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芭莎艺术特稿 |《艺术治疗手册》第一章

2020携手艺术战疫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

艺术能治疗什么,
治疗能用艺术?
艺术战疫特别企划项目

艺术的核心是服务人心。借助艺术的象征性、多义性,帮助人们宣泄和转化现实层面的压抑与限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随之内在会有情绪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疗愈便在其中逐渐发生与发展。在当下这个特殊阶段,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将急剧增多,艺术疗愈以它安全、温和的特性,及其适合在有限的条件下,长期运用于自我调节,达到一定的疗愈目的。艺术这个特殊的精神的产物,对人们能提供怎样心理支持呢?我们将不遗余力的持续探索。

孟沛欣博士整合艺术疗愈导师团队携手《芭莎艺术》,特别推出此项目《艺术治疗手册》,旨在以艺术的方式服务大众,疗愈人心

导语:

艺术温和

艺术安全

艺术开放

当艺术运用于心理治疗,会发生什么?“艺术治疗”借助着艺术慰籍与疗愈心灵之功能,绕过左脑的评判系统和言语思辨的障碍,直达人类潜意识,在心理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治疗,看看如何借助艺术探究人类心路奥秘。

什么是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又叫艺术心理治疗,广义上讲是将艺术活动与心理治疗相融合,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挥艺术具有的疗愈优势。艺术治疗包括各种以开启创造性为目标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制陶、戏剧、诗歌等。这些形式的艺术治疗,除其本身具有宣泄情绪、疏解压力的功效外,还可以起到改善心理环境,重建心理健康的作用,从而使受到心理困扰的个体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狭义上讲,艺术治疗则是指以绘画艺术为主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充当介质时的治疗过程。每种艺术形式都会以通感方式在大脑中生成图像化信息从而进入创作过程,这是各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共同之处,但又各自具有其独特的治疗意义,适合于不同人的需求。绘画以视觉化特点最为明显而成为艺术治疗研究的重要部分。

艺术为什么能用于治疗?

艺术是右脑功能的产物

艺术,特别是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和我们的情绪、情感都来源于我们大脑右半球主管情绪、情感和图像的部分。

那么我们的大脑构造是怎样的呢?它又是如何分工和工作的呢?

公元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得主罗杰·史贝尼教授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进行了详实的归纳。

简单地说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叫做左脑和右脑。这两个脑虽然形状相同,而且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但是它们的功能却大不一样。左脑掌管的是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感官收集来的(看、听、闻、触、品尝)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同时左脑还控制着知识、判断和逻辑思考,和我们的显意识密切相关,这种处理方式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右脑的五感包藏在右脑底部,可称为“本能的五感”,控制着自律神经与宇宙波动共振等,和潜意识有关。右脑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的方式进行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一般人右脑的五感都受到左脑理性的控制与压抑,因此很难发挥即有的潜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共感”或“通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专业理论

艺术与潜意识的链接是艺术治疗的基础

由于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而情绪、情感是来自右脑的,右脑的信号对于左脑来说就像是一种外语,没有办法读懂,于是就发生了我们先是不知道我们产生了情绪,然后是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我们的情绪。幸好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化史中创造出艺术的形式,来充当左右脑之间的翻译官,让我们的意识可以通过绘画这种形式得以跟潜意识以及情绪对话,让我们可以透过艺术的形式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右脑的强大潜能也可以透过绘画的过程得以发挥,在绘画过程中完成“看见问题、解决问题、重建心理健康”的一条龙操作。

艺术因此具有了用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借由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制陶、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沟通潜意识,让我们不仅宣泄掉大部分情绪,还可以直接跟身体对话,让大脑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达到身心一致的疗愈效果。这也是孟沛欣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整合艺术疗愈的初衷之所在。

艺术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优势

多年的实践表明,当治疗师同时面对心理历程独特、不善表达的民族性格和注重内在、心思细腻的个案时,若仅限于运用西方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传统技法,将远远无法满足个案的期待。借由言语连接,很难避免词汇词意的有限性以及言语固有的评判系统,从而无法感知个案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人类的认知中,视觉思维占据绝大多数。记忆是前语言的或非言语的,仅仅借由言语信息往往无法提取。童年创伤、情绪记忆或被压抑的内容等,只有借由图像、符号或意象方可提取,这一点在上个世纪的裂脑实验中得到理论支持。图像、符号或意象的创造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性,是个案借助其个人力量,对所有心理事件的高度概括与理性读解。而只有当个体有能力回顾生命,整合创伤经历,并借由图像化信息将生命理解存入大脑,才能发生真正的疗愈。

当个案将心理事件或创伤体验创造成某种意象或符号时,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做到认知重建、情绪管理、行为重塑和个性表达。这个过程是个案在较高的意识层次上承接智慧、指导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整合艺术治疗正是借助艺术介质呈现右脑的图像、符号或意象,将来访者、意象化信息与咨询师三者互为关联而达成治疗目的的过程。这一优势在心理治疗领域中显而易见。

哪些人群需要艺术治疗

艺术是温和的,艺术是安全的,艺术是开放的,它可以接纳所有人群,通过艺术创作看见自我、疗愈自我。

具有以下需求的人群:

对自我完善、生命品质有更高要求,对人生终极意义有研究动力的人群。

长期执业中对艺术过程的心理学充满探索愿望的人群。

不自觉地会寻找艺术介质表达个人心理事件的艺术爱好者,如画画、听音乐、唱歌、做手工等等。

从事专业工作,教育、心理、美术教育、社工、特殊教育等的人群。

 还有临床治疗适合的人群:

不能或不愿意说话的;对语言治疗有阻抗,其它方法均无效的;怀疑自己表述能力,害怕治疗师的;对艺术表达有直觉的各个年龄阶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特殊人群等。

严重心理问题;精神科临床症状;创伤,灾难幸存者,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候群;性虐受害者;物质滥用,饮食障碍;青少年发展问题。

在处理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深层次的难题,艺术治疗拥有显著优势。

艺术疗愈了什么?

将生命中难忘而美好的事物以图形、图像、影像等艺术的方式留存,以慰籍心灵深处的长久渴望。

面对悲剧性的生命本质,艺术崇尚“真、善、美”,并以此满足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而充满希望的面对生活。

在人生“失去”的猝不及防中,艺术为人提供面对哀伤,承托受伤心灵,抚育疗伤的心理能量。

身处起起落落的命运之中,借助艺术快速洞见自我,恢复平衡,保持良好的人生方向。

身陷晦涩的人生际遇时,保持一份清醒,恢复敏锐的感知力,得以自我唤醒生命的本性,走出人生低谷。

探究人类终极问题,“我是谁”。在艺术创作这个场域中得以有机会亲证,获得经验,作用于生活。

通过观赏艺术作品及实践艺术创作,最大化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体验获取更加丰富的生命阅历和经验。

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自我疗愈?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的自我疗愈,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样也是艺术的疗愈性发生的实践证明。与普通人相比,这种疗愈性触及得更深,转化过程更显而易见。

让我们透过几个案例,看看世界上那些出色的艺术家是如何借由艺术来疗愈自己疗愈社会的。

点击图片,了解疗愈视角下的弗里达

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1907.7.6-1954.7.13),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艺术家。虽然在身心方面,弗里达经历了很多痛苦与磨难,但是在挣扎中,她始终与艺术为伴,将自己的痛苦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弗里达生命中的艺术创作是十分有疗愈性的:她借由创作完成了整个生命的反观及回顾;她接纳了生命中各种创伤事件。身体层面,通过盛装的自画像,她接纳了盛装之下支离破碎的脊柱与髋关节,不遗余力地彰显着女性个体生命的柔软与艳美;心理层面,通过反观,她与背叛自己的前夫重归于好,接纳了迷茫于歧路的姐姐,将生活的不完美提升为一次次的创作源动力。

点击图片,了解疗愈视角下的珂勒惠支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她是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个女教授,曾被誉为“社会主义的”艺术家。无情的战争,使珂勒惠支先后失去了所有亲人,这些惨痛的人生经历全部包含在她大量的作品中。作品记录着她面对死神,在极度的疲累和无望中,从单纯的反抗升华为博大、慈爱、坚忍、庄严的母爱的过程。那渴望生命的热情中燃着逼人的愤怒,同时又流露着旷世的忧伤。苦难在她的画中被赋予特别的精神深度,将生命之痛引向了深刻之爱,化为苦难救赎的寓言。伟大的艺术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的终极问题,直面恐惧,超越死亡,这使她的艺术富有撼动人心的疗愈性意义。

点击图片,了解疗愈视角下的妮基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10.29-2002.5.21),法国雕塑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之一,同时在艺术史上被视为与毕加索、安迪沃霍尔齐名的女艺术家。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妮基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始接触艺术,当她觉得自己的精神因为艺术好了一些,就将画画当做一种治疗方式,在疗愈自己的同时也就此展开艺术创作之路。妮基用各种艺术的方式,去消除心理阴影,修复童年创伤。她治愈了自己,还铸造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快乐乐园。妮基的艺术创作过程,其实是一种慢慢的自我接纳而后自我疗愈的过程,她在持续的创作中创造了一个乐园,使很多人走进乐园感受到她的力量、体验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的方式继而产生更广范围的疗愈。

点击图片,了解疗愈视角下的布尔乔亚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2010.5.31)法裔美籍雕塑家、画家、批评家与作家,被称为“美国女性身份艺术之母”。恶劣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她的身心造成无尽的伤害,一度因挤压的情绪爆发而陷入严重的抑郁症。在抑郁期间,布尔乔亚花了20年时间逃入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治疗和研究中,也因此她将性作为男女对立的基础呈现在她的作品中。布尔乔亚的丈夫去世后,她再次受到打击,索性放弃了治疗自己,彻底投身艺术,通过创作来释放自己并愈合心灵的伤口。布尔乔亚曾以她母亲为主题,创作了她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妈妈》蜘蛛系列。因为她母亲是一个织毯的修复工作者,布尔乔亚在去世前七八年、耄耋之年的她,摒弃了坚硬的材料,不再执着于描绘敌意与侵害,而选择用衣物等柔软的材料制作雕塑,某种程度上讲,布尔乔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过去达成了和解。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3.8-),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基弗的风格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着痛苦与追索的意味。他相信“艺术能够治愈一个受创的国家,甚至分崩离析的世界”。基弗早期作品主要取材自德国史诗和神话,呈现出“唤醒记忆”的历史使命感。“神话真正的基质不是思维,而是情感,它试图从整体来阐释世界 ”,基弗以此为灵感的作品,以阴暗幽僻的阁楼,繁密刻板的线条,地板剑刃的血渍,暗藏杀机的危险情境,隐喻着基弗对德国命运与忧患意识的寓言。在画面中,基弗常用直接拼贴实物的表现手法,如用烧焦的木条、棉质的连衣裙、干罂粟花、甚至发丝等材料,表达出与生命力量的联结,建造灵魂诗意的居所。他的创造来自黑暗,他的作品如同悲剧,反映着毁灭和重建,创伤和痛苦的本质。基弗预示着未来艺术的精神性趋向。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用丰富的材料,缔造出了艺术家自我意念中的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所拯救的世界,并以此影响着现实的世界。

皮娜·鲍什(德语:Pina Bausch,1940.7.27-2009.6.30),德国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家,欧洲艺术界影响深远的“舞蹈剧场”确立者、被誉为“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的舞蹈不去粉饰太平,不去美化虚伪,而是真实无情地把生活浓缩到了舞台上,使观者从她的作品中看到现实中的自己而获得疗愈的机会。在战争年代经历过的绝望和创伤是无法轻易被一笔带过的,然而皮娜没有选择像一般人那样掩藏伤痛,而把脆弱和力量结合起来,倾注在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中,在那里,脆弱成为她的力量,表达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直指向人性与社会的现实。她的作品不仅化解了自己内在的悲伤迷茫痛楚,同时疗愈着所有有着类似生命经验的观看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是欧洲古典音乐最出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音乐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灵魂。面对一生坎坷残酷的命运,贝多芬投身创作,通过创作来疗愈自己。他一度因疾病与理想背驰而打算自杀,但与此同时他创作出了自己最明朗的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后来持续投身于创作中。他在《命运交响曲》里用壮丽的格调写出了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一生,用音乐表现自己面对命运安排的顽强不屈,在乐章最后作了胜利与喜悦的升华,这件作品不仅仅是疗愈了贝多芬自己,也给后世许多人带来了精神的力量,《命运交响曲》的疗愈性让它也成为了贝多芬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策划:《芭莎艺术》编辑部

项目总指导:孟沛欣

理论策划组:(姓氏拼音首写排序)

陈骏、丁慧婷、高华、范诚、韩斌、胡雯珺、雷蕾、梁爽、梁映虹、林也、曼达、周小圆、朱仙桃

活动策划组:(姓氏拼音首写排序)

陈晓艳、符晓、何娣、李海燕、李小知、邱琳、邵利娟、叙默、杨俏贞、张雳、张藐文、朱雪霞

插画设计:胡雯珺  插画创作:刘梦媛

在此特别感谢!

加入我们

艺术心理大联盟2020报名开始|点击报名
第十九期 艺术心理大联盟系列活动
【 心中有海】
第十六期 艺术心理大联盟年度活动
【 解析自画像 】
2020  持续创造 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