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每月几万订单,他靠啥?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1/02/22 20:01

脱贫攻坚纪实微剧《山里·山外》

第二集《苗岭银匠》讲述了

贵州青年潘春学依靠非遗技艺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

其实,《苗岭银匠》中的主人公原型

来源于返家创业的80后银匠

非遗苗族银饰传承人潘仕学

△潘仕学工作照

01 倦鸟归巢

潘仕学所在的村子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

曾以“银饰锻造”在当地小有名气

然而,受地理位置、交通等限制

村里很多银匠放弃手艺

选择外出谋生

“银匠村”一度成为“空心村”

20年前,潘仕学为了过上好日子

背一把吉他,南下上海、宁波

靠打零工养活自己

吃尽了生活的苦,见识过世界的大

潘仕学才明白,他生活的麻料村

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他重返家乡

接下父亲的苗银锻造手艺

02新工艺,新活力

自古以来,苗族银饰就以美好的寓意、华丽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锻制技艺包含铸炼、捶打、淬火洗涤、锻造等多个环节

△苗族银饰

传承非遗手艺听起来很伟大

但是,未来的路怎么走是个难题

短视频的兴起,带来了机遇

潘仕学借助新媒体

将他的手工艺术品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2018年,潘仕学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

一只银盒在他手指间翻转

短短几秒,镜头摇晃

让受众看到了银盒表面精致的纹理

之后,通过短视频平台

潘仕学成为“网红银匠”

拥有近10万粉丝

除了展示成品

潘仕学还会发布铸造工艺的过程

按照“手艺人”的传统

祖传技术只能传给自家人

然而,潘仕学希望把技术传给更多人

让麻料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让乡亲们越过越富裕

03小铁锤,大梦想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麻料村被评为“中国银饰之乡”

通过潘仕学和村民的努力

熟悉的敲打声又开始回响在大山中

每月几万多的订单让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在县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潘仕学带头筹资并申请扶贫资金把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加工坊、银饰刺绣传习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陆续开了十多家银匠工作室慢慢地,山外的人们重新发现了

这个苗家村寨和银饰文化

△麻料村日常举行的“非遗+扶贫”培训活动潘仕学称,自己曾经因掌握“苗银锻造”技艺感觉很有本事后来把手艺教给更多人特别是村子重回昔日盛景在互联网上声名远播时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那一刻真正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分享技术

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奔小康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贫困,世界不禁会问,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总台央广中国之声五路记者走进太行山、大凉山等全国最贫困的大山深处探寻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