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月夜聊217期:读书笔记之《朱雀》

读这本《朱雀》是因了@澎湃新闻 上作家马伯庸的介绍。读完之后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写民国、写文革太传神了,刀刀见骨,对南京的描述别具一格——反倒是写他自己生活的现代这一段,气场跌落,差了点味道。”

很欣赏作家葛亮通过小说挖掘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尝试。我们国家有六大古都。每一个古都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用小说的形式来展示这个变迁,从而挖掘这些古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样的小说很少,至少孤陋寡闻的我没有看到过。就拿我所在的杭州来说,诗词歌赋、话本小说里提到杭州的不计其数,但最近几十年,除了王旭烽那本获了茅盾文学奖的《南方有佳木》之外,鲜有真正反映杭州历史文化底蕴的小说力作。所以,看到葛亮在《朱雀》里充满感情地描绘六朝古都南京的人文风情时,我心里充满着欢喜。于是想起来,前不久网络上发生过一场关于南京和杭州孰优孰劣的骂战。在此想说一句,就文学而言,这回南京似乎是赢了,因为我尚未看到有那么精彩描述杭州文化根基的小说。

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非常鲜明的。这些地域文化值得作家们大书特书。没有地域文化特色就没有莫言,没有贾平凹。我的同学李杭育曾经写出了以《最后一个渔老儿》为代表的“葛川江系列小说”,生动地描述了离杭州不远的富春江的地域文化特色。上面所说的王旭烽也是我的同学,她的“茶人三部曲”也具有强烈的江南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但直接描述杭州的似乎还没有。南京我去的很少,了解不多。读了《朱雀》,使我对这座六朝古都有了了解。也许,这种文学的解读未必准确,但毕竟代表着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某一种感性认识,对于了解南京的文化精髓不无裨益。最值得称道的是,《朱雀》对民国、反右、文革时期的南京生活的描述极其生动,称之为“入木三分”不为过。其中小人物在战乱、动荡时期经历的悲欢离合令人感动,催人泪下。这是本书中最好的段落。

《朱雀》的遗憾是故事布局过于繁杂,以致冲淡了艺术感染力。南京齐仁堂药铺老板叶楚生的独女叶毓芝爱上了店里的日本伙计芥川,怀上了他的孩子。南京大屠杀那天,神父切尔在一片废墟上发现被日寇强奸致死的叶毓芝和她身边的婴儿。他抱回了孩子,交给在圣约瑟公会教堂躲避的南京名妓程云和。程云和把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养大。解放后,叶毓芝的好友赵海纳辗转回到南京,成为市里的领导。她发现程云和收养了叶毓芝的女儿,说定一起抚养她。这个女孩叫程忆楚,她爱上了后来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的海外归侨青年陆一纬。然后,阴差阳错地,程忆楚和工人老魏结了婚,收养了邻居向红的儿子。就在一家三口平安度日时,消失了十几年的陆一纬回来了,程忆楚不顾一切地又和他在一起,并怀上了他的孩子。不料,老魏为救儿子死在长江里。程忆楚一个人带大女儿,她叫程囡,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

我这样极为简略地介绍,估计就让人看花眼,何况书里还有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命运巧合,实在是过于繁复。看书过程中,我不得不常常翻回去看书中的人物究竟是谁。最莫名其妙的是,居然在地球那一面的加拿大,还有个被程云和救下来的老兵一直爱着她!这样繁多的枝节就导致读者的分心,导致主题的被冲淡。如果,小说的情节再简略一点,重点人物展开得再充分一点,也许会更加好看,更加感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