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福(陈德鸿)
小时候,还没等过完正月,我又开始盼着下一个年了。好不容易到了腊月,我便反复掰着指头算,离小年还有多少天,离除夕还有多少天。早晨醒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扯掉日历牌上昨天的那页,再一页一页数到过年的那天。捏着薄薄的一叠日历纸,心里总是焦急地想,日子咋过得这么慢啊!
那时候盼过年,除了可以换新衣、放鞭炮外,最期盼的是连续几天都能吃到好吃的东西:馒头、油饼、鸡、鱼……这对于长年吃粗粮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特别是除夕的那顿饺子,不仅肉多,而且还能“咬福”。
从我记事起,每年除夕的饺子都是由母亲一个人负责,从和面、剁馅到擀皮,谁帮忙都不让。快到晚上十二点时,等我和哥哥、姐姐放完鞭炮回来,母亲已经把饺子煮好了,盛出5碗,依次放在我们面前。母亲坐好后,看着我们说:“我在饺子里放了两枚五分硬币,都慢慢吃,谁咬到,谁就最有福了。”
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饺子里放硬币,除了父亲年年都能吃到,然后就是哥哥或者姐姐吃到,我从来就没有吃到过,所以总是大口大口地吃,恨不得把两枚硬币都咬出来。
父亲吃到硬币,总是悄悄拿出来放到一边,笑着看看母亲。哥哥、姐姐吃到硬币,则会惊喜地大叫:“哇,我吃到了,我有福了。”父亲和母亲便会说,“有福有福,今年肯定能考第一”,或者“有福有福,今年啥病也不得”等等。后来,上初中的哥哥考试总能得到第一,长年咳嗽的姐姐也慢慢恢复了健康。
我一直怀疑母亲在饺子上做了手脚,连续两年在除夕看着母亲把饺子一个个包好,到最后下到锅里,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母亲看着我不解的眼神,只是一个劲地笑,什么也不说。
我8岁那年的除夕,母亲把饺子摆上桌子,全家人坐定后,我夹起一个饺子,像往年一样大口咬下去,只听得“嘎吧”一声,我的牙咬在了硬币上,被硌得酸疼。我捂着腮帮子,眼泪差点流了出来。
父亲和母亲的脸上充满了喜悦。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有福有福,今年你上学,肯定能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
我愣了一下,“嘿嘿”笑了。
从这一刻起,我仿佛长大了,突然间便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年年都能咬到硬币,而我和哥哥、姐姐也能分别咬到硬币的原因。我们咬到的不仅仅是福,更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作者系辽宁省锦州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