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侯 | 横渡长江在枞阳 2 (红色枞阳叙事)
横渡长江在枞阳
那时,蒋军借助所谓“长江天堑”,梦想阻拦我军渡江。兼之我军不但没轮船、兵舰,连普通机动船都没有一艘,就是一般大小木船(渔船)几乎全部被蒋军抢(赶)到了江南。我军一边练兵,在无船只、北方同志不熟水性、不会游泳泅水等情势下,苦练泅渡的过硬本领。一边宣传发动驻地的船民、渔民群众献策、献计、献船。经深入细致宣传动员,结果渔民们纷纷把在蒋军撤退之前事先掩埋在沙堆中的木船、渔船挖了出来,自愿献给部队,虽然较大的船也只能装载四、五十人,但大大增强了渡江实力。记得全师搜集到的大小木船达250只。
部队得到了为数不多的木船,就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与船的作用。于是各个连队就召开一系列“诸葛亮”会,号召人人出谋献策,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船的利用率。比如安排南方会游泳的同志当教员,教会北方的同志游泳;请当地船民教会战士划船进行水上练兵。同时又想了许多土办法改装船桨,97团船手训练队战士范瑞来发明了“木制推进机”,在每条小船上对称安装木制多叶片划桨(形如电风扇叶)三至四对,不撑篙竿,用手摇动,在长江中下游水势平稳,流速缓慢,只要摇动得法,直线横渡只需半小时左右,可达彼岸。再则收购大量南竹(或木棒),削去外层,保留空心不透水,锯成二尺左右短节,用四节以铁丝捆成井字形,作为救生架(圈),身体穿过架中,框架抵在腋下,十分实用。
在练习游泳时,还用裤子作救生袋(那时部队穿的是不开裆的中式便裤),即先用绳子分别扎紧两裤脚,用小木条做成一个十字以撑在裤腰内,下水时先将裤子扣在水面上,打湿的两支裤脚鼓起空气,形成两个气囊,人卧在裤裆上可以将人浮起,起到短时救生作用。这些土法救生架(袋)在渡江时每一个人有一套备用。另外为防止渡江时木船中弹,打成窟窿(大小孔洞),江水渗入船舶舱,每个连队都用木柴树枝截成五六寸长,削成大小不同直径楔子,每人带上一串,以备应急当作堵住弹孔之用。总之,战前准备工作,考虑十分周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部队渡江之前,曾派便衣侦察,得知驻守江南(贵池县)沿岸江防敌军是桂系白崇禧所部的一个军,是杂牌部队,军长威信不高,薪水不用金元券,改用银元尚未运到,数月未发薪水,士兵怨气十足,普遍厌战,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该部编制不足,刚与另一部换防不久,重武器刚运到江岸,尚未牵引进入阵地等等。这些情报对我军十分有利,为使每个指战员人人心中有数,部队首长进行了层层传达。我们横渡长江的具体时间是4月21日。当天下午(阴天),各连队接到师部命令后,都分别召开誓师动员大会,上级统一分配到部队担任船驾长和水手的船民也参加大会,会上每人胸前佩带一朵大红花,人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以班、排为单位和每一个人都分别向连队党支部递交请战书、决心书。誓师大会在响亮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战斗号角中结束。提前吃过晚饭,整队集合,五点半钟准时到达江边前沿上船。部队离开村庄时,热闹非凡,男女老少,广大人民群众,四面八方涌向村头、江边夹道欢送子弟兵。我们在锣鼓喧天,振奋紧张中告别乡亲上船,此情此景,一言难以形容。
我部步兵第一梯队上船之前,我军部署北岸沿江的重炮(兵)已在同一时间,万炮齐发,猛轰南岸敌军前沿阵地(工事)各据点,敌人火力根本抬不起头,无力还击。这时师指挥所,乘坐的是一条能装载四十多人的木船,由我们警卫连第一排担任护卫,紧跟第一梯队后尾,是师长童国贵指挥。童师长一声令下,老司号长马国杰吹奏起响彻云霄的攻击号音一响(以司号为令),第一梯队百船竞发,直驶江南。
(网络配图)
约半小时许,战船驶到距江南岸边十来米时,各团指挥所冲锋号齐响,各连发起冲锋,机枪、步枪齐鸣,跑步跃进上岸。蒋军开始偶尔还击,瞬息鼠窜逃跑,被击毙的尸横遍野,被击伤者哀叫不已。我们乘胜追击,直到第二天(4月22日)拂晓,天降牛毛细雨,指挥所下令暂停前进,原地休息待命。察看地图,距离长江边约百里,地属皖南贵池县境的殷家汇。我军横渡长江,出师告捷,一举突破了蒋介石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敲响了埋葬蒋家王朝的丧钟,使中国东南京沪杭三角洲大片河山迅速得到解放,回到人民手中。(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