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捷中不听指挥的汤恩伯,究竟是胆大妄为还是运动战天才?
作者:文山樵人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企图沿津浦线对进,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以便沟通南北战场。然而此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竟不战而退,将整个山东拱手相让,使得徐州北面门户大敞,第5战区李宗仁的司令部几乎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
徐州的重要性
徐州管箍四省,自古兵家必争,徐州一旦失守,日军即可击破陇海路防线,夺取郑州,进逼武汉等地。而且,徐州也是京沪交通大枢纽,据之为基地可四面出击。
徐州之战,远非一城一地之得失。韩复榘被军法处决,但日军已经到鲁南边界了。日军的谋略是先攻下台儿庄,再围取徐州。从台儿庄出发不用一天时间就可兵临李宗仁长官部所在地——徐州。
韩复榘
津浦路正面洞开,蒋介石为安全起见,建议李宗仁把司令部从徐州迁到河南归德(今商丘)或安徽亳州。
内线作战有利有弊
将司令部及兵力集中在徐州周围,进行内线作战是李宗仁既定的策略。所谓「内线作战」,就是列阵如圆形堡垒一样,与从外面进攻的多路敌人进行作战。看似被动,但在保证内侧交通线的情况下,可以互相穿插,对外围分散的敌人各个击破,不过这就要求在战场上灵活纵横,各个友军积极进行互相支援。
当然,内线作战也有致命弊端,一旦打不好,包围圈会越来越小,有被围歼的危险。优缺点都摆在这里,很明确,要求有一支灵活机动善于捕捉战机的外围预备部队。说白了,就是内线筑墙力拼,咬死敌军,拿出一支在线内打穿插,然后线外放一支,游动寻觅战机。
李宗仁
就在李宗仁做出初步安排不久,一份军情令他皱起眉头:青岛失陷后,板垣师团沿胶济线西进,攻到潍县后转向南攻,连破高密、诸城,直指鲁南重镇临沂。临沂和滕县,好比徐州北面的两扇大门,实际上也就是内线筑墙的正面墙体。
李宗仁急命庞炳勋带第3军团去临沂阻击日军。庞炳勋的第3军团死战之下伤亡惨重,很难继续支撑。这个时候就需要之前说的打穿插支援的内线部队了。这支部队是张自忠的59军。
在张自忠奋力驰援下,临沂得以固守,但滕县失守了。这时作为外线预备队的汤恩伯和孙连仲的部队刚刚开过来。军情紧急,孙连仲部立刻就被填到了滕县。汤恩伯被摆在了外围,承担起寻觅战机反守为攻克敌制胜的重要任务。
张自忠
前一年南口大战后,汤升任第20军团军团长。按冈村宁次的说法,他与汤恩伯交战多次,对汤在一翼受攻击时仍敢于直插日军腰腹的战法颇为心悸,这指的是汤恩伯最擅长的侧击运动战。
在抗战前两年,日本军部认为胡宗南第1军名大于实(毕竟在上海48小时就被打残了),汤恩伯的部队实际上是中央军的首席,也就是中国军队的王牌。当然,这是王耀武第74军还没冒出来之前,第18和第5军没有更多战绩的时候。
汤恩伯率部步行到安徽阜阳。在阜阳休息了3天,接到了李宗仁命令,矶谷师团正从津浦线南下,立即北进。
汤恩伯
其实,一般的指挥官是不愿意用汤恩伯的,因为汤恩伯心高气傲,谁都不放在眼里,地方军和杂牌军的将领见了汤恩伯甚至噤若寒蝉。能顺畅指挥汤恩伯的除了蒋介石外,也就是陈诚。此刻,李宗仁命令汤恩伯拦截枣庄的日军,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果然不听指挥
但是,此时的有生力量非汤军团莫属,灵活使用该军团也符合「内线作战必须掌握强大机动部队」的思路。
汤恩伯却认为一上来就让自己的军团跟日军硬碰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还很有风险。所以,汤希望军团不要过早暴露番号,主力伺机而动。也许这也才是滕县被围时,汤恩伯只派出了少量部队的原因。
不过,李宗仁很难这样理解。滕县一丢,好比外墙被踢破一个窟窿,内线作战面临着落空的危险。李宗仁几次电告汤恩伯,立即反身关门合围南下日军,待机攻击枣庄之敌。汤恩伯不遵将令,李宗仁不禁火大。
汤恩伯认为「马上就掉头合围,时机远远未到,战术意义不大」,于是并不理会对南下台儿庄的日军,而是继续向枣庄而去。此刻日军第63联队第2大队一千多人,沿津浦线枣庄到台儿庄的铁路支线,一点点向台儿庄前进。
台儿庄听上去是个小村镇,实际上是座四周有砖石城墙的小城。民居密集,且多为砖石建筑。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枣庄方面汤恩伯的前锋关麟征部和日军陷入胶着,但汤恩伯叫部队保持对峄县的攻势,还命令枣庄方向王仲廉的部队,只派出一个团协助关麟征。随即李宗仁又急电汤恩伯立即全军南下台儿庄,孙连仲也给他发了求援电报。
然而汤恩伯最后做出的计划是:保持对峄县的攻势,牵制矶谷师团主力,对枣庄方向采取警戒,王仲廉第85军主力仍在抱犊崮山区不动,关麟征第52军则慢慢向峄县与台儿庄之间的兰陵镇转进。至于救援部队,他只从关麟征和王仲廉的部队里各抽出一个团,再加上炮兵和骑兵部队,先期赶赴台儿庄。
关麟征
单搞一套
汤恩伯这是自己搞了个局部的小「内线作战」,不得不说,真有一套。
但这么做争议很大,大约有两种看法:一是汤恩伯避重就轻,怯于南下台儿庄;二是汤恩伯认为,只有等日军消耗完最大战力后,各部率军合击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所以他等待的不是「一鼓作气」和「再而衰」的日军,而是「三而竭」阶段的日军。
汤恩伯思路独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作战节奏,但他没向李宗仁及时地解释沟通,所以李愤怒不已。不过以后的战局发展,又证明汤恩伯决断准确。
滕县战场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批评汤恩伯手里掌握着5个师七、八万人,光来回跑,其实就是怯战。汤恩伯在接受《扫荡报》记者采访时解释:敌人装备较我占优,故不宜迎头顶,更不宜集中兵力来死守一地,而应在运动中争取主动攻势,不时打击日军的侧背。
不过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之前,李宗仁并不知道孙连仲到底还能顶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汤恩伯的通盘作战想法和计划。在最艰难的时刻,作为最高司令,他完全有理由抱怨汤恩伯,并不能因此说李宗仁沉不住气。
枣庄的枪声终于沉寂下来,李宗仁于是不断发电报催汤恩伯军团南下,但汤并未立即执行。后来两边的通信联络一度中断。恢复后,李宗仁再电汤恩伯,叫汤军团主力必须迅速南下,如贻误战机,按韩复榘前例问罪!
电报发出去后,李宗仁又给蒋介石去了一份,向蒋告状,说指挥不动汤恩伯。在武汉的蒋介石也着急了,亲自拟电汤恩伯,问他迟迟不南下是何道理,叫他一定要听从李宗仁的命令。
在回电中,汤恩伯才作了一番解释,这番解释本来是应该说给李宗仁的。他说自己的部队一直在打运动战,牵制着南下支援的日军兵力,先打由峄县支援临沂的第10师团赤柴联队,后打由临沂支援台儿庄的坂本支队。
再说说日本人这边,支队长濑谷启突然给矶谷廉介发来一封电报:「师团长,发现敌人兵力集结于后方……。」
汤恩伯终于全军南下。孙连仲也下达了总攻命令。
李宗仁赴前线督战
打仗是专长,抗命是个性
决胜时刻,李宗仁、程潜、白崇禧、林蔚(蒋待从室第一处主任)、刘斐(参谋次长)、徐祖贻(第五战区参谋长)等人都来到台儿庄督战。这场战役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汤恩伯抗命不遵,究竟是桀骜难驯,还是如日本人所说的擅长运动战?从整个战役过程来看,两者皆有之。
首先,汤的确心高气傲。大战后孙连仲、汤恩伯、田镇南、冯安邦、黄樵松、张金照、池峰城、王仲廉等11人同时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在现存合影中可以看到,11个人里汤恩伯站在了最中间,连李宗仁都退到他的一边。这份傲气,啧啧!
青天白日勋章
汤恩伯喜欢单干确有问题。几支部队一起打仗,打着打着汤恩伯会突然就自己玩了,军团司令往往调动不了,这在集团作战时很要命,也很令长官抓狂。
然而仅就台儿庄一役,我们从研究战史的角度来看,汤恩伯处置敏捷,切合时机,几次临机决断灵活跳至外线,是台儿庄大战胜败的关键之一。
可以这样评价,汤恩伯的确是骄兵悍将,说他不服从指挥没冤枉他,但是能料敌先机,灵活穿插,以动制敌也真是他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