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抬头很廉价,真正的执行很值钱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眼前冒出来很多CXO。
渐渐地,我们好像对这些曾经高大上的C level词汇麻木了。
比如某天晚饭之后,你低头刷手机刷得正兴起,忽然被母上大人一声狮子吼,吼回到现实。跳完广场舞回来的她,一进门就一脸嫌弃地叫你,看似漫不经心地说:知道不,隔壁王阿姨的儿子,隔壁小明,都已经是西什么什么欧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混到现在还是个小职员?
被打击惯了的你,不敢回一句,只有强压住心里的震惊,悄悄打开许久不看的朋友动态。翻啊翻,终于翻到了隔壁小明。只见他紧身西装配油头,开着深度大美颜,拉着这总那总合照,并且配文:和某总畅谈XXX(某某币,某某培训,某某投资,反正就这个路数……),或是签下了某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可期。
你的小心脏回归正常,不理母上的喋喋不休,也懒得解释,继续刷手机。毕竟,现在随便拉个草台班子,就可以搞出很多首席XX官。大街上拉住一个穿西装的,甭管衣服是否合身,搞不好就可以号称是公司高管。现在不论是“高管”两个字,还是“CXO”三个字母,似乎都因为用得太多,竟然隐隐透露出丝丝廉价。
然而回到这些职位本身,却一点也不廉价。道理很简单。两个公司,配置和规模差不多,生产力却可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维系公司运转的众多高管。(为了防杠防喷防夹,事先说明,作为这个层次的小民,讨论的东西不涉及其他范围,只是瞎聊一个个小公司里的人和事。)
开始制定章程时,无论考虑的问题有多么严密,出来的章程有多么完善,最终是否有效,还要看实际执行的水平。很多人喜欢吐槽某些类型的企业,其实,你去看他们的规章制度,不但科学合理,而且有可操作性,比你985211出来的水平高多了。那为什么,瓜众看到的结果,似乎和章程应有的结果相比,一个天一个地呢?
关键因素,是在执行的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主导执行的人。
这些能主导执行的人,就是主管各个板块的高管。他们拥有重要的信息渠道,不但需要对大方向作出判断,而且要在执行过程中,做到心里有底。搭建执行团队,把控关键节点和关键人员,对业务运转全过程护航。出现了问题,他们能责任承担,冷静调度。
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到各自板块甚至全公司的氛围。虽然现在的职场中,年轻人还是有很多机会说话的。但是,总体大氛围的决定,往往是少数的上位者。同一件事情,基础团队吵来吵去,左看右看怎么判断对不对。但老板的一句话,就可以一语定乾坤,公司的方向就能定下来,然后才能带着整个系统往前走。
因此,高管职位本身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泛滥的抬头,之所以有廉价感,往往是因为,它们就只是抬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