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瓶颈”一词,你可能并不陌生。
瓶颈一般是指在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收藏瓶颈”是指什么?
收藏圈里的限制因素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二八分化”一直都在,甚至近年都有始终拉大的趋势。
对于比较大众的古玩艺术品,受众群体较大,也较容易识别和鉴定;
而对于金字塔顶尖的艺术品如果让你我碰到,你是否也会心头一颤,不知所措呢?
对于普通东西(普品)大家的鉴别能力基本是一样的,鉴定结论也一致。因为这样的东西较常见,价格相对较低,买到的机会多,而对于档次稍高,市场价值较高的藏品,人们大多抱以小心谨慎的态度。
举例来说,对于官窑、元青花、汝窑、珐琅彩、张大千、傅抱石、宋画等这些“大名头”的藏品,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哪里有这么好的运气,自己就碰到了?在收藏界里捡漏不成,反被捡漏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着。
其实在收藏中有眼不识宝贝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人们在小心谨慎捂紧钱袋的时候,很可能由于眼力和胆识的欠缺,让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有许多从事收藏多年的人,对于看普通东西可以说是行家、高手,在多数情况下,宁愿相信“大名头”的东西都是赝品,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们。这样固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错失的却是机会,并且自己永远停留于玩普品的阶段。
一位买家在去年的西泠秋拍中以1.8万元低价购入的清代闲章,在2017年的北京保利春拍中,被人以380万元竞得。
其实大名头的东西,与普通东西在鉴定方法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熟悉真品特征面貌的基本上,对鉴定对象进行整体和细节特征的分析和把握。对陶瓷而言,不外乎造型、纹饰、胎、釉、款识、使用磨损痕迹、保存环境、开片、气泡等细节特征;对书画而言也无非是风格、用笔、用墨、款识、线条、具体物象的画法、纸张、装裱、印章、印泥等内容。这些原本是很基本的方法,很多从事收藏多年的人在遇到大名头东西时,反而不会用了。他们相信传言“某类东西,某位大师的画作,现在仿得已经乱真了,连故宫博物院等国家级专家都要走眼,科学仪器也检验不出来”。于是在他们心里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凡是大名头的东西多不可靠,不碰为妙。
对于什么样的藏品名头算是“大名头”,通常是按其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价值数万元的藏品就算是大名头东西了,价值在数十万、百万级、千万级的藏品才能算作“大名头”藏品。而对于那些虽然存世数量稀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但经济价值相对较低的藏品,人们通常只是以平常心待之,在鉴定时也不觉得有何高难之处,在多数情况下敢说敢言,并能达成统一意见。但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名头藏品,人们的警惕性总是很高,有时即使是传承有序的真品、真迹,也免不了有各种质疑的声音,至于一些民间流散的大名头东西能得到认可的机会则更加渺茫。
除非这件藏品本身实在太典型、大开门或有传承、来源上的铁证,人们的最习惯的心理反应是:“你手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东西?”但这样的藏品如果出现在资深大藏家、著名鉴定专家或社会名流的手中时,只要藏品本身无明显的破绽或属于低劣赝品,即使有的东西存在疑点,人们也倾向将其归入真品一类。这时人们的心理反应是:“以某人的财力、学识、眼力或社会地位,拥有这样的重量级藏品,不足为怪。”
如果出现在古玩地摊上,人们会认为它是赝品、臆造品,顶多说它是“高仿品”,如果出现在著名拍卖公司,这时它就是难得的精品、重器,这时可能也会出现少许质疑的声音,但多数人对其真实性还是认可的;如果出现在著名博物馆的陈列上,这时它就是国宝级文物,几乎无人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
交易担保 德视宝微商城 古陶瓷鉴定必备神器! Mini Program
只要是大名头的藏品几乎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质疑或争议,从前几年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罐,到2009年春拍的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乃至国内著名博物馆的某些重要藏品,历来都不乏质疑之声。有的质疑属于学术层面的探讨,有理有据,成一家之说;而有的则仅停留于吸引眼球式的哗众取宠,其方法、论据、观点未必可信。既然大名头的藏品容易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之声,那么还有谁愿意来玩大名头的藏品呢?一件藏品不管其真伪、年代和价值如何,只要买家认可,那么谁也管不着,买家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买家说是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买家认为价值多少就是多少。
正如2009春拍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的买家刘益谦先生所言:“对于这样一件作品,有些人一辈子连宋画都没见过几幅,自认为鉴定水平很高,就说不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是因为几个不懂行的人说三道四,我就不买了,那我以后还怎么混?”
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你可能都会走在探索行业规律的路上孜孜不倦。或许只有你打破了行业的瓶颈期,你才会看到行业更加活跃的春天!准备好你的眼力、财力、心理承受力一起用行业的规律来突破“收藏瓶颈”吧!
我们尊重原创!
德视宝所推送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