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7岁神童写下一首诗,其中两句,唤醒无数中年人!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诗》年龄越大,越感到身心的疲惫。上有父母,下有子女,
年轻时,自己就是世界,
人到中年,却有无数的责任要担。中年人,看上去无所不能,其实,也总免不了生活的刁难。
贾平凹在《五十大话》中说,当五十岁的时候,不,在四十岁之后,你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所谓寻找自己的位置,
不过是在庞杂的生活中,给自己划清界限。青年时,可以勉强自己争一争,而中年,最该学着减负,学着放宽,学着通透一点。
不失童心,返璞归真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以前,总以为这句诗出自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之口。后来才知道,这首诗,作于黄庭坚7岁那年。
黄庭坚,最为人熟知的,大概是其凝练有力的书法,而他的诗歌,其实也文笔非凡。黄庭坚幼年就聪颖过人,那一年,父亲邀朋友到家中聚餐,听闻黄庭坚诗文颇佳,便纷纷让他赋诗一首。
话音刚落,清脆的笛声就传到耳边。黄庭坚转身一看,只见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晃荡着脚,缓缓经过前村。年幼的黄庭坚见此场景,当即就赋诗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诗》短短四句,友人听后无不感慨,
更是为这小小孩童的眼界而惊叹。
我们总以为只有阅遍世事,才会最终沉淀出一种清醒,其实,童言童语,常常也能给人以启发。
@茶饼:“你不要一直敲门,别人会生气的。”小朋友的这句话,让我突然悟了:爱而不得的时候,再爱是不礼貌的。
@i笑的劉哈哈:我问一个小孩爱是什么。他说:“爱就是小狗舔你的脸,即使你一天也没有理它。”
大人总是忙着权衡利弊,极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孩子只追逐简单的快乐,最直接,反而最深刻。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人到中年,该找回一点童心,多一点对生活的真诚,少一点对利益的执着,守住一份纯净,心也安闲。
心有所向,懂得删减
中年,似乎成了最需要忍耐的阶段。心有埋怨,曾经宁折不弯,可现在,却忍辱负重,悄悄扭转,只因家有老小,自己也不再年少;疲于应对的关系,无力断绝,只得练就一身圆滑宛转,又常常感到疲惫与委屈......
还记得小时候看《水浒传》,最不喜欢的就是林冲。其他好汉任侠仗义,只有林冲畏畏缩缩。可如今再看,也开始理解了他的辛酸。
当初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林冲何尝不想狠狠把他教训一顿,但碍于高衙内之父是自己的上司,一拳下去,怕是官职也丢了,只得强忍怒火,还去劝解替他不甘的鲁智深。
而在与鲁智深告了别之后,“连日闷闷不已,懒上街去”他才敢表露出自己心中的不快。不由得让人想起辛弃疾那首《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到中年,满心都是牵挂。为了生活的安稳,更是早就收敛起了自己的锋芒。而心中纵使有千万种愁绪,话到嘴边,也只剩下一句轻轻地感叹。
不过,越是繁重的生活,就越应该学会适当地删减。
越是无条件支持你的人,
才越值得你的温柔与耐心。
把时间多留点给亲人,
看清心之所向,才会更加轻松。就像钱钟书说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不三不四,不明不白,不痛不痒的人身上,因为这很不值。”年龄越大,越深以为然。
得失看淡,且守心安 《后汉书》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叫孟敏的人背着甑在路上行走,(甑,zèng,古代炊具)
然而不小心令甑掉到了地上,甑一下子就摔碎了,可他却只是头也不回地向前走着。
这一幕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对此感到十分不解。孟敏说,“甑以破矣,视之何益?”甑已经碎了,再多看一眼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其哀叹,不如下次小心一点。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失去,却很少有人真如孟敏那般果断。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着不该坚持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人生过半,学会了获取,更要学着接受失去。
就像丰子恺说的:“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祸福相倚,得失相依,生活的幸福感,终究还是需要内心的安然。
人到中年,通透一点 人到中年,该坚守的坚守,该看淡的看淡,积攒了半生的阅历,最该在此时沉淀。
态度明确一点,不要再优柔寡断;对家人温柔一点,多些理解,少些埋怨;得失随意一点,拥有得够多了,明智的人,都懂得适时抉择和删减。
弘一法师曾说,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忙时井然,顺其自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于心无悔,豁达通透,这八然,正是对中年人最好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