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吃油越少越好?错!营养专家的正确饮食降脂法,简单实用
高血脂是一个隐匿的“杀手”,因为平时不痛不痒,在早中期很少有外在的表现,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旦病发,最常见的结果是脑中风、冠心病、肢体缺血甚至坏死等。非死即残的病例数不胜数,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每年远超300万。
很多人觉得自己平常蛮注重饮食健康的,炒菜油放得很少,肉吃得也不多,饮食上已经尽量做到清淡了,想不明白怎么会得了高血脂?
本期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夏萌,带你解码血脂,防治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为你答疑关于高脂血症的所有疑惑。
点击音频,试听课程内容
▼
血管中有很多东西,包括血浆、蛋白、血脂。
血脂,顾名思义,指的是血浆中的脂质,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成分,而是包括了甘油三酯(脂肪)和类脂(胆固醇、磷脂等)。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诱发血管堵塞的重要原因,长了斑块之后堵塞就会引起血栓,导致生命危险。
血脂化验单上有很多项指标,查看血脂异常主要是看化验报告中的其中四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一项都有自己的参考值。
甘油三酯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主要存在于血液和脂肪组织中,是构成机体能量的一部分,但甘油三酯过高之后会影响血脂的堆积。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甘油三酯易高人群,需重点关注血脂!
高血脂是个在早期阶段没有任何的症状表现的疾病,只有到比较严重时,才会间接引起血管部分堵塞,出现头晕、无力、胸闷、胸痛等症状,正因为高血脂这种无声无息的特点,平时要多关注血脂指标。
近几十年,由于食物的极大丰富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甘油三酯的合成和摄入都大大增加,甘油三酯成为危害心脑血管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现在很多人害怕脂类物质,恨不得一点油水不沾。
其实,食物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对人体是很重要的,可以为我们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如果必需脂肪酸缺乏的话,可能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等,还可引起肝脏、肾脏、视觉神经等的损伤。
食物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有些植物营养素也需要油脂,比如大家比较喜欢吃的西红柿炒蛋,其中西红柿里面的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的营养素,经过食用油的烹调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由于脂类不溶于水,需要以脂蛋白的形式才能在血液中流动。当你进食后,大量脂类物质进入小肠的粘膜,在这里汇集形成“乳糜微粒(脂蛋白)”,然后经淋巴管再到静脉系统,这些营养素很快就流向全身各处细胞。
一顿饭过后,形成的乳糜微粒大约在血液中移动三四个小时。如果饭后不到12小时抽血,有可能查到经口摄入的油脂,这些油脂以乳糜微粒的形式出现。但是空腹12小时之后,乳糜微粒已经被细胞吸收,所以一般空腹抽血是查不到的乳糜微粒。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抽血检查出来的甘油三脂并不是吃进去的,而是只能查到肝脏合成的脂肪。
肝脏合成的脂肪,可以来源于食物中的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只要能量摄入过多,又没有被消耗掉,多余的热量很多都会被转化为甘油三酯。比如肝脏可以把摄入的主食、水果、酒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快速地转化为肝脏的脂肪。
肝脏储存脂肪多了会造成脂肪肝,所以肝脏要把这些多余的脂肪移到其它地方去,在往外转移的过程中,被你查到了。如果甘油三酯高,至少告诉你肝脏合成脂肪比较多,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太多或者喝酒太多。或者消耗能量比较少,不爱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很少吃油、很少吃肉,血脂依然降不下来的原因。因为血脂异常的人,对脂肪太过警惕了,投入了太多的关注,而放松了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控制。
高血脂的人想有效控制和降低血脂,一定不要掉进饮食的误区中,不然越是调整饮食,血脂越难降到正常范围。先找准原因,再合理调整饮食才是降脂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夏萌的音频指导课——《吃的科学/解码血脂》已经上线,现在订阅有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