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黄岱湾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地处秦岭北麓的神禾原畔,是太峪河流域西岸的一个小村,与牛家村、上湾村、下寨庄村相邻,西靠西太公路。包茂高速公路、黄大公路都与村子擦肩而过。北有西安市第九人民医院,东有太乙中学和嘉艺园林,南有公路管理服务区。距世界地质公园主景区翠华山不足4公里。
全村4个村民小组。1951年,48户,254人,耕地897亩。2011年,154户,449人,耕地690亩。以商业和建筑业及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2年总收入464万元,人均纯收入8213元。村内道路13条,100﹪硬化,给水排水系统1000米。办公场所一所,五间一层。
新中国成立前,80%的村民靠租种外村地主的土地、广种薄收,“认为贫穷是命”。土改后,把打翻身仗寄托在精耕细作上,但对新品种和化肥农药不信任,“搞老一套”。合作化时期,靠的是按劳取酬多挣工分,余钱户和欠钱户对社会各抒己见,认为劳力多能致富,想的是多生娃、生男娃。“高官说空话,基层搞浮夸,群众饿肚子,还得当哑巴”,“少提意见多通过,当顺民百姓”。改革开放后,公社解体,土地下户,村民有了自食其力的自主权,村办企业化整为零,村民开始走上农、工、商全面发展的道路,通过奋斗,由温饱型跨入小康型,有的年收入达到六位数。
村庄及村内基础建设严格按照村庄规划,村舍建设规范整齐,村庄街道达到“五无”(无土堆、柴堆、粪堆、圈舍、厕所),且生活垃圾固定堆放,及时清运。
有设施较为齐全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300平方米。有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器材。
新中国成立前,没有秀才、没有举人,80%村民是文盲或初识字,达到初中程度的只有三五人。根据记忆,1960年以前没有高中毕业生,1970年以前没有大学生。村民吃过不少没有文化的亏,认识到子女上学考学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起,全村没有不上学的儿童,很少有初中失学的学生,有五分之二上了高中,先后有40多名高中生考上了中专、大专和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