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仓坡,一条不过36米的幽静巷子,注定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名垂青史 ……
【散文】 拜谒西仓坡
清明时节,我从湖北浠水来,喝过清亮的巴河水,吃过九孔的巴河藕,怎么能不去看望我们巴河的乡亲闻一多先生呢?
故乡浠水,是当之无愧的鄂东文化教育之乡,可谓人杰地灵。巴河,更是千年文化古镇,犹如长江之滨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谪居黄州的诗人杜牧、王禹偁、苏轼等来此吟咏过,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带领湘军来此战斗过。而巴河一地,明朝有宰相姚明恭家族,清朝有状元陈沆家族,近代有学者闻一多家族……
古老的村庄山水相邻、血脉相亲。从小我和闻姓的小伙伴结为同学、亲戚。老人们说,本地巩姓和闻姓两家祠堂也不过几百米之间。儿时的我,不断从大人们口中得知,课本上的闻一多就是我们巴河人。而且,是从和平闻家塆迁往望天湖畔闻家铺的。七里冲村的闻家老塆、藕塘角的闻姓,是闻一多的本家,说起来老辈人还在闻氏私塾“绵葛轩”一起求学问道呢。
我在巴河镇上的普通高中。上学期间的1987年2月15日,学校正式更名为“闻一多中学”,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词。那时,学校还专门辟有闻一多先生的图片资料展室。而每次回家拿粮食拿生活费,我非要走过长长的望天湖堤。眺望大湖的对岸,据说就是闻一多先生故居旧址。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88年闻一多纪念馆在家乡动工兴建,1993年5月18日开馆。纪念馆坐落在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15亩,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是一座庭院式的仿古建筑群,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旅游景点、国家重点博物馆。
去年10月,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在巴河镇委安排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闻家铺。站在荡然无存的书斋“二月庐”和闻家老屋的空地坪上,大家多么期盼闻一多故居早日建起。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闻先生笔下,老屋门前的方塘、碧波万顷的望天湖、远处白云缭绕的神山,这些景观曾经无数次映入先生的双眼,也永久性地记录在了先生怀乡的诗作里。
伟人离我们很远,又很近。后来,我来到武汉求学和工作,走进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校园,多次登上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命名的“珞珈山”,在李先念主席题词的闻先生雕像前徘徊良久。
2008年秋,我有幸来到北京上学和就业。在清华大学的荷塘一侧,多次瞻仰闻一多先生雕像和闻亭。据说,这是闻先生遇难一年后,在同班校友潘光旦提议下,同级同学集资重修的钟亭,并命名为“闻亭”。梁思成设计亭式,潘光旦题写匾额。
今年的清明节,我刚好在昆明停留。有老乡作伴,我们特意买上盛开的白菊黄菊,本想一束敬献给西南联大旧址上的闻一多衣冠冢,另一束送到西仓坡先生殉难处。结果,疫情之下,云南师大老校园不让进,只好赶往下一站西仓坡。
西仓坡,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可以从翠湖北路走上去,也可以从钱局街进入。在昆明市地图上,可以轻易搜索“闻一多先生殉难处”。近在咫尺,有风景秀丽的翠湖、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西仓坡,因为闻一多而让更多人记住。如今,这里精心布置了一条长长的“闻一多先生红烛文学艺术走廊”。
4月4日,细雨蒙蒙,我们顺着西仓坡而上。建筑物高高低低,依山傍水,很有点重庆市区街道的感觉。街巷两旁的白墙上,沿途悬挂着闻一多先生的大幅照片、画像、绘画、书法、篆刻、诗作,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曲径通幽,文化气息是如此浓郁,仿佛马上要步入艺术殿堂。而同行的朋友惊叹道,想不到闻先生竟然是如此多才多艺。
西仓坡的最高处,西仓坡6号,云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南门口,就是闻先生殉难处。现有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四周有铁栅栏护卫着。碑的正面书写繁体的“聞一多先生殉難處”,8个大字金光闪闪,背面是题为“闻一多先生殉难经过”的碑文。这是1986年7月15日,先生遇难40周年,由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员会立的。
据记载,1946年7月11日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上午,西南联大教授、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省支部常委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的李公朴死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即席讲演。这篇振聋发聩、浩气长存的著名演讲,就是已收入中学教材的《最后一次讲演》。
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又出席在府甬道14号民主周刊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日17时许,在返回西仓坡教职员宿舍途中,于宿舍大门东侧马路上,他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前来接护父亲的长子闻立鹤,也遭到枪击,身负重伤而致残。
7月18日上午,闻一多遗体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前空场火化,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入滇池,留在昆明。1981年闻立鹤逝世后,遵遗嘱骨灰撒入滇池,父子作伴。先生的另一部分骨灰装入青花瓷坛,外配以深红色漆木匣存放,1951年7月15日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83年11月闻夫人高真逝世后合葬。在昆明西南联大"一二·一"四烈士墓前,还专门建立了闻一多衣冠冢。
1983年7月19日,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殉难处附近,门牌号为西仓坡8号,有“闻一多故居”的标识,墙上有《最后一次讲演》全文的牌匾,门口还有一座纪念亭。1987年12月10日,闻一多故居,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2月,闻一多先生殉难处,由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明确了保护范围:“以闻一多先生殉难处为中心,东至15米,西至21米处,南至省物资局围墙,北至师大幼儿园大门。”这样更有利于文物保护。
闻一多先生有句名言:“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今年的清明节,当我们来到西仓坡,闻先生殉难处的纪念碑前,早已摆满了各种鲜花。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慕名前来献花的、凭吊的,还络绎不绝。我听到附近的居民热情地为来访者指路,大人给孩子讲述着闻一多的故事……
众所周知,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像屈原那样激情似火的爱国主义诗人,有诗集《红烛》《死水》传世。同时,他又是一位安静的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被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潜心研究《诗经》《楚辞》《唐诗》等古典文学的大学者。
然而,闻一多先生不是故纸堆中自得其乐的“老先生”,他是极度清醒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甘当时代的旗手,敢于冲锋在前的“斗士”。他总是带头走出书斋,学生时代在清华园,他满腔热血地投身于伟大的五四运动;执教昆明西南联大,他又奋不顾身地支持学生爱国的一二一运动,坚决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要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应该是对闻一多的最高褒奖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昆明西仓坡,昔日闻一多先生父子流过鲜血的地方,今天化作了广大人民群众缅怀伟人闻一多的圣地,也被地方政府进一步打造成为宣传闻先生的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成就的露天展馆。
西仓坡,一条不过36米幽静的巷子,注定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