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断臂维纳斯”——唐朝

石作

5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唐代佛像

      ——修德寺石雕(二)

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兴盛,北魏至唐代的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多见于曲阳修德寺。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5代。

曲阳盛产白石,质地坚硬,色如白雪。细腻莹润,雕刻历史久远。

↓本篇介绍几尊出土修德寺的唐朝汉白玉雕像

唐 菩萨像

“东方断臂维纳斯”

唐(公元618年-907年)
残高158厘米
1954年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
汉白玉,头、左臂及右手残缺。菩萨宽肩,胯窄,丰乳,细腰,腹微鼓,足立于莲花座上,上身略左倾,体态略呈“S”形, 颈戴项圈三层。披帔帛(凤冠霞帔中的霞帔同义),至左胸挽成结,下身着长裙,裙上挂满精美华丽的璎珞。婀娜多姿,衣纹华丽,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称“东方断臂维纳斯',怎是一个“美”字了得!

↓细节及各个角度




↓这两尊与修德寺的唐代“断臂维纳斯”同一风格

↓菩萨头像(此尊修德寺同时期的菩萨头,想象一下与上尊菩萨残躯珠联璧合,弥补一下心中的遗憾。


●唐 佛像

——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

“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胖)为美,给人以丰肥感”。

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可以想象此佛头与下面佛残躯珠联璧合,弥补心中的缺憾。

唐朝由于接触的西域文化,所以佛像特别喜欢表现衣纹的立体感,像西方雕塑当时的桌子、台布一样,尽量的表达立体感,唐朝以前的佛像基本上是一种装饰、趣味性的。唐朝佛像衣纹尽可能地写实,层层叠叠,这些都跟丝绸之路有关系。

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自然的动态感。

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有时期特征。

●唐 伎乐坐像

伎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后来成为靠歌舞来立身的女子的代称。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伎乐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官伎,私家有家伎,店铺有商伎。

↓手抱琵琶做弹拨演奏状

↓双手持排箫 做吹奏状

↓腰鼓置于双腿之间

●唐 力士

力士,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是佛教忠诚的护法神,力士多继承高度写实的风格,力士站立,身子斜探,头戴花冠,身披帔帛。筋肉强健有力。怒目圆睁,显露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雄健而刚劲的气势。


●唐 石狮

石狮呈蹲坐状,昂首挺胸,怒目四视,张口怒吼,脑后鬃发卷曲自如。四肢肌腱强筋有力,散发着雄强不羁的霸气。

●唐 童子像唐释迦太子像)

幼儿坐姿,肌肉自然,全身裸露,佩戴环形项饰。

/

end

/

请点【在看】感谢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