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同一时代的帝王:康熙、彼得大帝与路易十四
在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前期,中、法、俄三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位彪炳千秋、威震四方、文韬武略兼备的封建帝王。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康熙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一世。他们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显赫的政绩,在本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之异同
彼得(1672——1725)与康熙(1654——1722)是同一时代的两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康熙比彼得大帝年长18岁,早于彼得执政约20年,二人都是少年登上帝位。由于年少,二人都曾一度大权旁落。年幼的康熙是四大摄政大臣辅佐,而彼得是摄政女王(彼得的姐姐)辅助,甚至彼得和他母亲一度被赶出了皇宫,只差被废。然而,二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夺回了大权。康熙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了真正亲政的阶段,彼得则把他的姐姐驱逐到了修道院。
1. 文治武功
治国方略上二人都有不凡的成就。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二人非常的相似:
康熙帝6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16岁靠自己的那些少年摔跤手擒杀了鳌拜。就平定国内反叛势力而论,彼得通过童子军迫使姐姐索菲亚公主下台,平定近卫军暴乱。在这方面,康熙做的事情要比彼得多。
康熙不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卓有政绩。平三藩,收台湾,六巡黄河;平蒙古,定新疆,力挽狂澜,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抗击沙俄侵略和反对罗马教皇无理要求的行动中,他坚决反对外国侵略中国领土和干涉中国内政,力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就此功绩而论,整个中国古代帝王仅此一人尔,不愧为“千古一帝”。
彼得大帝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小的时候他在距莫斯科七公里的小村子里长大,后来在自己童年伙伴基础上组建两个童子军团,这两个童子军团为捍卫彼得大帝的权威、铲除异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载,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优点甚多,天资极高”,也是中外历史上最高的皇帝。他“精力充沛,潇洒欢快。”彼得这位身高2.05m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改革精神的帝王。
彼得在位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彼得一世决定打开大门,1697年,亲自去西欧考察。
回国后他实施经济改革,使俄罗斯国力迅即大增,完成了由落后农业的一体支撑向工业化、近代化的多元格局跃进;他的军事改革,使俄罗斯跃升为一流军事强国,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
彼得大帝有着一个强烈的蔚蓝色的梦想——通过占领出海口,把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发展成一个沿海国家。所以,他创设海军院校、造船修船学校。彼得不惜工本,孜孜以求,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拥有四十多艘舰艇和28000名海军的俄国舰队。
彼得向西方,向南方主动出击,南与土耳其、北同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在波尔塔瓦会战中彼得居然打败了神勇无敌的北欧巨强、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终于打通了通向黑海、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的版图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鄂霍茨克海,从北极圈到里海边的阿斯塔巴德。
“就像波斯王薛西斯的大军一样,在西方的东面地平线上,闪耀出一股可怕的杀气”。从瑞典手中夺得涅瓦河入海口后,1703年彼得下令建造圣彼得堡,不久,一座“在瑞典步枪的射程之内”、却是美轮美奂的“瞭望欧洲的天窗”出现了。1712年彼得迁都于此。
彼得大帝进行了狂妄的扩张和侵略的同时,科学的倡导、文化教育的建设和社会风俗的改良方面更是流光溢彩——他给俄罗斯历史灌注了新鲜的血液,为俄罗斯留下了近代化的锁钥:科学院、图书馆、博物馆、大学……令人数不胜数。使俄罗斯“从愚昧无知的深渊登上了世界光荣的舞台”。难怪恩格斯赞叹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
彼得大帝的一生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曲”。
2.手腕强硬,铁血变革
两个人在引导国家变革方面手腕强硬、雷厉风行。彼得从社会、军事方面实行改革,强迫俄国人剃胡子,穿西欧的礼服。康熙则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实施多项变革。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祖母是蒙古人,父亲是满洲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懂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接受汉族师傅的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其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博大而又深厚的汉族儒学的滋养;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初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北方,“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在中原,“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凉景象,残苦难言”;在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国而言,经济态势,极其严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田土抛荒,路暴白骨,村无炊烟,户无鸡鸣。民要富,家要兴,族要盛,国要强。这既是历史赋予康熙大帝的责任,也是康熙大帝的荣光。
经济上,康熙大刀阔斧改革。他的原则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他的旨趣是:“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康熙五十年做出来一项重大决策:“圣世滋丁,永不加赋”。所谓“圣世滋丁,永不加赋”,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数为准,此后溢出之丁不再承担丁役。”康熙果敢地废除了圈地令、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蠲免钱粮、兴修水利、调整工商业政策、废止禁海令、改革赋役制度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对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彼得西欧考察回国后,这位天分与身高绝对成正比、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超乎寻常的大帝,不但认准潮流、顺乎潮流,而且勇立时代前列,用强硬的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文明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却首先是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俗开始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剪胡子,下令全国城乡的男人都不许留胡子。彼得以他的先见之明和“留发不留头”的坚定与霸道,空前地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方向”。
今天,刮胡子是大多数俄罗斯成年男子早晨必然要做的事情。然而在300多年,俄国人却以保留着宽阔而密实的大胡子为荣,长胡子是那个时代俄国人自豪的标志。胡子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是“上帝赐与的装饰品”,又宽又密的胡子和肥肥胖胖的身子一样,是仪表威严、品行端庄的象征。东正教甚至把胡子看作是“上帝赐与的饰物”,把刮胡子视为异端。如果有人像今天一样保持下巴的光洁,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1698年,俄国贵族的传统审美观被野蛮地颠覆了。彼得说,但是“不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俄国与世界文化交往的障碍,实在丢人。如果留下胡子就甭想要你的头了。”他的雷厉风行的改革从刮胡子开始了。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传统的宽袖长袍。他认为这种服装“华而无当,有碍工作,必须禁止”。在皇宫举办的宴会上自己动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个干干净净,一边剪他还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子拂下来,就是弄汤弄水,撒人一身。剪下来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
彼得的改革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彼得结过两次婚,他17岁时与欧多克亚结婚,他俩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时间。1712年同第二个妻子叶卡捷琳娜结婚。彼得在西欧考察期间,他一心扑在向西方学习的热忱中。得知国内有人企图乘机阴谋政变。他立即回国,彼得大帝果敢地镇压,当机立断把幕后支持、煽动叛乱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拘禁起来,关进新圣母修道院,并处决了大批参与叛乱的“射击军”。
可是,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最使彼得头痛的是以皇太子阿历克谢为中心的一伙旧贵族、“射击军”残余分子结成的所谓“太子帮”。 阿历克谢不理解父亲伟大的胸怀起来反对改革,他们暗中还得到皇后的支持,继续破坏改革。
彼得大帝掌握了大量的“太子帮”阴谋活动的证据,这位46岁、雄心勃勃的沙皇,决定以严厉的手段对付他的不肖之子和“太子帮”一伙,下令逮捕皇太子及其同谋犯,押送到新首都彼得堡进行审讯。彼得大帝要求法庭根据“法律和正义”的准则,严惩“太子帮”,即使是他儿子也不宽恕。
法庭最后宣布:判处皇太子阿历克谢死刑。入狱后,皇太子遭受严刑拷打,最终死在狱中,“太子帮”其余的人按罪行分别判处死刑、监禁等。不仅如此,彼得大帝还与包庇皇太子的皇后离婚,铲除了“太子帮”,改革才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这场改革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所以,彼得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结果却正如马克思的评价:“彼得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3.二人的不同点导致两个国家走上了不同发展轨道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都是俄国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人物,气质相同的两人把两个国家引向了不同的路径,他们对以后各自民族文化道路的形成所嵌下的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此种景况,殊堪玩味。
⑴同彼得相比较,康熙这个大帝的荣誉称号仅仅是古典征伐和扩张意义上的
康熙纵横疆场、运筹帷幄,收复台湾,平定新疆,封建统治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巩固。康熙大帝凭借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山呼海啸般的气势,由偏居一隅的满州文化入主中原,向高度成熟和发达的汉文化学习转化,这种转化是非常成功的。在这样一种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中,康熙大帝与他的子孙们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回光返照式的康乾盛世。
然而,终康熙一生,我们找不出可以同彼得大帝所比拟的新东西,这也正是让人万分感叹,无限悲怆的地方。
康熙大帝本可以做得更多,有能力同彼得大帝一起成为改变中俄两国命运的双子星座。史料记载,康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意识的帝王,人格非常健旺,精神充沛,手不释卷,对新生事物孜孜以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康熙居然在日理万机中找出空闲向西方传教士虚心学习,这种情况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清初,西方正值文艺复兴后期,科学文化稳居世界领先地位。一大批博学多才的西方传教士围绕在康熙身旁,被恩宠有加,成为天生勤奋好学的康熙的数学、地理、天文、历法、工程技术等西学的老师。康熙不但对西学有兴趣,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为此他还建立了蒙养斋,被西方称为“皇家科学院”。康熙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一位西方画师曾称他是当时中国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最好的人。不仅如此,他还亲自教授皇子们几何、天文知识,其用心可见一斑。
可惜他在位时封建的社会制度日渐没落,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据说,那位认为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是有违人权准则的英国勋爵马戛尔尼是这样评价康雍乾盛世的: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150年没有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个粉碎……
大清帝国的衰运不幸被他言中。
当康熙大帝尚未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还自我陶醉在冷兵器建立的赫赫武功的兴奋和喜悦之中沾沾自喜的时候,眼光敏锐的彼得却潜入欧洲做了一番实地考察。
为了改革,1697年,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直至到英国国会旁听。
结束考察后的彼得大帝吃惊之余决心对俄罗斯社会及文化进行彻底改革。他实行全盘西化政策,凡是吸引他注意的东西,他马上就致力于学以致用。彼得强化对外交流,建立对外通商口岸,加强海军建设。
在彼得结束远走天涯、寻师问道之旅,兴高采烈、乐此不疲地追赶西方的时候,东方的康熙仍是仅限于自己迷醉般地“把玩”西学,并无推广之意,更没有形成国策的想法。
⑵与彼得大帝不同,康熙并没有推动中国走的更远
纵观清朝历史,我们未见一个像彼得那样对西学如饥似渴的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亲自到西方考察。不仅如此,顺治11年的时候有一个禁海令,更是人为阻碍了中国对外的科学文化交流。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康熙是有可能在传教士的帮助和启迪下,把中国这艘大船带向一个新的、具有非常昂扬向上的新境界的。然而,康熙并没有推动中国走的更远。
彼得大帝全盘西化之时,康熙则坚持封建‘中体’不放,采取了重农轻商政策,致使明末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胎死腹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改变初衷,实行了全面闭关禁海、锁国政策。1720年,康熙下令驱逐传教士,关闭了中西交流的大门,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他在竭力开创盛世局面的时候,其实已经走上了与近代化潮流背道而驰的道路。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使中国封建王朝进入了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也错过了融入西方文明的最好时机。这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遗憾。
回首170、18世纪之交,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国家的掌舵人指引着各自的国家驶向了不同的航向。其结果是彼得大帝把落后的俄国带入一个新境界,俄国逐步强大起来。康熙之后的中国则日趋衰落。
两位性格、秉性、气魄、胸怀非常相似的大帝,却给两个民族带来如此不同的严重后果。幸欤?不幸欤?
⑶ 听似相同的英雄交响乐,其格调实乃迥异
回顾康熙大帝的一生,我们感觉在听似英雄交响乐的深处,却鸣凑着悲怆的交响曲旋律。两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驶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西方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很快步入落日辉煌,盛极而衰,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坠入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在被西方列强鲸吞蚕食的同时,竟还遭到来自北方俄罗斯的侵略蹂躏。雅克萨之役,正值彼得在位之时,其后更是从东北和西北蚕食中国领土。
远在西欧的马克思,情不自禁地对此发出史诗般的浩叹:“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中国历史本来完全有可能由康熙大帝规划出一道分水岭,竖一座万古不可移易的历史里程碑。康熙完全可以创新,因为这个皇帝时时处处在创新,他本来就是为创新而来的。但在最应值得重视的创新领域,这位大帝做的却非常不幸的没有到位。在康熙晚年,西方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他的清帝国仍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恪守祖训,固步自封。他留给后人的历史,看似正剧的背后却是深刻的悲剧。
人们不禁要问,是盛衰无常的历史周期律无可逃遁,还是幸运女神偶然间与中国擦肩而过?重新翻检这段历史,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康熙大帝没有彼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康熙的一生,确是一首悲欣交集的凄凉挽歌,一部令人悲怆之至的英雄交响乐。
总体来说,彼得是一位冷酷的、刚性的皇帝;康熙是柔性的、注重国防安全、开疆掠土的皇帝。康熙孜孜以求西方文化,可惜,他努力学习西方科学仅仅局限于一个狭小天地,并未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从小的方面说;从大的方面说,即使康熙具备彼得那样深邃的眼光,然而,整个封建制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决不是以个人之力就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二、与路易十四相比较
与康熙和彼得大帝同时代的,还有法国的路易十四,一个雄踞在欧亚大陆的西端,一个一个龙蟠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一个位居其中,他们都是大气磅礴的传奇君主,三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称雄于欧亚大陆。
1.少年登基,颇具雄才大略
路易十四的全称是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é,1638年-1715年),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英语:the Sun King),与康熙和彼得大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也是冲龄即位,6岁登基。
路易十四与彼得和康熙一样,在位时间特别长,博学多才,励精图治,叱咤风云,具有雄才大略。路易十四比康熙帝年长16岁,1643-1715年在位。路易十四亲政以后,公开宣称“朕即国家”, 把法国的君主专制推到了顶峰。他采取种种措施,强化中央集权,任用柯尔柏为财政总监,与彼得一样,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工商业,综合国力大为发展,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此时达到极盛时期。
在用武力镇压反叛贵族的同时,路易十四采取怀柔政策,在巴黎附近凡尔赛建造新的豪华宫殿,让地方大贵族都进宫侍奉王室,享受声色犬马之娱,由此彻底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
路易十四积极对外扩张,与西班牙、荷兰、英国、奥地利、瑞典等国家争夺欧洲霸权,拓展海外殖民地,一度称霸欧洲。
2. 都直接或者间接对科学与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和康熙、彼得一样对于科学与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本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爱好书法、哲学,对生活万物充满好奇。谁能想象得到,三百多年前,当绝大多数中国人连地球的概念都还不知道时,他们的皇上已在紫禁城的深宫内摇计算机、玩对数器、开平方根?
康熙的开明和好学,有他身边的“国际友人”的不少记载可为佐证。据传教士洪若翰的信件所述,“神父们给皇帝作讲解,皇帝很容易就听懂他们给他上的课,越来越赞赏我们的科学很实用,他的学习热情愈益高涨。他去离北京两法里的畅春园时也不中断课程,神父们只得不管天气如何每天都去那里”。他们上完课走后,“皇帝也不空闲,复习刚听的课。他重看那些图解,还叫来几个皇子,自己给他们讲解。如果对学的东西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他就不肯罢休,直到搞懂为止”。
康熙皇帝对西学的钻研和兴趣是全方位的。他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了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中南海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居然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
康熙晚年组织的两项全国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影响深远。一是组织全国优秀的天文数学家,集体编纂了一部我国科技史上具有很高价值的天文数学乐理丛书《律历渊源》;二是移天缩地,组织人实地勘测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它是我国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绘制的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西欧各国的所有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不仅在中国宫廷掀起一股空前的热潮,在西方也不胫而走,引起很多人关注。1697年,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道:“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他以其广博的知识和先见之明远远地超过所有汉人和满人,仿佛在埃及金字塔上又添加了一层欧洲的塔楼。”
与康熙不同,路易十四根本没有兴趣参与任何科学活动。一次,他的科学家为全国测绘地图,结果比原来以为的小,路易十四很生气地说:“我的科学家比我的敌人让我失去了更多领土。”
有意思的是,完全不热爱科学的路易十四,早在此前的1666年,却以国王的意志支持了科学。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其成员享受国王的津贴,研究活动受到资助。每周他们都在皇家图书馆的一个房间里聚会。“他们有独立的刊物,科学家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法兰西科学院成立之时,欧洲的佛罗伦萨西芒托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也先后成立。
路易十四大量开办各种学院,引入欧洲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使得当时的法国文化成为欧洲的典范。路易十四实施王权的集中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并行的政策,大力提倡的科技文化孕育了路易十六时代的大革命。其盖世之功,与康熙和彼得何其相似!
如果说两人有差别,那么,两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康熙本人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而路易十四则热衷于跳他的芭蕾。”路易十四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喜爱表演艺术。
究康熙热衷西学的原因,出来个人兴趣之外,还有更多的政治动机。在满族尚未在中原站稳脚跟之前,他要让汉族大臣看到:“他是个多么有能力有智慧的皇帝,满人也并非‘蛮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路易十四虽对科技活动没有兴趣,但他期望科学家们为他建造漂亮的宫殿、美妙的喷泉以显示他的权威;康熙希望通过科学计算获得更准确的历法,更好地治理洪水和河道。二人都希望通过科学测绘,获得自己疆域的版图。
康熙一生勤俭,路易十四则奢靡无度;康熙以大禹为自己的治国偶像,以孔子为自己的道德楷模,路易十四则期望像亚历山大那样,成为统治欧洲的霸主。但在科学这样一个决定国家未来的领域内,似乎前者的努力远没有后者那样影响深远。
中国与法国,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也因为两位帝王的个人特质,平添了不少光彩。
3. 与路易十四、彼得不一样,康熙力图维护封建秩序
就个人特质而言,路易十四虽没有康熙好学,但他下令全国推广科技文化,大力赞助法国科技文化的发展。路易十四采取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与康熙最大的不同。
康熙除了对科技文化有个人兴趣外,对整个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深恶痛绝。比如,戴梓发明的能连发28发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康熙弃之不用就是例证。他以文字狱、禁海令的方式大力打压中国的科技文化,扼杀了明末中国同西方科技文化频繁的交流。
康熙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1717年重新颁布“禁海令”,不折不扣的执行祖先的遗训,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然而封建制度在此犹如电光一闪,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是从纵向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拉到横向,当彼得大帝、“太阳王”路易十四正挥舞着“改革开放”之鞭,硬把他们落后的国家赶上工业化的快车道的时候,康雍乾这三位从白山黑水走出来的靺鞨人的后裔还沉浸在“万王之王”的大梦里遛弯儿呢!近些年有人自夸说乾隆时期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6%,听了让人觉得可笑!有人说,“用土豆、红薯、老苞米堆起来的GDP‘折成’工业马力,还不顶大英帝国的一个零头。”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与康熙帝力图维护封建秩序截然不同,路易十四在法国、彼得一世在俄国实行的改革,虽然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减少国内关卡,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增加财富的欲望,另一方面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因此,法俄两国与中国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了迥异的巨变:法俄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步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何以如此呢?细究起来,一点也不令人觉得奇怪。
俄国与法国相比较,做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俄国正是从彼得大帝开始才真正雄起于世界的。彼得不仅仅是一个君主,更是一个改革家,是历史的缔造和变革者。今天看来,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更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正是彼得一世的先见之明使俄罗斯的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
所以,中、法与俄国相比,就历史的跨越式发展而言,虽然康熙和路易十四也有过杰出的政绩,但就其历史贡献来讲显然与彼得相比还略逊一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领先了上千年,最后怎么落后的?封闭,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我们长期是个穷国,我们是个小农经济占汪洋大海的国家,老百姓的视野不可能很开阔。虽然出现了一个热衷于西学的康熙,其视野还是不够开阔。追根溯源,由于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康熙没能放眼看清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只是在原有封建经济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进一步使中国与世界隔离,走上了完全封闭封闭的道路,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