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终于结束了中考,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这本《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实在是太厚重,我只有在中考结束后可以一口气读完。之前的两本传记书籍是我见缝插针的阅读,而这一本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也有不同。虽说都是传记,但是这本传记透露出来的观点显而易见:艺术真的是需要天赋和传承的!这一点震惊了我。
对于“艺术”,可能大众仅仅是停留在“兴趣班”“怪才”之类的说词中,认为所谓艺术,无非就是从小就得送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从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爱好所在,从而更加精进的培养,反复操练。如果有一定的成绩或者奖项,就会作为升学的桥梁,目标去更加功力的学习。这样的行为能够称得上“艺术”吗?我对此表示否认。
赫尔佐格是德国电影新浪潮的灵魂人物,或许现在大众对于导演的认识还停留在当下的名气导演:王家卫,顾长卫,周星驰,徐峥......但是你要了解电影的发展,你就得去了解电影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不同时期的导演。赫尔佐格一生拍片无数,但是他走的路线不是当下的流行趋势,文艺风格,而大部分的影片反应的都是人力和天力的对抗,作品极具寓意。
首先:他和所有传记人物一样,从小就有极强的目标性和不妥协性,转移并且为之奋斗终身。17岁就想拍第一部电影,没有一个人赞同他,但是他自己成立公司自己亲力亲为每一件事情。执着且奋进地完成一步步,这其中他还提出来:艺术就是要有天赋,而他,正是那位“天才导演”,没有正式的培养,仅仅是兴趣和目标支撑着他一望无尽的努力和坚持。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自己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去传递人类的进化“我的电影,也要直达内心”。因为他认为,“电影拥有这样一种能力:能穿越到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系统之外”。这一点,我在看当下的电影时也有同感。《变形金刚》不仅仅是超越人类想像的高科技展示,它还有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泰囧》不仅仅表面的娱乐,也有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思考;《我不是药神》就更加明显了,真实的现状引起我们的共鸣,而其中对医药制度乃至医患关系的思考,也是反应出对”人类的思考”。
那么,在这样的兴趣和执着下对电影的热爱,就不同于当下的“兴趣培养”。由此看来,“艺术是需要天赋的”体现在不是外驱力的影响,而是内驱力的动力使然。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发自内心的追求,才能体现出“天才”的天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这些不是培训班所能培养出来的。
纵观赫尔佐格的一生,没有接受非常系统的“电影教育”,但是内驱力的强大,促使他从小就能够朝着坚定的方向去实现。在这实现理想的路上,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读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是他拍片的素材。“作品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定是从对电影和艺术的理解中所获得的,反而是从长期的阅读中所得来的。”这让我想起了姜文在邀约周润发,葛优拍《子弹》的信函:
如此看来:天赋是天生的,是天生对理想的执着和努力;传递思想和思考方向的,仍然是阅读的力量和坚持。电影人,仍然需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赫尔佐格的一生是“天赋”+执着,阅读+思考的一生,他所传递的信息,也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践行的。
编辑:小小丫
书语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