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8年第11期(总250期)史话沧桑 安顺建制沿革
民国时期的安顺古城风貌 图片来自《镜像安顺》
安顺建制沿革
——丁武光
【综述】
安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人类活动到上古文明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安顺进入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方国时代,先后属牂牁国和夜郎国。秦汉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安顺开始出现行政建制。之后虽经历了西汉的郡国并存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大姓割据时期,唐宋的经制州、羁縻州、蕃属国并存时代,郡县制一直延续下来。元代实行土司制度,至明代以降,安顺单一的行政建制渐至形成,纳入行省管辖。清代沿明制,区划渐有扩充。民国时期实行县制。建国后,建制区划几有变更,现安顺市辖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包括今贵州在内的广大地区兴起过一个牂牁国。据《管子·小匡》记载,公元前651年,牂牁国参加了齐、鲁、宋、曹、卫等国国君会盟于葵丘。其势力范围包括乌江以南,盘江以北,贵州从江县以西,云南曲靖以东近两千余里的区域,今安顺属之。
到了战国时期,夜郎国崛起, 占踞今贵州西部,不断向东扩展,与牂牁国对峙。清咸丰《安顺府志》载:二国之境土,其南面以濛江(向北延伸为格凸河)、滴澄(今平坝羊昌河)为东西界,北面以乌江为南北界。今安顺居二囯之交。平坝、清镇、紫云东部和安顺旧州属牂牁国;普定、郎岱、镇宁、关岭及紫云西部属夜郎囯。战国晚期,牂牁国改号为且兰国。
【秦代】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行郡县制,公元前214年,置且兰、夜郎二县,划入象郡。今安顺属夜郎县地。秦末战乱,西南夷各部落方国据旧境自立。
秦始皇画像
【汉代】
西汉初,朝廷“闭蜀故缴”,各方国乘机扩充势力范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今安顺属夜郎国。
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开西南夷道,派郎中将唐蒙出使夜郎,会见夜郎侯多同, “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即在夜郎境置夜郎县,并委多同的儿子为县令,治所在今关岭一带,隶属于中心区域在四川的犍为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南越国,回师除掉且兰国,授归附的夜郎国君长“夜郎王印” 。在夜郎国地置牂牁郡,实行郡国并治。据2003年《贵州通史》所记,首府“故且兰”即今安顺宁谷。这是函盖今贵州大部份土地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地方政府。
西汉牂牁郡辖17县,东汉辖16县。辖地包括今贵州大部地区,云南、广西一部。清咸丰《安顺府志》称:两汉牂牁郡“几有贵州之全,规云南四之一,粤南五之一”。今安顺分属且兰、谈指二县。
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8年-前25年),夜郎王兴作乱,牂牁太守陈立请旨诛之,遂平三十二邑,夜郎国灭。至此,牂牁郡完全取代夜郎国,结束了郡国并存的历史。
西汉牁牂郡 十七县示意图 丁武光绘制
【三国】
蜀汉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稳定后方,本着“南抚夷越”的战略,统军南征。派马忠率师分进牂柯。南中平定后,实行“夷汉分治”。原南中4郡改设为7郡。牂牁郡领7县,今安顺境地分属谈指、且兰二县。
建兴十一年(233年),牂牁境普里革僚反,蜀汉朝廷派卢鹿部渠帅罗殿王济火平之,为了奖励他的功劳,把普里这个地方赐给他作世袭领地。济火因为年迈,就让其兄长的儿子柏墨承继,史称 “白勒大革”。统治中心就在今杨武附近、辖今西秀、平坝、普定一带。
'直百五铢'铸于公元241年三国蜀汉时期 2008年在镇宁良田乡出土 张勇提供
三国蜀汉时期所铸的'太平百钱' 2008年在镇宁良田乡出土 张勇提供
【晋代】
西晋惠帝太康四年(283年),牂牁郡领8县,增置并渠县。永嘉五年(311年) ,分牂牁另置夜郎郡。将谈指县北境分出,另置谈乐县,仍保留谈指县。改并渠县为广谈县。
今安顺大部属夜郎郡。今关岭、紫云为谈指县;镇宁、郎岱为谈乐县;西秀、普定为广谈县。平坝、清镇初为并渠,后改为广谈。史称“三谈之地”。
【南北朝】
南朝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家分裂,战乱叠起,虽将南中八郡划属宁州,建制未废除,但形同虚设。梁、陈之际,牂牁大姓谢氏乘势发展为黔中首屈一指的豪门巨族,形成大姓割据政权,执黔中牛耳。“三谈之地”归谢氏所有,由谢氏宗族头领分守其土。
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东汉牁牂郡硬陶罐及文字拓片 贵州省博物馆藏
【隋代】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朝廷令太平公史万岁率兵平定云南爨氏,清除爨氏占踞的贵州西部势力,置牂州。 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称牂牁郡,领牂牁、宾化二县。今安顺大部属宾化县。
【唐代】
唐贞观四年(630年),西谢归附朝廷,置剡州(一作琰州),行羁縻州制。剡州辖七县:武侯县,今关岭城南,旧称诸葛营一侧;望江县,今西秀区宁谷一带;降昆县,今镇宁火烘哨;剡川县,今关岭永宁一带;始安县,西堡,今普定化筑一带;应江县,今平坝邢江河侧;来南县,今晴隆,故漏江地。
贞观年间,普里部奉土纳上,朝廷以普里属地置普宁州。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朝廷置清州,今平坝大部属之。至此,今安顺分属剡州、普宁州、清州。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 ,封乌蛮部鬼主阿佩为罗甸王,其地包括今紫云、关岭、镇宁东南一带。又封普里别帅为滇王,寻改普宁郡王,治所在今西秀区杨武。罗甸王、普宁郡王分居岭南岭北各数百里。
安顺唐代剡州属县及普宁州 清州示意图 丁武光绘制
【五代十国】
后晋天福五年(940),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楚国向西扩张,楚王派马平、龙德寿率柳州“八姓兵”沿清水江把势力深入到贵州东南部,在都匀一带置南宁州。接着楚王又封龙德寿为怀远大将军,率“八姓兵”继续西进,占据今惠水、广顺,并从长顺深入今安顺旧州一带。跟随龙德寿出征的“八姓兵”均得到分赏,其中张姓据有今旧州、双堡一带。清咸丰《安顺府志》载:安顺州“张氏之先,为马氏征戎南宁”、“遂分土授世职”,史称张番。
【宋代】
宋沿唐制,仍实行羁縻州制,《宋史·地理志》所记四十九羁縻州中,有普宁州,在今安顺东南部;和武州,今紫云火烘;令州,今平坝东南。经过南宋一百多年的演化,原唐时剡州下辖各县均改换名称:武侯县为顶营、始安县为西堡、望江县为宁国(元时改宁谷)、应江县为十二营、剡川县为慕役、降昆县为康佐。宋末皆属普里部控制范围。
【元代】
元宪宗七年(1257年),普里部归附,朝廷以其地置万户,寻改普定府,辖和弘州(今镇宁、紫云) 、达安州(今关岭) ,府治在今杨武附近。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八番罗甸宣慰使斡罗思析普定府地另置罗甸安抚司,属湖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云南行省奏罢罗甸安抚司,复归普定府,还隶云南行省。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因普定知府征宋隆济、奢节有功,升普定府为普定路。
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张番地置安顺州(治所今西秀区旧州),以西堡地置习安州(治所今普定沙家马场),并置附廓普定县,同时改和弘州为镇宁州,改达安州为永宁州(今关岭),均属普定路。至此,普定路领四州一县。
元代安顺,除普定路辖地外,与之并存的还有:顺元安抚司所属的曾竹蛮夷长官司(今平坝马场);新添葛蛮安抚司所属的平普(今平坝)、乐重墺(今老乐平城)蛮夷长官司等。
元代普定路辖地平面图 丁武光绘制
【明代】
明洪武五年(1372年),普定路归附,朝廷改普定路为普定府,以适尔为知府。领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习安州和普定县。洪武十年(1378年) 普定府叛附于盘据云南的元朝梁王。
洪武十四年(1381年) 征南平滇进克普定。十二月二十日(1382年1月4日) 安陆侯吴复择地阿达卜筑普定卫城(今安顺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置普定卫指挥使司,三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同月复置普定府,仍领四州一县,隶云南布政司。
洪武十八年(1385年),罢黜普定府,以习安州、普定县地入安顺州。以安顺、镇宁、永宁三州直隶云南布政司。二十三年(1390年), 置平坝卫、安庄卫(治所即今镇宁县城)。二十五年(1392年),改安顺、镇宁、永宁三州隶普定军民指挥使司,史称其“襟带三州。”
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以安顺、永宁、镇宁三州直隶贵州布政司。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安顺州治所迁入普定卫城,原治所称旧州。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原安顺州辖地作府亲辖地,领镇宁、永宁、普安三州。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安南卫、威清卫、镇西卫等上六卫一并节制。
安顺明代(1385-1602)三卫三州六长官司示意图 丁武光绘制
明代安顺府、普定卫地理图.引自万历《黔记》
明代普定卫城图.引自万历《黔记》
【清代】
顺治十五年(1658年),安顺纳入大清国版图。二十六年(1687) 安顺军民府改称安顺府。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设云贵总督,总揽云贵军事,总督半年驻云南曲靖,半年驻安顺。康熙元年(1662年)罢云贵总督,改设贵州提督署于安顺, 直至清末。康熙二十年(1681年)朝廷设分巡贵西道,驻安顺府城。
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普定卫为普定县,定南守御千户所(治所今普定县城)划入。裁安庄卫保留镇宁州。二十六年(1687年),改平坝卫为安平县。安顺府辖普定、安平、清镇、安南、普安五县、镇宁、永宁、普安三州和南笼厅等,共9个县、州、厅。
雍正五年(1727年),改南笼厅置南笼府(今安龙),将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今晴隆)从安顺划出,分属该府。安顺府领州二:镇宁、永宁;县三:普定、安平、清镇。
雍正八年(1730年),设归化厅(今紫云县) 。九年(1731年)设郎岱厅(今六枝郎岱) 。安顺府领普定、清镇、安平三县,镇宁、永宁二州,郎岱、归化二厅。加府亲辖地,合称“八属”。
安顺清末至民国时期外来商贸示意图 丁武光绘制
清代镇宁古城墙遗址 韦宏宇提供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颁行县制。安顺府废,以其亲辖地置安顺县,普定县移治定南(今普定县城)。归化厅改紫云县,安平县改平坝县,镇宁州改镇宁县,永宁州改关岭县,郎岱厅改郎岱县,清镇县原建制名称不变。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开始实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全省划分为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织金、郎岱、关岭、普定、镇宁、平坝、紫云等8个县。二十五年(1936年),清镇县划入,调整为9个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贵州调整建制,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兴义、安龙、盘县、郎岱、关岭、镇宁、紫云、普定、贞丰、兴仁、安南、普安、册亨等14个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省政府又将全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辖有安顺、普定、镇宁、织金、平坝、长顺、紫云、郎岱、惠水等9个县。
民国安顺城区寺庙古建分布图 丁武光绘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949年11月18日,安顺解放。21日安顺地委、专署机关到达安顺。26日安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安顺、平坝、紫云、镇宁、郎岱、普定等6县。各县先后接管民国政权,组建新政府。
1951年8月,成立安顺专区人民政府。1952年6月改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安顺专员公署。1956年,将紫云、镇宁2县划归黔南州,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贵定专区所属清镇、息烽、修文、开阳、瓮安、贵定、龙里、贵筑等8县,都匀专区所属福泉县,兴义专区所属兴仁、兴义、普安、郎岱、盘县、关岭、晴隆等7县划入,安顺专区辖19县。
1957年撤消贵筑县,并入贵阳市。1958年,撤销安顺县,改设安顺市;将清镇、修文、开阳3县划归贵阳市;瓮安、贵定2县划归黔南自治州;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原属黔南自治州的安龙、镇宁2县划入安顺专区。安顺专区辖1市、9县。1960年,撤销郎岱县,改设六枝市。1961年恢复关岭(驻关索岭)、晴隆、贞丰、册亨4县。安顺专区辖2市、12县。
1962年,撤销安顺市,恢复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设六枝县。1963年,将贞丰、册亨、安龙3县划归黔南州;原属贵阳市的修文、清镇2县划入安顺专区。1963年9月,镇宁县改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2县、1自治县。
1965年,将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5县划归兴义专区;原属遵义专区的息烽、开阳2县和原属黔南州的紫云县划入安顺专区。同年11月设六枝特区。安顺专区辖10县、1自治县、1特区。
1966年以安顺县城关区设立安顺市,安顺县驻安顺市。六枝县恢复原名为郎岱县。1966年2月紫云县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安顺专区辖1市、9县、2自治县、1特区。1970年将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
1982年2月,关岭县改设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1990年,安顺市与安顺县合并,设立新的安顺市(县级),仍由安顺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96年清镇市(县级)、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
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顺地区和县级安顺市,设立地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以原县级安顺市的行政区域为西秀区的行政区域。2015年5月,改平坝县为平坝区。安顺市辖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2017年12月整理完稿)
改建前的安顺顾府街 约摄于八十年代末 图片来自《镜像安顺》
本日历由《屯堡公社》公众号设计制作
授权《文化安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