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玩笑话,竟成为孩子抑郁症的病根?

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重点是常见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学习障碍和成瘾性疾病等)的高效化康复,我们接触了大量病情复杂、成长经历各异的青少年患者。

而且,随着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和理论突破,我们的核心心理干预技术——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已升级迭代为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

该技术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发现患者已遗忘的病理性记忆,并对其实施高效修复。这不但揭开了很多奇怪症状背后的“谜底”,患者也能更快速地康复,家长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这是一种精准化、高效化的心理干预模式。

而且,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孩子之所以患上精神心理障碍,原生家庭中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是主要因素,另外还有遭受来自校园、互联网及社会的心理创伤,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根本的。

绝大部分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未掌握积极心理健康的规律,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不自知,亲子关系不断恶化。这成为孩子后续患病的最大风险点。

今天,我们推出新的视频专栏【何日辉谈家庭教育】,主要分享临床心理干预中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发现,希望能令患者父母有所启发,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更加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加快孩子的康复。

而对于孩子未出现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父母,也要防患于未然,要加强自我觉察,及时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要有成为智慧家长的强烈意识。

【何日辉谈家庭教育】主要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并在我们的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及微信公众号上分享。在本公众号分享时,为了方便倾向于阅读习惯的受众,我们会附上简要的文字解析。

国内谈家庭教育的专家多如牛毛,几乎各行各业的领域都能对此话题谈上几句。最近几年,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就是备受推崇的家庭教育专家之一。

李玫瑾教授通过与犯罪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分析其犯罪背后的心理活动,警醒为人父母者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避免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她率先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

李玫瑾教授还推动了国内犯罪心理学的进步,活跃于公众媒体,在讲述案件之中科普心理学知识。我个人非常尊重她,还拜读了她撰写的书籍《幽微的人性》。

虽然都是谈家庭教育,但我的方式与李玫瑾教授有2点不同:

第一,李玫瑾教授是从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来谈家庭教育;而我们是从分析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谈家庭教育。这两者的借鉴意义有很大不同。

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没有犯罪者那么大,更多的是对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痛苦,而且很多犯罪者实际上是人格障碍患者,其心理扭曲和行为偏差非常严重,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相去甚远。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对大众心身健康事业的参考价值相对较小。

而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虽然也经常伴随着人格改变,甚至部分出现了人格障碍,但也远没有犯罪者那么严重。国内精神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不断攀升,大众中患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并趋于低龄化,因此从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干预中得出的启发,于大众而言更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李玫瑾教授掌握的犯罪心理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而我们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是根据近年来前沿的、科学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主要包括病理性记忆理论和记忆再巩固理论。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还停留在人类的外显记忆层面和行为、情绪表象,而病理性记忆理论和记忆再巩固理论直达精神心理症状的根源,深入到了内隐记忆层面,不为本人和外界所知,这两者得出的启发和意义也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随着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持续开展,【何日辉谈家庭教育】视频专栏也会不断更新,希望最终能将这些点滴的发现汇聚成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广大父母提供实用的、具体化的指导。

今天推出的第一期视频所谈及的话题是:父母不经意的一句玩笑,竟可能成为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

到底是什么玩笑,竟有这么大破坏力?

最近我们分享了患者晓茜的康复经历。她在深度催眠下回忆起儿时的创伤事件,有一天父母带她出去玩,路上看到一个鸟笼子。年幼的她盯着鸟笼子看得出神,父母说:“你是不是也想住进鸟笼里啊?”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晓茜心想:我一定要进去鸟笼子里,这样我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够被保护起来,不再被父母伤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