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注释(十五)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孔子说:“鬼神发挥的功德,广大至盛。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终始万物之性而无不周遍。使天下之人斋戒洁净,整饬盛装,以奉祭祀。洋洋乎流散充满,犹如在人之上,在人之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以猜测,怎么可以厌倦而不尊敬呢?’鬼神之德,至微而显,真实无妄如此而不可掩盖。”

【注释】

① 总说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第七章,亦亲亲之教也。亲亲之道,尤严于宗庙。先王所以教孝者,莫尚乎此。此章详于宗庙之事,而先之以交神明之道焉。《书》曰:‘鬼神无常飨,飨于克诚。’此六经言诚之始也。《中庸》一书,以诚为本,亦首于事鬼神明之。首章戒不睹,惧不闻,盖言君子存诚,无时不然,非有所为也,乃若常人之情。其于祀鬼神也,则亦视无所见,听无所闻,然陈器设衣,体物而不遗;齐明盛服,承祭而如在,莫敢不尽其诚。是虽有为而然,然隐而见,微而显,道一而已。岂非诚之至欤!”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此章论诚之本,唯诚所以能中庸。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往者屈也,来者伸也。所屈者不亡,所伸者无息。虽无形声可求,而物物皆体。弗闻弗见,可谓微矣。然体物不遗,此之谓显。不亡不息,可谓诚矣。因感必见,此之谓不可揜。”

清·李光地《中庸章段》:“此章申明首章率性谓道之义。或求道于性之外,或不尽其性于道之中,皆过与不及之弊也。故首引夫子之言‘隐怪’、‘半涂’者而推论其意,以见自近而远,不可过,不可不及。自夫妇居室,极而至于天地鬼神,然后道之始终尽也。然首言夫妇之知能者,则曰‘费而隐’;终言鬼神之德,则曰‘微而显’。惟鬼神之德之微而显,而根于人伦,故知夫妇之道之费而隐而察乎天地也。此又互相发明之旨。”

②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礼记·郊特牲》:“鬼神,阴阳也。”《祭义》:“宰予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郑玄《注》:“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魄丽于形,鬼之属;魂营于气,神之属。此鬼神之在物者也。魄主受,魂主施,鬼神之性情也。物各为一物,而神气之往来于虚者,原通一于絪缊之气,故施者不吝施,受者乐得其受,所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亦惟其固有可感之性也。不能感者,鬼神亦体之而化矣。成形成质有殊异而不相逾者,亦形气偶然之偏戾尔。及其诚之已尽,亦无不同归之理。盖其始也皆一气之伸,其终也屈而归于虚,不相悖害。此鬼神合万汇之往来于一致也。存神者与鬼神合其德,则舞干而苗格,因垒而崇降,不已于诚,物无不体矣。如其骄吝未化,以善恶、圣顽相治而相亢,诚息而神不存,则可感者且相疑贰,而况不能相感者乎!”

王充《论衡·订鬼》:“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钱穆《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惟既言思念存想,则思念存想之着重点,决非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形体,而更当着重在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精神。”“彼乃谓天地间有鬼,非由人死后仍有一种精神存留,而实由生人对死者之一番思念存想,而觉若其人精神之复活。”

③ 体物而不可遗

郑玄《注》:“体犹生,可犹所也。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鬼神虽无形无声,而凡有形有声之物,皆鬼神为之体,不可得而遗也。至无而至有,至虚而至实,何其盛耶?即以祭祀一端验之,鬼神之灵能使天下之人皆齐明以肃其心,盛服以肃其身,于以奉承乎祭祀。斯时也,但觉鬼神之精爽,洋洋乎流动充满,恰如在上一般,而在上皆鬼神也。恰如在左右一般,而左右皆鬼神也。所谓体物而不可遗者,于斯验矣。”

④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孔颖达《礼记注疏》:“此《大雅·抑》之篇,剌厉王之诗。诗人剌时人祭祀懈倦,故云神之来至,以其无形不可度知,恒须恭敬,况於祭祀之末可厌倦之乎?言不可厌倦也。记者引《诗》,明鬼神之所尊敬也。”

⑤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郑《注》:“言神无形而著,不言而诚。”

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鬼神者,周流天地之间,昭昭而不可欺,可谓诚矣。虽寂然不动,而有感必通,此之谓不可掩。”建安游氏曰:“夫微之显如此,以其诚之不可揜也。诚则物物皆彰矣,故不可揜。为之显者,其理也。诚之不可掩,以其德言也。”新安朱氏曰:“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之不可掩如此。”

【解读】

原文中的“鬼神”,与民间的鬼神观念不同,与佛教及神话传说中的鬼神不是一个概念。这个“鬼神”,在《易》为阴阳,宋儒程颐谓“造化之迹”,张载谓“阴阳二气之良能”,胡瑗谓“以形言之则天地,以气言之则阴阳,以主宰言之则鬼神”。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句,承上文君子之道穷高极远之意,其下说为德之所以盛。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体物而不遗。《集说》引刘彝云:“以其主宰于万化也。其体虚空,故能役用于万有。其用冲寂,故能造化于三才。”鬼神无体,而万物流行,莫非其体。资其物者,莫不荷鬼神之功。

其二,在物能相感。道无不在,明则为礼乐,幽则为鬼神。惟诚则无幽明之间,故其不可掩如此夫,不诚则无物。鬼神之德,虽隐于至微,惟齐明盛服,以尽其诚,祭神如神在,与鬼神合其德,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诚之至,与造化同体,与圣人同功。故人之体道,以诚为本。

“体万物”,“体”字,郑玄《注》谓“犹生也”。但解释为生成万物似乎不太合适。本文解作终始万物之性。

(0)

相关推荐

  • 中庸研读第8讲:第15-17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5--17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庸之道要从身边做起:祭祀活动及鬼神之道的细微精妙.了解舜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成为圣人,并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财富和寿命,理解& ...

  • 语音版《中庸》赏析(15)道无所不在

    <中庸>赏析(15)道无所不在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庸>第十六章.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作者引述孔子对鬼神的论述,借以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开. ...

  • 《中庸》导读(九)

    第二十九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 ...

  •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暑期夏令营师生们 夏令营里,读<中庸>里"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是的一些感受-- 此句,这里说的是祭祀之时,主祭的人一言一行,每一步动作都要合乎礼仪. 这既是礼仪的规定性 ...

  • 《中庸》注释(二十五)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 ...

  • 《中庸》注释(三十五)

    [原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圣为能 ...

  • 性 命 法 诀 明 指 第 八 十 五 页(千峰老人丹功法诀注释)

    道家龙门派内丹功法真传 访求教[注]真道口诀与道书一样,得诀后好看书.师爷.师祖所留何书,访真了,再叩头求教. 戊己门[注]戊己者,二土也.戊土属阳,已土属明.阴阳合一,刀圭成就.成字丿,已字乙,合一 ...

  • 《中庸》注释(五)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执中通变,小人反之.君子之执中而通变,有君子之之 ...

  • 诚者自成也 ——《中庸》二十五章解读

    <中庸>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 翟玉忠:何为最好的教育——《中庸》教育“十五字心传”

      因为教育牵涉到一个族群的未来,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人的前途.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礼记·中庸>开篇的答案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十五 ...

  • 《道德经》吕洞宾注释本: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切,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贵于长生. 注释:此章以无为自化,不求生而乃长生.民者,我也,气也.我不食,饥从何 ...

  • 循序渐进,循道而行——浅析《中庸》第十五章

    循序渐进,循道而行--浅析<中庸>第十五章 原创2021-10-16 07:19·一团金蕊向阳开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 ...

  • 《中庸处事智慧》之十五 中庸之道和过犹不及

    转:徐厚瑜的博客 中庸之道 [原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 [今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品德,是至高无上的.人们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