恐怕是隋文帝难以接受的一个局面。而恰恰跟杨勇走得近的大臣,也多为关东人士。再加上杨勇不善于伪装,他的一些不良品格,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杨勇被废了,也被杀了。杨广上台后,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干自己想干的事儿。其实,他跟杨勇一样,也对关中之外的“花花世界”大感兴趣。因此,他又是修洛阳,又是下江南,比起杨勇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这个死去的大哥,隋炀帝干脆就按照关东习俗给他下葬。这样既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仁德,也契合大隋新的文化导向,岂不美哉?参考文献:沈睿文:废太子勇与圆形墓———如何理解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
洞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