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巴豆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2.《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3.《珍珠囊》:“导气消积,去脏胎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

4.《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削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5.《本草图解》:“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府病多热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胃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寒者多用巴豆。 ”

6.《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坚积聚,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寒,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治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练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7.《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主消坚积,荡脏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脓消肿,破血通经,杀鬼毒蛊疰及腹脏诸蛊。去皮心膜油,水煮五度用。巴豆专主宣通,则脾胃大肠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肠,亦可止泻。盖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东垣及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热之毒,荡涤之患,辄云劫剂,皆废不用。不知巴豆为斩关夺门之将,其性猛烈,投之不当,为害非轻,用之得宜,奏功甚捷。

8.《饮片新参》王一仁:“巴豆性味辛辣热烈,微苦。攻逐寒结,在上即吐,在下即泻。”

9.《药性切用》:“辛热,大毒,下脏腑沉寒,通经络堕胎,最为斩关夺门之将。”

10.《本草纲目》:“巴豆气热味辛,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11.《本草便读》:“荡涤阴凝之物.锐利难当.攻消坚积之邪.直前无阻.沉寒痼冷.赖辛热以宣通.化腐伤肌.仗膏丹而施用.脾胃大肠皆可入.刚雄有毒勿轻尝.”

12.《本草崇原》:“气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 ,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13.《本草从新》:“”通、大燥大泻。辛而大热大毒.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最为斩关夺门之将.(大黄巴豆、同为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腑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多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破痰癖血瘕.气痞食积.生冷硬物所伤.

14.《得配本草》:“辛,热,有毒。刚猛之性,走气溃坚。荡涤肠胃之积滞,驱除脏腑之阴霾,片刻间靡不奏效。得杏仁,治积滞泄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

15.《新修本草》:“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积聚,留饮痰 ,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创,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

16.《千金翼方》:“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炼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

17.《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苦,大热,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驱寒邪而止痛,开冷滞而破结。”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脂肪油、巴豆苷,尚含巴豆毒素、巴豆异鸟嘌呤、β-谷甾醇及酶等。《中国药典》规定:含脂肪油18.0%~20.0%,含巴豆苷不得少于0.80%。

2.作用:本品有泻下、促进平滑肌运动、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

3.药理:巴豆油对口腔、胃肠等粘膜及皮肤均有强烈刺激作用,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呕吐,在1/2~3小时内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对皮肤可引起发红、起疱并可坏死。其毒性较大,报导有服用20滴巴豆油而致死者。巴豆含有致癌物质。

(0)

相关推荐

  • 清虚热药——胡黄连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1.骨蒸潮热 本品苦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之效.用治阴虚 ...

  • 巴豆/巴豆霜

    ​巴豆(附:巴豆霜) 歌诀:巴豆辛热,除胃寒积,破癥消痰,大能通利. 译注: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是猛烈的泻下药,能排除肠胃中的寒积,破腹中的癥瘕,消痰水的胀满,并能通寒积的痢疾. 用量:0.15- ...

  • 中药古今研究:冬葵子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2.<本草经集注>:"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 ...

  • 中药古今研究:石韦

    一.典籍摘要 1.<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2.<名医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q ...

  • 中药古今研究: 补骨脂

    点击加载图片 一.典籍摘要 <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 ...

  • 中药古今研究:石榴皮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2.<本草求原>:"洗治疥癞." 3.<本草拾遗>:"主蛔虫, ...

  • 中药古今研究:砂仁

    一.典籍摘要 1.<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2.<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 ...

  • 中药古今研究:青风藤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药酒中用." 2.<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 ...

  • 中药古今研究:茵陈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2.<神农本草经>:"主 ...

  • 中药古今研究:瞿麦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名医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 ...

  • 中药古今研究:地肤子

    中药古今研究:地肤子 药王追随者2021-05-02 09:24:53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2.<名医别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