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主方和这些加减法,搞定脾胃不和!

小编导读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两者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收纳、腐熟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脾胃不和证是指由脾运不健,胃纳不化,升降不利所致的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肢倦、脘痞隐痛、纳呆嗳气、大便稀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细弱等,此证多见于胃痛、痞满、腹痛、泄泻、郁证、肝风、劳淋等病症。

别小看这了脾胃不和,小编敢说,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感受过脾胃不和带来的困扰。若是生活调摄不管用,那就按照名老中医王晖的下述经验来试试吧——

脾胃不和常用处方
01
半夏泻心汤

(1) 药物组成:姜半夏,淡干姜,条黄芩,小川连,潞党参,大红枣,炙甘草。

(2) 基础配伍:出自《伤寒论》。全方七味,适用于以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升降不利为阶段病机的痞满、泄泻、不寐等急慢性疾病。该方以制半夏为君药。半夏,一是取其辛温散结之性,以散寒热、湿热之郁结;二是取其和胃降逆之性,以降胃气之上逆。半夏得阴而生,有“五月半夏生”之谓,而“夏至一阴生”,故半夏顺应阴气萌芽、渐长之性,元素谓其“阴中阳也”,有交通阴阳之妙。臣以淡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条黄芩、小川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其中,姜、夏相伍,升中有降,辛散而不致无度,且能发挥半夏入阴之性;芩、连、夏相伍,降中有升,苦寒而不致败胃;四药合用,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佐以参、枣,甘温益气、健运中州,与半夏相伍,消补兼施,以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姜、枣相伍,辛甘化阳,以助脾运。全方七味,辛开苦降,寒温一炉,攻补兼施,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3) 主治

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升降不利为阶段病机,当前趋于主位,症见胃脘痞满,嘈杂易饥,便溏不化,受冷加剧。若脾阳不振为主者,在此基础上加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出入;若胃经郁热为主者,在此基础上加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及乌贝散(乌贼骨、象贝)出入。

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肝胃气滞为兼夹病机,症见脘痞嘈杂,喜揉按,好温饮,大便黏腻不畅,喉如痰塞。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木香、厚朴、槟榔、决明子等,酒客之人另加葛花、枳椇子、晚蚕沙等。

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肝脾失调为兼夹病机,症见迎风受冷肠鸣便泄、嗳腐吞酸。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及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出入。

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心肝血虚为阶段病机,症见夜寐不佳,心悸胆怯,脘痞嘈杂之后或剧或作。若阶段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枣仁、淮小麦、香橼、佛手等。

脾寒胃热为基本病机,寒湿痹阻为兼夹病机,症见关节麻木、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红枣、生姜)或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出入。

02
小建中汤

(1) 药物组成:胶饴糖,柳桂枝,杭白芍,大红枣,鲜生姜,炙甘草。

(2) 基础配伍:出自《伤寒论》。全方六味,适用于以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阴阳营卫失调为阶段病机的痞满、汗证等慢性疾病。该方以胶饴糖为君药,该药甘温胶黏,助脾阳、滋胃阴、缓肝之急,以防土虚木乘。臣以桂枝辛甘而温,温通中阳,芍药酸苦微寒,补益阴血,二者相配,调和阴阳;佐以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甘草甘温,合饴糖、桂枝则辛甘合阳,补助中阳,配芍药则酸甘化阴,滋养胃阴;生姜辛温,温中暖胃,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全方温扶脾阳,化育胃阴,缓急止痛。“脾居中央,灌溉四旁”,中气建,则五脏得养,虚劳里急诸症自然缓解。本方所治之证与阳衰寒盛、病重势急的大建中汤迥然不同,症情轻缓,宗“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之旨,以缓药小建中气,徐图缓求,细水长流,故前冠以“小”字。

(3) 主治

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为阶段病机,肝胆郁热为兼夹病机,症见寅卯时分胃脘痞满,时欲返酸,得温则减,按之则剧,站立则舒。若阶段病机、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吴茱萸、小川连、甘松等。

心脾两虚,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湿热内恋为兼夹病机,症见大便黏腻不畅,每日三行,尿黄而浊,夜寐浅短。若兼夹病机趋于主位,在此基础上加茅苍术、冬白术、晚蚕沙等。

此外,补中益气汤、大建中汤、香连六君子汤等方亦为常用的治疗脾胃不和的主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