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十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1)

荀子漫议之十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1)

作者:刘志轩

有人批评中国的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事实上,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正确回答了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

荀子说,人认识一件事物,第一个阶段,必须首先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尝,鼻子闻,身体接触,得到最初的印象。荀子把这个最初的印象叫做“缘天官”,也叫“天官意物”(《荀子·正名》)就是说人认识一件事物,首先来自人五官的自然感觉。现代哲学叫做感性认识。

有了“天官意物”初步的自然感觉之后,怎么样得出一个认识的结论呢?

荀子说,人有了自然感觉之后,然后要用心来想一想自己的自然感觉,提高到理性的层面来思考,这就进入了认识的第二个阶段。荀子把这个用心思考的过程,叫做“心有征知”(《荀子·正名》)。就是现代哲学讲的理性认识。

比如一个大毕业学生,应聘到一个公司。刚进到公司来,看见公司办事的职员都在井然有序的埋头工作,公司经营的产品也比较先进。他就对这个公司产生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初的步印象,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天官意物”。用现代哲学来讲就是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和别的公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这个公司还不错,就决定在这里工作。这个决定就是理性判断,就是理性认识。用荀子的话说,就是“心有征知”。

不过,荀子认为,人的认识到这里还不能算完全。因为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常常会犯一个毛病:“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就是说,人会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蒙蔽,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

荀子的文章《解蔽》,就专讲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他说,“心不适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耳不闻。”(《荀子·解蔽》)人如果不用心,就会被某种偏见所蒙蔽。

一个人,当他被一种偏见蒙蔽的时候,往往会固执己见,你想让他听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那是很难很难的。

人为什么会产生偏见呢?

荀子说,“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者莫不为蔽。”(《荀子·解蔽》)荀子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黑夜里走路,远远看见躺着的石头以为是趴着一只老虎,看见立着的树木以为是一个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因为黑夜蒙蔽了人的目光。

孔子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穷困潦倒,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米,饿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睡大觉。

孔子的弟子颜回出去讨要了一点米,回来煮给他吃。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闻到饭香,就准备起来。他从眼睛的斜缝里望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孔子假装没有看见。

过了一会儿,颜回端着饭送给孔子吃。孔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梦见我死去的父亲,饭如果干净的话,我就用来祭奠他。”

颜回急忙说:“不行。刚才煮饭有草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感慨非常。他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呀,可是眼睛也不是可以完全信赖的。我所依靠的是心呀,可是心也还不足以完全可靠。弟子们要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呀!”

孔子的感慨是非常深刻的。他从一件小事上感悟到取得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何等困难。

对一件事物,你亲自看见了就一定正确吗?不一定。心里有了判断就一定正确吗?也不一定。还必须把看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受表面现象的蒙蔽,才会取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怎么样才能够在认识上不受蒙蔽,避免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呢?

荀子告诉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要有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局限性。

荀子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闭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薄、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荀子·解蔽》)圣人明白人在认识上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总是把事物的不同侧面都摆出来,用一个正确的标准去衡量判断,这样,事物各方面的差异就不会互相掩盖,从而扰乱应有的正确判断。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他在外面赚了许多钱,腊月里骑着马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离家不远了,他的仆人发现马的后掌掉了一根钉子,就告诉那个商人。

商人说,别管它,再有两个时辰就到家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仆人看见马的右后腿马掌已经掉了。就问商人是不是钉一个掌子。商人说,再有一个时辰天不黑就能到家,别耽误时间了,赶路要紧。到家再说。

走了没有多久,马就开始一拐一拐的。拐了没有多久,马的后蹄出血,突然跌倒,把后腿骨折断了。

看着受伤的马,商人无可奈何,不能再骑马了,只得和仆人一同背上行李,徒步走回家。等他们走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这个商人为什么犯这个错误呢?他受着急回家过年的欲望所蒙蔽,忽略了给马钉掌子的小事,只看见远,忽略了近;只看见大,忽略了小,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能够快一点回家,还损伤了自己的马。

一个片面掩盖了另一个片面,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就不能不犯错误。如果像荀子说的,头脑清醒,时刻警惕人的认识的片面性,既注意到回家赶路,又注意到给马钉上一个掌,他就会完满的达到赶快回家过年的心愿。

荀子提出在认识上不受蒙蔽的第二个方法是,“兼听”,“兼覆”。

他说,“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所谓“公生明,偏生黯。”(《荀子·不苟》)只有多角度的听和看,才能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公元前204年, 韩信率领大军平定了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齐国的形势多变,应该有一个王来治理,他请求让他做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看了韩信派人送来的信,气得大骂:“我如今被困在这里,你韩信他妈的……”

张良赶忙暗中踩一下刘邦的脚。刘邦回过头来看张良,意思是问你怎么回事?张良向刘邦耳语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应该答应他。”

刘邦明白了,他急忙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齐王!”刘邦立即派张良带上印信到齐国去,满足了韩信做齐王的心愿,稳定了韩信。

刘邦因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宽宏大度,才没有犯错误。不然的话,刘邦就很难成功得天下。

这就是荀子讲的“兼听”、“兼覆”可以避免犯片面性错误的例证。

(转自中国荀子网)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一:荀子是谁?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二:评性恶论可怕吗?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三: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四:走近圣人的阶梯(一)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五:走近圣人的阶梯(二)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七:李斯的悲剧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八荀子论天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九荀子何以能论天

刘志轩《荀子》电视小说

第 一 章   路漫漫兮归齐

第 二 章   阴谋与阳谋

第 三 章   三为祭酒

第 四 章   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 五 章   太庙前的较量

第 六 章   年终上计的对决

第 七 章   济水平叛

第 八 章   人与禽兽

第 九 章   邪恶对正义的审判

第 十 章   智者的悲哀

第十一章   春申君请贤

第十二章   一曲唱别离

-----------------------------------

荀卿庠  >>>

1.《荀子》-传统文化,国学经典。

劝学篇  修身篇   不苟篇  荣辱篇

非相篇  仲尼篇   儒效篇  王制上

王制下  富国篇   王霸篇  君道篇

臣道篇  致士篇   议兵篇  强国篇

天论篇  正论篇   礼论篇  乐论篇

解蔽篇  正名篇   性恶篇  君子篇

成相篇  大略篇   宥坐篇  子道篇

法行篇  哀公篇   尧问篇

赋篇  非十二子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已经整理发布的中华姓氏拼音排序查询:

a  

b                

c                  

d          

f                  

g    芶  勾  句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萧  肖      

y        喻  谕  渝 云 陨 妘  芸  贠  员

                

z               俎(且)    中行         

(0)

相关推荐

  • 漫议丁复

    漫议丁复 菜九段漫议20171129 丁复是秦楚之际近似被隐没的重要人物,菜九从此人身上发现了巨大的价值,据以作<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先刊于<徐州文史资料19>(1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四:荀子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四:荀子 战国后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中国社会由分裂向统一的发展,法家哲学应运而生并且吸取众长形成主导社会发展的潮流.由荀子的法制萌芽到韩非子为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

  • 刘志轩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2)

    荀子漫议之十一荀子--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人(2) 作者:刘志轩 人要想正确认识一件事物,从认识的第一阶段"天官意物",到认识的第二阶段"心有征知",得出 ...

  •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九荀子何以能论天

    荀子漫议之九荀子何以能论天 作者:刘志轩 面对荀子的"另类思维"<天论>,我思考一个问题:在众人都对天迷惑不解的时候,荀子为什么能够很清晰地告诉人,"天行有常 ...

  •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一:荀子是谁?

    刘志轩荀子漫议之一:荀子是谁? 作者:刘志轩 荀子,人类轴心时代的伟人.大约在公元前311年生于邯郸,公元前213年卒于兰陵.是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位伟人. 荀子伟大于何处,于今又有何用呢? 啊,此 ...

  •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八荀子的教育大目标

    荀子漫议十八荀子的教育大目标 作者:刘志轩 家庭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社会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升人的素质.此两者集结于一点,就是教育. 荀子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思想混乱,社会如何和谐太平,成为人们的 ...

  •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五独尊儒术,谁之儒?

    荀子漫议十五独尊儒术,谁之儒? 作者:刘志轩 传统文化儒为大, 孔子之后分为八. 独尊儒术两千载, 可知所尊为谁家? 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我感觉,我们许多人都还蒙在鼓里.正确答案究竟如何?且让历史事实说 ...

  •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第二十九章不屈从的心-刘志轩著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 刘志轩著 第五卷     圣人的期盼 第二十九章  不屈从的心 屈润在兰陵县衙指着裨将的鼻子骂道:"无能,无能!几个痞子就把你吓住了?" 裨将为难 ...

  •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第三十二章圣人的期盼-刘志轩著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 刘志轩著 第五卷     圣人的期盼 第三十二章  圣人的期盼 秦军高举战旗,威武挺进,所向披靡.燕国.代国.越国的旗帜接连倒地,秦军雄壮地脚踏而过. (画外音)公元 ...

  •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第十九章生死抉择-刘志轩著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 刘志轩著 第三卷  兵战之本 第十九章  生死抉择 百姓们相继来到国耻碑前,祭奠自己的亲人,哭声不断. 老馆主劝解姬环:"好了,好了!我知道你是个苦孩子,- ...

  •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第二十二章再任县公-刘志轩著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 刘志轩著 第四卷  以政裕民 第二十二章  再任县公 荀子带领弟子李斯.陈嚣和病妻.爱女乘车同赴兰陵. 陈嚣骑马问李斯:"快到兰陵了吧?" 李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