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从我的实践综合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最大
十六年的农村初中从教经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让我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从我的实践综合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最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当然不能是凭空捏造、也不能是信口开河、更不能是没有事实根据。在我说完我的理由之后我会以鲜活生动的具体事例来证明我的观点。
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完全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我教过的所有学生中,目前为止还真的很少发现自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即使有也是在他们上了高中或者到更高层次的学校以后,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
学生具体的表现是:叛逆期想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但是自己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不想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但在遇到事情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又是父母、老师,求助的对象也是首选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点不像;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概念,更谈不上什么规划了。
于此,他们就会随波逐流,简单的说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成长的环境大概率代表了他们的未来。
第二: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最近几年,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的畸形发展让留在农村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即使留下来了也是很有“特点”的。具体表现为:1,孤儿、单亲等特殊的孩子;2,家庭特别贫困的;3,学习或者生活能力极度缺乏的;4,特别的在城市里待不下去的。当然,这些是主力军,还有其他的情况。
为什么我要说这些?因为这些孩子真的是受他们父母的影响太大,大到让我们很多人都意想不到。
古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我虽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是这样的表述在农村正确率还是很高的,采用率也是极高的。(我这里没有贬低农村人的意思,我自己本身也是农村人,一直到现在还是根深蒂固的农村思想)。
在我接触的众多父母中,真正懂教育方法的微无极微,加之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很多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很早很早就成了留守儿童(有的孩子从两、三岁左右就被父母放在了家里),他们失去了最需要的父母的关怀,失去了最为重要的爱的陪伴。很多父母为了弥补这样的过失,于是用金钱来弥补他们过去落下的陪伴,殊不知,这样的补偿不仅没有让孩子心理上感受到早已失去的陪伴反而变本加厉的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
第三:学校的教育生态的不正常。
不可否认,特殊的社会发展环境让农村中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畸形。生源的急剧下降和优秀(年轻)的老师不断出走让农村初中“生活”举步维艰,除此,各个方面的不被重视严重的边缘化了农村中学。
于是乎,较为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所有人的思想里。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人都自然而然的看低了自己。LD们认为自己是被贬低下放、LS们认为自己就是小和尚,每天都是小和尚心态生活、学生们则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哪怕是任何一方面。
这样的校园里哪来的生机勃勃,哪来的生活激情,哪来的理想,哪来的奋斗。
每天都是这样的环境自然的就让处在这样环境里的人自甘堕落了。
第四:并不优良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可以强烈的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所有留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因为我的视野有限,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但是我深知其强大的影响力。
我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对的。接下来的每一个具体的事例都将会证明我的观点。
这里,算作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