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医养生
第一期政协委员读书研讨会: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医养生
政协委员:李有缘(李源) 讲述
中国人的体质和西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文化没有间断和农耕文明有很大的关系,农耕文明就是留存、种植植物的种子,储存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后代。农耕需要养生,需要留种子种养,不养着就断了粮,断了粮也就断了炊。农耕文明不太追求绝对公平,农耕文明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由来。
农耕文明
西方文明不是这样的,祖先一直以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的饮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打住一个分一个,比如打到一头梅花鹿,带回家要平分,打到一只兔子,回来也得平分,不平分孩子就要饿死,理念上就是过分追求公平,喜欢争夺不休。所以他们和我们祖先吃植物种子为主要饮食结构不一样,追求的理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盲目借用西方的饮食文化,吃西餐、吃汉堡,喝饮料,这样对我们的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涉及到体质问题,如草食性动物比如梅花鹿、野兔、山羊,以吃植物为主,他们往往是灵活性很强,跑起来非常灵活,植物性食物含纤维素多,需要充分消化吸收,慢慢地肠道就拉长了。以肉食为主要食物的动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肠道短,大便比较粗,如老虎、狮子等动物,反映出来的特点是爆发力强,但灵活性耐久性差,如果草食动物闪展腾挪,老虎就抓不住了。
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同,在身体内部器官构造上,也体现出了不同,我们中国人,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热量不够,所以需要喝热水来补充热量。而欧洲人吃肉食多,喝冷水,不喝开水,是因为动物性食物能量高,如果再喝热水就容易上火了,他们喝开水就会生病,满嘴长燎泡上大火。咱们因为肠道长,食物在身体里代谢时间就长,如果喝冷水也会生病,吃肉过多,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形成了肠道毒素垃圾堆积,时间长了各个器官都充满了垃圾,人就开始得各种病,所以你看,中国人家里,每家每户都有暧水瓶,现在的孩子们不爱喝热水,拎一瓶矿泉水或饮料就走,以图省事、潇洒,不知为以后的健康埋下多少隐患。
游猎文明
韩国老百姓其实和咱们东北人的生活方式雷同,大城市中有一部分人追求美国的方式,都说中国人的“花花肠子”就是多,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人的肠道比欧洲人的肠道长3米左右,平均3米左右,多出3米左右的肠,明白了吗,中国足球踢不过西方,是因为以植物种子为主要饮食结构就缺乏爆发力,但是体现出来的植物性动物的灵活性特点,比如刘翔短跑障碍赛能得冠军,去掉障碍可能就不行了。为什么我国的乒乓球经常得冠军,就是因为此类运动的技巧就是闪展腾挪,乒乓球打得就是技巧,灵活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的本性,能给中国人争第一的只有日本和韩国,踢足球肯定差些,除非组织蒙古族人。以汉民族为主的人,因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导致体质不同,身体结构也不同,在技巧性较多的项目上,我们东方人都能取胜。
咱们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朋友宣扬对咱们的体质有益的东西,咱老祖宗千秋万代传下来的东西,那就是以道家为根基、以儒家为台面的中华文化,这里面深含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孔子好几次问道老子,儒家和道家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孟子引用)蘧伯玉的话,说:“吾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岁之非。”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有用的东西,对生产、生活有益的东西,对生产生活没有帮助的东西,都是有害的东西,学了也是白学。通过十五年的学习,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学到不少东西了。得掌握一些东西,到四十岁才能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有很多人不知道天命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不一定很到位,是指到了五十岁了,你就得明白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做做,这就是天命,想一想你五十岁这前,你是不是吃了很多不该吃的饭,睡了不该睡的觉,干了很多不该干的活,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如果你五十岁了你还不能明白,还这样走,你要是不生病,你要能有好身体,那就天理难容!能理解了吧。这其实就是天命的一部分,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到位,这是说,从中医学上去理解,这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了,我们就要明白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干活干活,该干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其关键就在“该”字上用功夫,这就是最好的养生,这样就把生给养住了,你要是还连续熬夜,身体不得病才怪哩。
有一位老师姓刘,由于工作压力大,连续三天熬夜,凌晨二点才睡,浑身疼,这疼一下那儿疼一下,我一把脉,就说她,你这几天熬夜了,她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一把脉,一看舌胎,不说也都明白了!我给人看病该给药的给药,有的病按我说的做就行了,有的病说说就好了,不是人人都需要药,无论是谁,都是一样对待。我让她回去以后喝碗红糖水,不要吃得太多,《内经》中有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她从晚上八点钟,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八点钟,起来就好了,浑身也不疼了。年过五十的人,谁不注意谁吃亏,按我说的,该吃吃,该睡睡,该做做,该做什么做什么,保证身体不出大问题。接下来就是六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就不再细讲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有这么重要吗,还开门七件事。茶应该说不是生活必须品,但在中国人生活传统中,喝茶真得很重要,每家每户都备有茶。如何理解喝茶,柴不用说,想理解茶,先得说米,米也是天天吃的东西,大自然很奇妙,创造了米,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不行,包括这个米,偏寒偏热,偏酸偏甜偏辛偏苦,苦瓜那么苦咱要吃,西红柿那么酸,咱们也要吃,吃多了身体都要出问题,唯有大米的属性是接近于中的,不寒不热不苦不咸,基本没什么味道,略有微甘,五行中入脾胃中土,所以大米成为了主食,顿顿吃都没有问题。麦也是比较居中的能量,米就涵盖了麦。小麦是杂交品种,最初发现的是大麦,大麦杂交出小麦。米面菜蔬是做什么的?补养人的,补充营养的。那为什么茶也能久服,每天都喝,茶也能补充什么吗?茶不是补充营养的,茶相反,是清解营养的。茶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清解人体里富集的多余的养分和垃圾。
茶的性味一般是香苦寒凉的,香则能散,散气,散能量,不是补能量;苦则寒凉,苦则下火,是往下清解能量的。我们古人祖先的思维不像今天这么僵化,只想着补,不想着清,我们要往家里买东西,也要往外清垃圾,不清垃圾家里怎么还能有空间呢,茶就是负责清垃圾的。
受科学数据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喝茶,都是先研究里面含有什么物质,要破了这个执念,茶是清洁你人体内多余的养分,苦香寒凉,咱们吃香味的东西,如吃肉时放花椒大料,吃着很舒服,这些调料不只是提味,还有散发的功能,能让肉更容易散发消化,能多吃,不形成营养的堆积。比如普洱茶,泡制后不那么寒凉,但它的本性是寒凉的,苦味的物质都下火,如果我们只想着怎样补,不想着如何清,那么身体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所以喝茶,这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老祖宗说的话流传千古,你想想他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我们照做就行。他们在千百种东西中,选出茶,让人们去品去喝,茶的口感即使不喜欢也能承受,不会像中药一样,像苦参,一般人喝的时候受不了那种苦味,阿魏有股尸体味,一般人受不了。但茶不会恶心,无论什么茶也能承受,也就是说茶的清洁功能也符合中道,大家回去以后都学习一下儒家的《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茶不会将你引偏。米用不完的能量,用茶来消解。
每天吃着米,喝点茶,但中药不能天天吃,有好多人说,俺吃了好多天中药了,一点都不想吃了,实在不想吃了,这说明吃得药不对症,中医中讲“五味入五藏”,女人们都有这个经验,怀孕头三个月时,自己特别想吃某种东西,可能别人吃不行,自己吃了就特别舒服,中医讲阴阳五行,脉象缺了什么,就找什么味的东西,入口也不那么难喝,如果喝了几天病没有见轻,就是没有断好症。比如黄连特别苦,毛毛须根,一点点,喝着都难以入口,但只要诊断准确,身体缺少这个,它就不再难以下咽,但吃药好了,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过了,就失去了“中”道。但是咱们的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茶是非粮食物质中最中道的东西。
神农尝百草
这里又引出了神农尝百草,神农为什么尝百草,传说,上古时期的人类蒙昧初开,从原始森林里走出来,要生存下去,逐水草而居,没有多少现成的食物,见东西就吃,见东西就吃,不知道毒死了多少人,神农氏带领一群人,鉴别能吃的东西,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给你做个标记,告诉你什么植物味苦、性凉,怕你拿着食物当药吃,《神农本草经》里都有很好的解释。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商家恐怕你不天天把药当食物吃。
在大自然里,找到中道的东西很少,当时神农氏非常不容易,发现的能作粮食的植物品种并不多,当然这是传说,并没有文字记载,但从古至今,就找到这么几种能当粮食的东西,多不容易啊!光盘行动提得好,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富足生活,不要浪费食物。下面咱们对中医养生这个话题互动一下。
根据大家的提问,我给解释一下:中医的称谓原来没有,民国以前一般称作国医,民国时期,南京就有个国医讲习所,现在都称为中医,在民国时期称为国医是为了和西医相区别。新文化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西医科学逐渐被国人认可,而为了更好区分,国医改为中医,人家叫西医,咱们叫中医吧。后来有识之士逐步加深了中医的内涵和外延。
下面再说说中医诊疗方法的区别。所有的疗效都是以疾病为前提,疾病是人们生命中的普遍现象,如果没有疾病也就没有疗效,认识疾病,先要认识生命现象,而后认识疾病的成因,中医和西医认识疾病不同,最终指向的是生命观不同,就是自己所受的教育和生活阅历赋予的人对生命现象意义的体现,西医生命观就是西方文化赋予的人的生命现象的实体意义,也就是实体生成观,比如我这儿有个结节、有个脂肪瘤,这是西方的实体生命观。
中医生命观,就是东方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赋予的具有阴阳意义的生命观,中医文化是以道家为根基,儒家为台面的生命观,不是以实体为主,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中医认为人只所以生病,是身和心的关系出了问题,偏阴、偏阳或阴阳俱偏,认为身心关系失调,病在身,因在心,是心念造成了身体的损伤。中医指出,85%以上的内科杂病、非传染病的疾病,最根本的问题都是饮食、男女引发的,病因只有两个饮食、男女,这两大欲望,出现杂症。西医的目标,只是研究生命现象的身,身和心隔离开来,只关注结节,不关心心理,身体的疾病,结节切了就没事了,目前为止,西医一直执着于这个理念。中医用生命力治愈疾病,西医认为只有药物才能解决。中医学认为,疗效的取得,是医患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自己的生命力治愈的,医疗技术影响疾病的结果,但决定不了疾病的结果,和西医完全不同。
内经中说“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矣”,生病是用过了,临床中很多疑难杂症,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很多是因为生活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所造成的,所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不同,解决疾病的方式和方法也就大相径庭。比如癌症病,在座的都相信,它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不去改变生活方式,只依靠医疗手段,一劳永逸就做回一个健康人,你自己都不信。复杂疾病比如甲状腺结节,是你的就是你的了,即使手术切除了,但不对不良行为做出改变,还是不行的,这个病依然是你的,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主动顺应自然,改变生活方式,让身体回归正常,这才是获得健康的长治久安之道。
当今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癌症甚至形成了经济增长点,得了癌症的一般程序是:满足家人重视病人的意愿,为了让乡亲们都有个好印象,都是去大医院检查治疗,放疗、化疗,如果不这样,去看看中医,拿几副中医喝吧,却交待不了众人聒噪的口舌,可是这一大套程序下来,一般人家的家财基本上也就折腾完了,有命大的少数患者就挺过来了,但是大多数会被告知,你可以找中医试试,而此时,除了耗尽家财之外,也错过了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中医不是神仙,也有个时机问题,这时候,患者只能在痛苦中、贫困中等待被阎王爷带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时间再长,这病也能治,这病治不好,是因为你没有学到治疗它的技巧。就是没有病,也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啊!秦始皇、毛泽东都很伟大,不是也都去世了吗。
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也不是立即就死的病,不要给患者灌输癌症是不治之症,这是西方概念,我们应将癌症理解成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西医诊断出的糖尿病、高血压,哪一个不是服药至死,有这情况吧?这样看来,糖尿病、高血压也是不治之症嘛!为什么非把癌症理解得这么厉害呢!就把它当成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疾病,这样给患者交流,依据中医理念进行综合调理,提高他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周期,我在临床中就是这样做的,病人吃了药效果很好,最长的八年多了,也没有死去,没做手术。癌症这个病也是厉害,我们作为中医,必须对癌症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阻止身体出现崩溃,阻止病人出现死亡,很多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病痛,成了抗癌明星,我的病人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癌细胞,咱们管不了他,它很狡猾,发现了就成了晚期了,一旦确诊后,就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手术放疗、化疗尤如打苍蝇蚊子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但阻止不了它的复发,而我们中医传承了好几千年,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现在的情况下很难被理解,我作为中医人,必有深刻学习,积极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走到哪儿讲到哪儿,爱讲这类的话题供大家探讨。
黄帝歧伯论医道
我在日常诊疗中,依据老师赵振兴的医学理念和经验,整理了医学小册子《中医自疗指导》和《人生格言警句集录》,自费印制,是我开给患者的第二张处方,大家可以看看。药和病不一定有关系,咱老祖宗只告诉咱,什么东西偏性不能常吃,什么食物中性可以常吃。什么时候可以吃什么偏性的东西,老祖宗主要就是告诉咱们这些。
立冬以后,万物蔽藏,大家可以将《黄帝内经》前两章读熟,这就是给普通人看的,如果大家感兴趣,下一次咱们就学习前两章。第一章第一段,在《史记》中也有这段内容,再和《黄帝外经》第一段一比较,咱就知道了老祖宗的智慧了,真是了不起。《内经》《外经》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和上卷、下卷一样,不要理解得那么高深,都是治病的经典。《黄帝外经》,主要是第一章第一段,黄帝问政道家高人广成子,问他治国理政的事,他说你问的都没有用,回去再修炼修炼去吧,黄帝又回去修炼了很多年,又去找广成子,广成子告诉他,说能够长和久才是追求。治国理政这都不用问,这都不是事。
梁武帝六次进山问政陶弘景(被后人誉为山中宰相),陶弘景都不出山,你有事来庙里问我,我告诉你怎么治理,平时道家不出来,每次天下大乱的时候,道家就出来了,天下大乱时平定天下的都是道家,道家追求的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大道至简,不是说睡觉就行了。比如我给大家讲这些,看似平常,实是通过学习、工作、阅历逐渐形成的,从哪一本书上可能听到过一点,但串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静下心来默默的坚守很多年。
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六祖坛经》,这也是中国经典,不能算成只是佛教的,应将《坛经》看成是中国经典,和《论语》《道德经》一样,因为慧能祖师不识字,他讲出来的时候就是智慧的自然流露,录下来就是经典。当时佛经是在晋朝时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鸠摩罗什这个人很了不起,七岁开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三个国家打仗抢这个人,后来他来到了中国,翻译了很多佛经,只有《坛经》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不用翻译。《清静经》上好多东西可以看一下,仅591字,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应用的生活中,就是吃的清淡一点,心态恬淡一点,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希望大家都能在“清静”中悟出生命的真谛,活出自然本真的样子。
注:本文由研讨会发言整理,属于探讨性质的文章,不当之处欢迎广大委员进一步研究探讨。
录音整理人:政协文史委 乔艳丽
2020年11月24日
附:李源中医师简介
李源(原名:李有缘),男,宁晋县人,中医独立学者,资深中医师;师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教授,河北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振兴先生;创办宁晋县李源草医堂中医门诊。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发表中医学术文章80余篇,出版《草医堂临证传薪》《赵振兴临证病案实录与效方》等中医著作10余部。提出并创立了“李源抓、定、选、配”四步法为纲领的中医临证辨治体系。对内妇科疑难病、肿瘤、小儿呼吸道疾病、口腔粘膜病(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等)外科疮疡、烧烫伤(家传)等,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地址:河北宁晋县天宝东街亚威领郡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