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被讨厌的勇气》6、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赞赏晓书童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赞赏对我极其重要!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6、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我们正在解读《被讨厌的勇气》。本期节目的文案有7000字,我大约会用25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

前情回顾

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之前的5期节目当中最最重要的内容,我只简单说3点。

  • 首先,阿德勒帮助我们从过去当中解脱,他提倡目的论。每个人都会从过去的经历当中寻找那些符合现在目的的因素,我们并非被过去所决定,相反的,过去呈现出的意义都是现在的我们自己所赋予的。我们自觉难以改变,是因为我们下定了不去改变的决心。在不改变所带来的不满与改变所带来的不安之间,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承受前者,丧失了接受不安的勇气。

    我们所承受的不幸都也是自己的选择。对于自己的出身、长相和学历的抱怨,远比下决心去接受去改变要简单的多得多。这些都是我们逃避的借口和人生的谎言。

  • 其次,阿德勒帮助我们从人际关系当中解脱,他说人类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无需与他人比较,更无需与他人竞争。人与人之间有诸多的不同,不管是外貌、能力还是经验。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所有人都是行走在同一个平面之上,有人确实走在我们前面,但是没有人走在我们上面。人生的价值并不体现在与他人竞争上,而只在于不断的自我超越。

    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我们从小到大都觉得,做得好就应该得到奖赏,做的不好就应该受到惩罚。我们渴望得到父母,老师,领导的认可,我们一生都在不断的满足别人的期待。这样一来我们不知不觉的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只活在了别人的眼中。

  • 最后、课题分离。当我们为了与他人比较、为了与他人竞争,满足别人的期待的时候,就做下了种种不自由的选择,而承担这些选择后果的人依然只有我们自己。一个选择由谁承担最终的后果,那这就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就要由谁来做主。一切人际关系矛盾基本上都是因为课题之间的相互干涉。学会课题分离,人生才会变得轻松。

    我们曾经坚信的那些东西,要与别人竞争,并且在竞争当中胜出,要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做所有人眼中的榜样,其实这都是让我们不自由的枷锁。获得别人的认可、不遭受周围人的讨厌,这些其实是我们本能的欲望,而按照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是从斜坡上滚落的石头一样的生活,这不叫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把向下滚落的自己自下而上的推回坡顶。不畏惧别人的讨厌,不随波逐流这才叫做自由。

课题分离并不是要提倡我行我素,对于他人也不管不问,它不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切断。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目标,而是人际关系的入口。今天的这期节目,是哲人与青年第四个夜晚的对话,今天我们再进一步的深入人际关系这个复杂的话题。

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青年对哲人说,课题分离最终就是一种划清自己与别人之间界限的想法,但我只觉得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生活方式。这也难怪阿德勒的思想被称之为“个体心理学”,原来它是引导人走向孤独的个人主义的学问。

哲人回答说,个体心理学这个名字确实容易招人误解。其实,个体在英文中的有不可分割的意思。阿德勒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灵的感受会在身体上出现反应。就好比是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恐惧会让我们的脸色变得苍白一样。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位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孩也是一样的道理。

同样的,理性和感情,有意识与无意识也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大发雷霆,绝不是有一个叫做愤怒的情绪脱离了我们意志的控制,才让我们发出了怒吼。阿德勒不认可一个人会被某冲情绪所驱使,而是相信人可以对自己所选择的情绪完完全全的负责。

那些声称身不由己被情绪所支配的人,都深陷于人生的谎言。

做不到课题分离才是自私

再有,课题分离是像青年所说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吗?其实恰恰相反,无法做到课题分离,一味的拘泥于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才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样的人最关心的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别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我自己被认可的欲望。寻求别人的认可,看似是在看着他人,其实他们盯着的完全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大部分人看似是在竭尽全力的迎合别人,但他们无非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满足自己被认可的欲望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如同一部长长的电影,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啊,那把摄像机聚焦在主人公自己身上,这又有什么错呢?

人生的主人公确实是自己,这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自己君临于世界的中心。别人都应该会注意到我,在与别人接触的时候,也会想这个人能给我带来什么。但是这样的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被满足,因为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我们常常都会大失所望,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还会觉得愤怒和屈辱。

这个道理我们只要看看不同国家的世界地图就会明白,我们用的世界地图中国被绘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陆在右边,欧洲在左边。而法国人用的世界地图呢?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美洲和亚洲分别位于左右两侧。那当法国人看到我们中国的世界地图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不协调,会觉得自己被驱赶到了边缘地带。

世界的真相并不是世界地图,而是地球仪。每个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作为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个道理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深意,听了后面的内容你就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共同体感觉

之前我们说,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阿德勒告诉我们是“共同体感觉”,这是一种“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说到共同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家庭,是学校、是单位、是家乡、是国家。而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甚至还包含了整个宇宙以及时间上的过去与未来。他口中的共同体是一个无限大的概念。

我们在聊切切实实的人际关系,为什么要扯到啥宇宙未来这些听起来很虚的东西呢?哲人举了个例子说,有的人一旦从单位退休了,立马就没有了精神。从单位这个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变得普通,成了无名的平凡人,有人接受不了一下子就衰老了下去。

如果我们拥有阿德勒口中的共同体感觉,那么这件事情只不过是自己从单位这个小共同体中离开,我们还属于别的更大的共同体。之所以会提到宇宙这么大,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看到的,我们都有更大的归属,不管是地域社会还是国家,在哪里都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属于多个共同体,假设我是一个学生,如果我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那么学校对我来说就将是一切。当我在学校中受到欺负或者交不到朋友或者学习不好无法适应这个系统的时候,我在学校这个共同体当中将失去归属感。

对于我们这些毕业多年的人来说,都清楚的知道在学校之外还存在着多么广阔的世界啊,我们都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在学校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从学校外面去找,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都不是多大的事儿。知道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已,只要跳出茶杯,原先猛烈的风暴就像是吹口气一样的小。

哲人告诉青年的行动原则是,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来自于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比方说,在学校,老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和老师都是平等的。他如果对我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正面拒绝。

不要拘泥于眼前小共同体的关系,在广袤的更大的世界当中,有更多幸福的人际关系在等待着我们。

把自己变小

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我做了一期彩蛋叫做《我们的苦闷,只源于自己太“大”》也是表达了一样的观点。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本期图文的最后点击转跳链接去听一听。庄子内篇的开篇是《逍遥游》逍遥所指代的是终极的自由,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的话,它所呈现出的画面是一个人渐行渐远,越走越小。庄子借此告诉我们所谓的自由就是让自己不断的变小。

把自己变小,并不是把自我压缩到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当中,并不是要把自己变得卑微。而是让我们能看到大之后相对的小。我们自己并没有变,是我们心中的格局变大了。这就和哲人所说的无限大的共同体是一样的,看到的世界变大了,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当中思考问题,反过来使得自己变小。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没有长远的规划,就一定会遇到麻烦。而这句话更深层自的意思其实是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共同体当中,当眼光可以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倾听来自更大共同体的声音的时候。眼前的麻烦和困难将会变得微不可见。这并不是眼前的麻烦被解决了,而是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茶杯中的风暴,不值一提。

什么是大?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就是大,什么是小?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就是小。也许当我们心中总有一片浩瀚星空,当我们相信自己是从属于宇宙级别的巨大共同体的时候,我们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感觉自由吧。

建立横向关系

从课题分离出发,终点是共同体的感觉,获得我属于这里的归属感。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说到这里,哲人引入了一个叫做“横向关系”的概念。

阿德勒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在父母教育孩子,领导培养下属的时候,一般我们都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批评,另一种是表扬。阿德勒的立场是既不认可批评,也不认可表扬。无论是批评你做的这件事情真糟糕,还是表扬你做得很好,其中的所隐藏的都是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

表扬与批评的区别无非就是用鞭子还是用糖,但是糖和鞭子背后的目的,都是在操纵对方。

记得我们之前所说过的吗?人与人之间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我前段时间到北方探亲,北方男人的大男子主义确实能够感受得到。有些男人会贬低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说你又不挣钱,是我在养你。

这些话我们听起来会异常的刺耳。在家庭当中经济地位与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与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工作任务不同,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会这样说的男人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他们害怕女人变得聪明,害怕比自己挣钱多,他们心中拥有强烈的自卑感,于是陷入了自我夸耀的优越情结。

我们可以自己也想一想,自己在想要表扬他人的时候,心中是不是多少都有点想要操纵的他人的意识,对于领导的恭维,本质不也是一种操纵吗?反过来说,我们自己也因为被别人的表扬都被操纵。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既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还有什么选择呢?其实我们想一想,当平等的伙伴为我们提供工作帮助的时候,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当你的朋友帮助你打扫房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当然是谢谢啊。

用“谢谢”表达感谢,用“我很高兴”表达自己的喜悦,用“你真是帮了大忙了”来表达尊重。哲人把这样基于横向关系的对话称之为鼓励。仅此而已就够了。最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言语都是在发展纵向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基于横向关系真诚的表达感谢传达喜悦以及尊重。

在阿德勒看来,得到别人的表扬或者批评,以此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还是坏,这都是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而“谢谢”并不是一种评价,只是纯粹的感谢。在听到这样感谢之词的时候,人们会清楚的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

阿德勒对于“贡献”这个词看得非常的沉重。因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接纳自我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那怎么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呢?就是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有帮助的时候,在体会到我对于共同体有贡献的时候。

看待价值用“存在标准”

青年听到这里,反驳哲人说:如果只有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那么您说说看,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以及卧床不起的老人有什么价值呢?

哲人说,如果你是用行动的标准来看待他人,那么老人以及婴儿确实只能依靠别人的照顾,看上去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他人的,应该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以及感谢。

家中的婴儿与老人仅仅因为他们本身的存在,就已经拥有价值了。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至亲遇到了车祸,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会考虑他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只要他能活下去我们都会谢天谢地,无比的高兴。

存在的意义就是如此,卧床不起的老人尽管做不了什么,但是只要他还在,就可以支撑凝聚家人的心,发挥巨大的作用。

而对于孩子,作为父母往往都会先虚构一个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对照这个完美形象去评价孩子。比方说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考上好大学,出人头地。那现实中的孩子自然让父母很不满意,于是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的去扣分。这是就是所谓的“评价”。

其实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任何人比较,就把他看作是他自己,不是按照理想状态去扣分,而是从零开始去加分。当孩子帮你做了一点家务的时候,不要说这些事儿不用你,你赶紧去学习,而是真诚对孩子说谢谢。孩子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就能体会到对孩子存在本身的感谢了。

建立横向关系必须从我开始,不管他人是否配合

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对存在本身的感谢。这些理论听起来不错,但是谁又可以真的做得到呢?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就有人向阿德勒提出质疑。阿德勒的回答是:“必须由我们自己开始,无需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关于建立横向关系的问题,我们原来都以为与领导、师长之间建立纵向关系,然后与同事、朋友之间建立横向关系。其实我们根本就做不到随机应变的分别使用两种方式。二者必须选择其一,并且二者根本就无法兼容。

当我们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的时候,那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用“纵向”的方式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就算我们不按照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去理解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也会产生A比我强,B不如我,要听C的话,和D的约定可以作废之类的想法。

我们最难做到的应该就是在职场中的建立横向关系吧,初入职场的毛小子,要与公司领导建立横向关系?这似乎并不实际,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上下关系已经是一种制度,一种社会秩序了。我们要怎么做呢?

横向关系,并不是说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在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面对领导,察言观色的把自己隶属于纵向关系是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们完全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以失败告终,那我们自然会把责任归咎于领导,因为我是按照你的指令做的啊。其实这就是人生的谎言,我们不能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中的矛盾,逃避责任,就用“不能拒绝领导”为借口,被动的接受纵向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拒绝并且提出更好的方法。而至于领导是否采纳,这是他的课题,并不需要我们来考虑。

建立横向关系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而不管他人是否合作。这样斩钉截铁的表达确实让我倍感震惊。从自己开始做出改变,确确实实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拥有从复杂人际关系当中彻底解脱的智慧。

总结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期节目都说了些什么吧。

  • 第一,个体心理学的“个体”二字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与心灵,理性与感性,有意识和无意识都是一体的。紧张会手脚发抖,恐惧会脸色苍白,愤怒也不是脱离了意志的控制,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表现以及行为方式负完全的责任。

  • 第二、无法课题分离的人才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面上是在盯着别人,竭尽全力的迎合他人。其实是盯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在满足自己被认可的欲望。

  • 第三、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是“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学校、公司这样的小共同体,明白自己属于无限大的共同体。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当中,让自己变小。这样一来我们眼前的困难,现在人际关系的困惑不过只是茶杯中的风暴。

  • 第四、建立横向关系。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对他人的控制,这是在建立纵向关系。横向关系是平等,是感谢,是鼓励。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一。不存在与领导建立纵向关系,与朋友建立横向关系。我们并不能随意的切换两种生活方式。

  • 第五、建立横向关系,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而且无需考虑他人是否合作。即便是面对公司领导,我们在意识上保持平等,并且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察言观色的把自己隶属于纵向关系是在逃避承担工作失败的责任。即便是面对领导,我们依然可以拒绝并且提出更好的方法,而领导是否采纳,并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课题。

  • 第六、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接纳自我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而当主观上认为能够对他人提供帮助,体会到自己对共同体有贡献的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呢,同学,谢谢你,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谢谢你让我找到我可以在这里的共同体感觉。

(0)

相关推荐

  • 自我解放从摘掉墨镜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 书海遨游 No.19003

    书海遨游 No.19003 自我解放从摘掉墨镜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 推荐程度:**** (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很好入门,但切勿随意投射) 原书阅读:243分钟 本文字数:2,020 本 ...

  • 心约读书会 | 3月31日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2)

    人生的意义 由你自己决定 2021.3.31 这个世界,究竟是单纯,还是复杂? 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於「你」是什么样子. 批评不好,表扬 也不行?(2) 哲 ...

  • 所长荐读 | 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我们要一起共读的书,名字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由二位阿德勒心理学的追随者,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编写的.这本书在日本颇受欢迎,富士电视台在2017年将书中内容改编成了同 ...

  • 你具有“被讨厌的勇气”吗?

    这两周在读的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有一天早上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微信上,被同事戏谑:这么喜欢发心灵鸡汤.我微微一笑,对他说:怎么样,对你有作用吧,感觉你今天比平时来得还早一些. 我们生活中 ...

  • 共同体感觉

    第593天 昨天读到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今天的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尝试解读一下,分离就是先区分出自我,共同体就是找到自我.分析问题其实也是这个思路,先找到问题,然后再解决.人际关系 ...

  • 【书评】你我不同,但平等

    一切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那幸福之源也将源自人际关系. 上一篇讲到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烦恼,要做到"课题分离".而"课题分离"并不是为了疏远他人,只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 ...

  • 《被讨厌的勇气》内容篇

    动机在杭州推荐里的总结: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 ...

  • 心约读书会 | 4月3日 有鼓励才有勇气

    人生的意义 由你自己决定 2021.4.3 这个世界,究竟是单纯,还是复杂? 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於「你」是什么样子. 有鼓励才 有勇气 青年:那么,具体应 ...

  • 《被讨厌的勇气》笔记+读后感

    这本书在瑞言言二的课程上有人推荐过过,刚开始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本心灵鸡汤.没想到她会是礼物来到我面前,让我有意外的收获,特别感谢送礼物的人. 翻开书的内容,我很惊讶,原来这是一本以对谈式展开内容的书, ...

  • 心约读书会 | 3月24日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2)

    人生的意义 由你自己决定 2021.3.24 这个世界,究竟是单纯,还是复杂? 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於「你」是什么样子. 人际关系的 终极目标(2) 哲人: ...

  • 《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推荐序一 勇气的心理学 逐步信任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过分认同并忠诚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