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姜文“喊冤”

影探

刷剧淘片看综艺,深度解析神吐槽,千万影迷都在这里
147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导演姜文喜欢恶作剧,想带动观众一起玩。
窦文涛曾玩笑说,如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跟观众调情,《太阳照常升起》恐怕到做爱了。
上图《阳光》,下图《太阳》
但有时候“操之过急”,弄得观众生气了。
2014年《一步之遥》上映,满怀期待而去,一头雾水而回。
2018年《邪不压正》上映,数小时内,豆瓣评分从8.2分跌到7.1分。
两部电影,口碑与票房,一齐大跳水。
14年过去了,最难懂的《太阳照常升起》已从6.7分,悄悄爬到了8.3分。
7年过去了,《一步之遥》也从6.2分,慢慢回升至6.6分。
在《邪不压正》上映三周年的节点(2018.7.13-2021.7.13),蕉姐想跟大家聊聊,姜文《北洋三部曲》的后两部。
究竟是玩脱靶了?
还是太超前,需要让子弹飞一会?
姜文《北洋三部曲》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
2010.12.16-2018.7.13
《一步之遥》如此奇特,进去的分分钟高潮,进不去的分分钟劝退。
进不去的人,即使没被开头长达25分钟的“歌舞”送走,也会被舒淇的京腔儿配音吓跑。
谈到《一步之遥》,姜文说过一句,“再也不干包饺子喂猪的事了”。
不管这碗饺子合不合你口味,或许都不能否认,姜文的电影的确称得上精心烹饪的“饺子”。
换句话说,不能说“烂”,只能说不合口味、不喜欢。
讲到这,我斗胆有个想法——
假如《一步之遥》今年上映,可能不会像七年前那样恶评如潮。
因为它没有和当时的时代情绪贴合,倒和现在贴上了
>>>>华丽包装下的肮脏
《让子弹飞》结尾,老三一行人,去了浦东。
你要问了,浦东是1990年代才开发的,民国怎么会有?
《北洋三部曲》才没有兴趣沉溺于历史,它借助历史,讲的是现在。
《一步之遥》从头至尾,更是一出对现实辛辣的讽刺。
电影开头。
上海有钱有势的大帅之子武七(文章饰),找上了马走日(姜文饰)。
为一件事——洗钱。
武七挪用他爸的军饷,想把来历不明的黑钱,洗成白的,让非法所得合法化。
怎么洗?
办世界级的选美大赛,动静越大越好,把数额巨大的黑钱花出去(这些黑钱可以买下半个上海)。
花出去的钱怎么回来呢?
1.各国上交的不菲的报名费。
2.拍卖完颜英(舒淇饰)的初嫁权30天,也就是卖身30夜,让男人们出价。
完颜英的身份是高级妓女,此前是上海的花魁,现在一跃而成世界的花魁小姐,身价暴涨。
最后把钱从完颜英那里转移给武七,整个洗钱计划才算完成。
这段戏还有一个功能——对现实的戏仿与嘲讽。
很明显,这场由马走日策划的选美,冠军早已内定完颜英(俩人是发小)。
整齐划一的观众都是请来的托儿。
赛前,有人因错过报名时间,而跳楼自杀,引发请愿活动,主办方妥协,都是营销造势(此事在武六所拍电影里)。
马走日和项飞田,喊着大而空的口号
“这是花选改变的一小步,也是美人进化史上的一大步”;
“今天我们铸就奇迹,今天我们见证奇迹”。
嘴里讲着冠冕堂皇的话,声称要用包容的心,开拓美的标准。
尴尬地插科打诨,实际上连表演内容都没理解。
所有极尽华丽的包装,所有假装善意的表达,所有煽情卖力的表演,都是为了一个肮脏的目的——洗钱、洗钱、洗钱。
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在种种的圈钱行径,观众被动接受资本包装下的shi。
没想到,现场意外出现了。
完颜英爽约了,要把钱都捐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马走日的旁白说“武七少爷的钱洗白了,可是也都白洗了”。
她不听话,只有死路一条。
当你预知结局,倒回去重看这一段,会觉得所有的绚丽都是谎言,悲剧才是真相。
>>>>操纵民意、舆论杀人
重头戏“枪杀马走日”来了。
为什么要杀马走日?替真正的凶手(杀死完颜英)顶罪。
怎么杀?用舆论杀死他。
煽动舆论杀人,又是一出对现实活生生的讽刺。

王志文饰演的王天王,出场了。
在马走日逃走的两年里,王天王不断演出着“枪毙马走日”的剧目。
仅仅是嫌疑犯的马走日,被写成了“凶手”,剧目还设计了先奸后杀的桥段。
贴上完颜英照片的人偶,有着粗壮的大腿和硕大的屁股。
王天王挥舞着大刀,模拟马走日朝“完颜”砍去,将人偶劈成两半。
故意制造的色情、暴力,迎合着观众的窥私欲。
刀越大,砍得越狠,观众越带劲儿,喝彩声越大。
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
潜移默化中,民众被灌输“马走日该死”的观念。
马走日是不是凶手已经不重要,现在是“民意”要杀他。
没有马走日杀人的证据也不重要。
王天王说了
把一张男人的脸和婴儿的脸,剪接在一起,那叫慈祥;
男人的脸,接一个光屁股的女人,叫流氓;
马走日那张狰狞的脸,接一个断头女人,他就是在杀完颜英。

这是在利用民众心理,欺诈。

不断暗示马走日=杀人犯,最后马走日真成了杀人犯。
而在整个舆论场中。
民众处于信息链底端,只能被动接受投喂,又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极容易被煽动。
被操纵和利用而浑然不觉,加入抗争的队伍,自以为正义,实际上在为虎作伥。
把马走日从法租界引渡到大帅管辖范围,这一幕极其荒诞。
洗钱是洗钱的罪,杀人是杀人的罪。
把一个洗钱的人,当谋杀罪枪毙了,黑的白的灰的全搅在一起,搅成一锅粥,一股脑全喝下去,拉出一泡臭不可闻的shi。
明辨是非很难吗?独立判断很难吗?
揭开面具,马走日的脸,前所未有的血性。
>>>>邪不压正,但愿如此

太阳照常升起 久石让 - 太阳照常升起

《一步之遥》开头,马走日的画外音传来:
To be or not to be,这么着还是那么着,既是大家伙儿的问题,也是自个儿的问题。
逡巡中该作何选择?
《一步之遥》只留下了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它。
和姜文一样喜欢独立思考的许渊冲,觉得哪有那么多生死抉择。
将“To be or not to be”创造性翻译为,“要不要这样过日子?”
现实非你所愿,生活非你所期,你还要继续过这样的日子吗?你该不该选择另一种生活?
《邪不压正》告诉你答案了,藏在李天然(彭于晏饰)那句暗号里。
还等什么呢?(想好就去做)
这就是生活。
依姜文的意思,拍这片的初衷是想给他的儿子看。
有人将此片理解为,拍给下一代,拍给青年一代,也没毛病。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留给青年李天然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黑白颠倒、正邪不分。
朱潜龙(廖凡饰)早年勾结日本人,为占地种鸦片,杀了师父全家。
杀人凶手朱潜龙铸了师父的像,每到忌日,带着一众手下去哭,哭声凄惨,记者和百姓闻之落泪。
侥幸逃脱的师弟李天然,也被塑了像,却像条狗一样跪在师父面前。
在旁人看来,不是朱潜龙杀了师父,而是他李天然杀了师父。
朱潜龙找来记者,在民众的见证下,枪杀几个鸦片贩子,便成了正义使者,大英雄。
同样的,他追杀“凶手”李天然,泄了民愤,赢得了人心,自然也站在正义的一方。
这个世界颠倒了,人心如此容易被操纵,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
李天然,迷惑了。
他的行动不再像姜文其他电影里的主人公那般干脆。
“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不要现在就杀了他?”
不停地诘问,李天然喋喋不休,变成了忧郁的哈姆雷特。
复仇也一再延宕、延宕……
如果说《让子弹飞》《一步之遥》是指向外部世界的,《邪不压正》更多指向内心的宇宙。
姜文说,《邪不压正》跟他以往的作品,都不一样。
这部作品里,主人公开始有了自主性,开始认识自己了,能自主改变自己的行动。
蓝青峰(姜文饰),下了一盘二十年的大棋,在日本攻进北平前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不靠谱的警察局长身上。
最后发现,朱潜龙就是个渣渣,改不了的死汉奸,于是放手让李天然去干。
他一开始就不知道吗?一开始就知道。
下不了决心,害怕毁于一旦,不敢放手一搏,才是人之本性。
周韵饰演的关巧红,放脚、练枪、开裁缝铺,都是为了回避她最应该做的事。
她从李天然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在给自己的复仇设置种种障碍,仇人近在眼前,却不敢了。
“不要再哭了,再哭就要到了”,这是她对李天然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年轻人啊,不要彷徨,在行动中寻找方向。
复仇,一个人,一把枪足矣。
想好就去干吧,看能不能把穷途末路,变成起死回生。

结尾,李天然大快人心的复仇,像是一种温柔的鼓励,乐观的期盼。
你看,你行动了,你成功了吧。
还等什么呢?这就是生活。
这部电影太温柔了,温柔得不像姜文。
>>>>姜文超前吗?
回到最初的问题,《子弹》后的两部作品是玩砸了还是太超前?
《邪不压正》还有待评估,但《一步之遥》像戴锦华老师所说,绝非一部失败之作,它的颠覆和创造是独一无二的,是一部真正的“元电影”。
遗憾的是,它生不逢时。
但为什么当时的观众不接受呢?
先讲一个争议。
当年电影上映时,王思聪炮轰《一步之遥》是烂片(万达还是该片投资方之一)。
片方回怼称,片子让暴发户不舒服了。
电影官博还p出王思聪饰演武七的海报,嘲讽王思聪就是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富二代武七。
当时的观众大多支持王思聪,因为他们也觉得没看懂、不好看。
王站在了舆论的一方,成为“敢说”的代表。
2014年与2021年有什么不同呢?
那会儿,大家管马云叫“爸爸”,管王思聪叫“国民老公”。
这会儿,大家要反卷,反割,要躺平,不让资本操纵自己。
那会儿,没有多少人知道综艺、选秀节目的运作内幕,对民意如何被操控的更是一无所知,只单方面接受投喂。
现在呢,众声喧哗,杂语共生,各种爆料、内幕、反转纷至沓来,没有真相,只有立场。
有一天,你恍然发现,这片讲的不就是现在吗?
其实,它没有讲现在,讲的一直都是已然存在的现象,只是当时没有领悟到。

就拿王天王的形象来说,现在的观众再熟悉不过了,这不就是无良媒体、垃圾营销号的作风嘛。
除此之外,有些观众接受不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进不去。
姜文曾说,我的电影技术肯定没问题,能不能把故事讲清楚,能不能有趣,这不是事,这是技术,难的是能不能不讲一个故事。
有人要说了,姜导也忒别扭了,非要跟人反着来,电影不讲故事讲什么?
这就要谈到姜文的创作理念了。
姜文觉得,生活中的故事更接近《太阳照常升起》里那样怪诞、非逻辑。
生活几乎没有顺畅的起承转合,但会给心理留下某种震撼。
正如《太阳》里“黄秋生之死”。
当时你无法用语言解释,但是大受震撼,那种冲击力正如你目睹生活之残酷与荒诞时,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一样。
说白了,他想要在影史留下经典,留下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能带给人思考与启发的作品。

布莱希特提倡一种创作方法,叫“间离效果”(也称“陌生化效果”),或许可以解释姜文的创作动机。
大意是说,戏剧不应让观众被剧情带着走,应该用“间离”的方法把人与常态事物隔开,使观众感到陌生,从而产生震惊,引发观众去思考生活。
有人要说了,一个电影而已,爽就完事了,要思考我回家看书去。
不,姜文是把电影当成艺术品的人。
你可以不相信其他导演的赤诚,你永远可以相信他的赤诚,他有最旺盛的表达欲,对时代有最强烈的参与感,对电影永远葆有最纯粹的爱。
这样的人,让他去糊弄,让他赚快钱,拍一个爽片,比登天还难。
窦文涛的提问总是一针见血,问姜文
“那要是你的好意,人家不受用呢?”
姜文回答
我是一个非常正能量,非常乐观的人,我觉得他今天不懂,总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您天天想着迎合,掏人兜里的钱,人家进步了,回头一看,孙子,你当时给我拍的什么烂电影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