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帽”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帽子是再普通不过的服饰了。不过,关于“帽”这个字的由来,大家却未必了解。

“帽”字的字形演变

今天的“帽”字在古代写成“冃(mào)”,外面像布、巾一类的覆盖物向下垂覆的样子,里面的两横表示帽子上的纹饰,整个字形描绘的是古代帽子的形状。后来,人们在其下加“目”,代表人的头部,于是就有了“冒”。因此,“冒”也曾一度被当作“帽子”的“帽”来使用,而后由于“冒”多用于表示冒险、冒犯、冒失、冒充等义,人们就又在“冒”的左边加了“巾”字,另造了“帽”这个字,这样才有了今天“帽”的这一字形。其中,“巾”表示帽子用布帛制成,“冒”则除了其本身就有“帽子”的含义外,又兼具表示整个字的读音的作用。

正是因为“冒”是在“冃”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字形上部不是“曰(yuē)”,“ㄇ”与里面的两横左右不相连。

“冃”被“冒”和“帽”替代后,就基本上不再作为汉字独立使用了,但我们仍能在另外一些字中找到它的“身影”,比如“甲胄”的“胄”的下部,“冠冕”的“冕”的上部等。

《说文解字》记载:“冃,小儿、蛮夷头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小儿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可见,“冃”跟“冠”不同,是不能戴“冠”的人戴的。不过,这种“冃”在古代文献当中较少被提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多为“冒”或“帽”。

《玉篇·巾部》:“帽,头帽也。”《字汇·巾部》:“帽,头衣。”又说“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隋书·礼仪志六》:“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首先,“帽”是戴在头上的服饰。其次,它是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例如汉乐府诗《陌上桑》描写十来岁的年轻人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不由得摘掉帽子重整头巾:“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六:“相逢不敢揖,彼此帽低斜。”

通过一些文献记载我们还可以得知,相对于正式场合戴的“冠”而言,“帽”是非正式场合戴的。比如《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帝尝著帽,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时任少府的杨阜认为魏明帝头戴便帽,身穿淡青色短袖绸衫这样的装扮不符合礼制规定。

图片来自于网络

后来,“帽”逐渐成为各种帽子的通称。比如古代官员上朝时戴的礼帽叫“朝帽”。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而日常戴的便帽则叫做“小帽”。《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刚弼却不认得老残为何许人,又看他青衣小帽,就喝令差人拉他下去。”“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以黑纱织物制成的帽子,古代曾经有一段时期不分贵贱什么人都可以戴,不过大多数时候都作为官服使用,只有做官的人才能戴。陆游《探梅》:“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所以,在古代,头戴一顶乌纱,是当官的“标配”。后世因以“戴乌纱帽”比喻做官,而以“丢了乌纱帽”“掉了乌纱帽”比喻丢掉官职。

跟“衣”“冠”既可以表示服饰本身,又能表示穿戴服饰的行为动作一样,“帽”也能表示“戴帽子”。比如《通典·礼十七》记载:“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唐代陆龟蒙《南泾渔父》:“出户手先筇,见人头未帽。”这两处的“帽”都是指戴帽子。

“帽”由指帽子,进一步又可以指那些“罩或套在器物上头,形状或作用像帽子的东西”,现在的“笔帽”“螺丝帽”等都属于此种用法。而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帽”的这种用法更为宽泛。比如东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戴翠帽,倚金较。”这里的“翠帽”是指用翠羽做的车盖。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又软又白的云朵好像给山岭戴上了丝棉制成的帽子。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这里的“帽”指笔套。

现代人对于穿衣戴帽这件事已是习以为常。然而,如果仔细探讨,我们会发现,哪怕这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再简单不过的汉字,也是历经演变,有着丰富且有趣的内涵。

◎本文原载于《月读》,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

  • 说说“秃宝盖”那点事

    秃宝盖是针对宝盖儿说的.因为上面少了一点就变秃了,这个部首,读起来好像就那么回事,写在这里,越看越不舒服.不由得恶从心中起,想质问一下,哪里来的这称呼,谁是始作俑者? 宀,读作mián,冖,读作mì. ...

  • 顿字

    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向下扎根.頓,篆文(屯,向下扎根)(頁,头),造字本义:动词,比喻把头垂到地上,叩响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 ...

  • 【汉字讲堂】千变万化“涨姿势”之“出头之日”

    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换言之就是只要不气馁地坚持下去,就会有"出头之日".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ta的认可吗?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

  • 汉字探微(235):衣冠楚楚——释“冠”

    本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35) 衣冠楚楚--释"冠" 朱英贵 一."衣冠楚楚"的"冠&quo ...

  • ”乌纱帽“最初是指什么

    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 乌纱帽最初就是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宫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乌纱帽.后来,乌纱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成 ...

  • 汉字探微(237):帽子古今——释“帽”与“冒”

    朱英贵 在此文之前刚刚介绍过古人的"冠"与"免"(冕),"冠"是给一般官员以及文人雅士戴的,"冕"则是给帝王.诸侯.卿大 ...

  • 作为部首的“页”

    引子 上图这组部首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丁丁冬冬学识字(二)>,就是因为这组部首,我爱上了北师大版教材.这个图片,当年给我的感觉是专业的人在做专业的事情,有研究,有情趣,有 ...

  • 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肉”

    每天读国学 2020-12-31 图片来自于网络 无论是在哪种饮食文化中,肉类都是非常重要的副食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那么,"肉"的字形和它的诸多意义之间是 ...

  • 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饭”

    每天读国学 2020-12-28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说到饮食,一定离不开饭菜.吃饭的"饭"字,今天看来是再常见和简单不过了,那么在古代,这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或用法吗?今日我们就来谈 ...

  • 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酒”

    图片来自于网络 当基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寻求饮食上的更高享受.于是,酒诞生了.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酒"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由"水" ...

  • 生活中的文化,雅趣说“茶”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人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从"粗茶淡饭""茶余饭后"等一些"茶""饭"并提的词语中,就不难看出茶在中国人 ...

  • 生活中处处都是圣贤文化|听友心得

    5月10日,记忆深刻的日子,刚刚好跟老师学习了一年的时间. 记得第一天听完直播后,到小区散步时,一下豁然开朗,抬头发现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地上鲜花盛开,绿意盎然,满园春色,原来如此美好.之前熟视无睹 ...

  • 见仁见智言笑晏晏,这本书收藏了娴熟应用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家里的小男孩没事就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到他爷爷身边听老人家讲古话仙,不一会儿一老一小就笑成一团,其乐融融的样子光是听着笑声就觉得特别温馨.有一次我问小男孩:"妈妈讲的故事好听还是爷爷讲的故事好 ...

  • 性别偏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文化外刊

    As in many other fields, gender bias pervades the sciences. 就像在其他许多领域一样,性别偏见在科学领域也随处可见. Men score hi ...

  •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道家文化总有办法来应对!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思想,是上古的先贤们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对宇宙天地及万事万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之后,从而得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并在不断完善的过 ...

  • 汉字中的文化,雅趣说“袜”

    中国古人称袜子为"足衣",也就是穿着于足上的服饰. 今天表示袜子的" 袜"字在古代有很多种写法,比如"韤""韈"&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