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都梁山上都梁宫
无法磨灭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乡愁
六、第一山上思古今
都梁山上都梁宫
盱城诸山古称“都梁山”,后又叫“南山”、“第一山”。《光绪志》云:都梁山故治(圣人山治)东南十五里。下有东溪,有馨泉,又曰七眼泉,有流杯池。《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都梁山崖生兰草,一名都梁香草,故以为名。《苏东坡萧监仓诗》施注云:南山名都梁山。《盱眙图经》曰:斗山、都梁山相连。综其说,都梁山乃盱城诸山也。因诸山临淮一线、宛若卧梁,形如天然屏障;又水色山光、宛若翠屏,风景自然天成。可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故得“盱眙”之名。都梁山上古迹众多,隋代的“都梁宫”便是其一。
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中引用《一统志》说:宋代有人在第一山会景亭遗址掘得一块残碑,抹去泥土,可见数字,隐约认得“此地都梁宫废”。故记有“都梁宫,原在瑞岩之间也”。《县志》载,都梁宫,在县治西南。《寰宇记》亦详记如下:
“都梁宫有周回二里,宫殿三重,长廊环迥,还有亭台楼阁,流泉曲水等胜迹佳处;如流杯殿、回望殿、钓鱼台、七眼泉等。据《太平寰宇记》载:宫在都梁,东据林麓,西枕长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宫殿三重,长廊周回,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涌合为一,流于东泉上,作流杯殿,又于宫西淮侧造钩鱼台,临淮高峰别造四望殿,其侧有曲河,以安龙舟大船,枕向淮湄,萦带宫殿。至十年,为孟让于此置營,遂废。”
据说,当年隋炀帝想目睹扬州琼花和都梁香草(即泽兰),决定巡幸南游,则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凿汴河为通济渠达淮,并在沿途修筑42座离宫以备憩息,盱眙被指定建宫之地。于是就在都粱山上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并赐名“都粱行宫”。
据说都梁宫仿照皇宫和洛阳西苑而建,宫殿斗拱飞檐,红墙金瓦,高大威严,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相映生辉。从山下缘石阶向上,攀援数十台阶便可进到前殿,殿中为厅堂。从厅堂两侧可去殿后大院。院内栽满绿树鲜花,院之西有七眼山泉,涌合为一,理为溪渠,曲曲弯弯,迂回跌宕,水流向东,泉上建有“流杯殿”,乃仿晋代文豪王羲之“兰亭娱宴,曲水流觞”之趣。过了中殿,便进入第二进院落,院子中间有荷池,池中有白玉石拱桥一座,御道便从这石桥通过,可达后殿。院内建一小亭名曰“会景亭”,掩隐于绿树花草之间,院内曲径通幽,人行其中,千回百转,移步景换,引人入胜,真乃风趣盎然,甚是风雅。这后殿与前殿、中殿不同,内设幽房密室、错杂相间,珠帘垂挂、衔月锁窗,乃后妃美人之居。至此三进宫殿,似乎水尽山穷,却从后殿一侧开一小门,露出一条小径,转过悬崖,豁然开朗,恰是别有洞天。原来在这离宫院外,便是杏花园、桃花源,几处亭阁散落山间,犹如星辰点缀,尤为怡人。在临淮高峰,别造了一座“四望塔”,登上宝塔,可近观远眺,饱览风光。转辗向下,可达淮河之畔,又造“钓鱼台”,开曲河与船塘相并,以安龙舟大舸,出则入淮河,通旅天下,称“万岁湖”。此地枕向淮湄,萦带宫殿,沿岸垂杨细柳,风展婆娑,河面青山倒影,波光粼粼。宛若仙境。宋人吴宗旦曾作有《都梁宫》一诗,云:
从来香草骚人咏,晚作离宫炀帝游。
三殿重重锁秋色,七泉脉脉贯中流。
通济渠开通后,隋炀帝便从洛阳出发,沿着汴河,穿州过县,游山玩水,巡幸扬州。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孟让不满隋朝暴政,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揭竿起义,后率军转战江淮。大业十年,孟让义军攻占盱眙,部众达十余万人,并以都梁山为根据地,据都梁宫为指挥部。都梁宫因此被毁,从此废圮,会景亭亦成遗迹。
当北宋大诗人米芾来到盱眙时,已经到了绍圣四年(1097年),距都梁宫被毁已经过去了485年,米芾所看到的“会景亭”早成遗迹,已经没有了曲水流觞,也没有了亭台楼阁,更没有了都梁行宫那宏伟的建筑、豪华的宫殿,看到的只有长满青苔的瓦砾、青草掩盖的柱础、锈色斑驳的石墩和片片飞来的落叶,于是写下了《会景亭陈迹》一诗,来寄托自己如同飘飞落叶般的惆怅。
都梁宫,这座名噪一时、规模宏大的皇家宫殿,从建成到废圮只有不到十年的时光,这说明了什么呢?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抗拒,还是权势楼阁的脆弱易碎呢?也许兼而有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