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等待”真的消极吗?听听这些一线老师的心声吧
图片来源:壹伴无版权图库
图片来源:壹伴无版权图库
由此可见,“消极等待”中的“消极”,似乎具有一种主观的色彩。
如果认为孩子在无所事事,那这种等待就是“消极”的;如果认为孩子在自主安排活动、在进行注意不集中时的调整、在学习如何等待,那这种等待又是“积极”的。
可是,无论哪种都是成人的猜测。在幼儿园里消灭成人定义的“消极等待”,是否有一些矫枉过正了呢?
与“消极等待”距离最近的一线老师们是怎么看待“消极等待”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老师们的观点:
让孩子享受自由的时光吧:
老师的提示语不明确会造成消极等待。
一般幼儿园里孩子需要等待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可能是他们要玩的玩具或者要看的书别人正在看;可能是什么东西坏掉了要等别人修好。如果在这些情况下老师没有给孩子任何提示,就大家傻坐着等,是消极等待。
一般在需要孩子等待之前就跟孩子说好:我们下一步是要干什么,但现在是xxx情况所以我们要等一等,你们可以先xxx 。
至于具体孩子用什么方式在等待,是自己呆着还是先去做别的事情,是他们的自由 。
幼儿园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启蒙阶段。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这样需要排队和等待的时间,不如把它当作现实生活规则的试炼,同时排队的时候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分流小游戏等方法适当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
然后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一刀切认为都是消极等待。
在一个客观的一个环境下教育者应该进行一个判断,在日常生活有很多等待的情况,幼儿园就是个小社会他需要去培养社会的规则意识。
所以很多排队喝水、洗手的状况其实是需要的,去培养幼儿的一种规则意识,为进入社会、社会性的发展做铺垫。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什么东西都是消极等待的,你要进行一个判断,然后进行一个观察。
有时运动中是会产生一些无效的等待,但是这时候他其实是为了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措施的,比如说我们要进行判断,是否是因为材料的不够导致一些等待,并不是说所有的等待都是无意义的。
看到这个让我想到了经典的心理实验“延迟满足”,网上也有很多家长以此为教育目的的失败案例,我觉得无论是延迟还是等待,首先要想清楚其内心动力主体是谁,是幼儿还是成人。
如果是幼儿,其自发自愿的等待,如等待相约做某件事时,那就不是消极等待,反而教师应该表扬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文明礼仪,规则意识。但如果是成人为之的,那么应该避免消极等待。
即使是教师出于某种教育目标的,也要适宜,等待时间不宜过长。
比如喝水,我个人建议是可以在自由活动中,孩子想去喝水时就去喝水,或者是在自由活动时分组喝水,这样错峰可以减少孩子的排队等待情况。但如果在分流情况下还是出现等待的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应该借此机会和幼儿分享在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听听运动场上男老师的观点:
“消极等待”该不该作为一个必须被“消灭”的陋习呢?
个人的观点:该,但非“全灭”。“消极”该被“消灭”,但“等待”要留下,因为等待是有价值的。
下面我来简单聊聊关于“等待”的好印象:
① 接力比赛中,等待的幼儿眼中充满着对于“上场”的期待与胜利的渴望,这是一次何其难得的、宝贵的心理体验,是尽情展示自己前的蓄势。
② 自主游戏中,等待中的幼儿通过观察伙伴的游戏方法,丰富自我的动作经验、器械操控经验及生活经验,所以等待赋予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力。
③ 课堂游戏中,幼儿常会有两种角色,即游戏的参与者和游戏的观察者。有老师会认为,“观察者”会处于一个消极等待的状态,而此时,若借助于教师及时对幼儿的不同动作进行分享解读,就能给观察者和参与者建立一个伙伴间彼此共同学习的空间。在等待的时间内,让没有参与游戏的幼儿,静心观察和学习,借助于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提炼总结,内化成自己的游戏经验和能力,让等待变得更有意义。
④ 自主性户外运动中,排队等待为常态,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老师会因此焦急,觉得这种等待牺牲了幼儿的运动量。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从儿童视角来看,孩子为玩自己爱玩的项目,甘愿排队等待,遵守游戏规则,不推不搡不争不吵有序排队,有何不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一位父亲,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孩子为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在等待中满怀期待,同时自发地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份体验感和获得感应该远比一些运动量的达成有价值得多吧。
其实我们所说的“消极等待”,大体是指的是,没有意义的时间的流逝,而作为教育者,要能够看到“等待”的价值,赋予“等待”更积极的含义,让“等待”变成推动幼儿发展的契机,让“等待”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助力。
适当的等待,才能让孩子生长出自发的成长力量,在幼儿的心中埋下这颗“学会等待”的种子,以日以年,静待花开。
首先,我想要明确的一点是等待的视角。
这个消极的定义是什么,消极是谁认为的消极呢?
我们在谈儿童立场 ,那么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这个“消极”是谁赋予他的呢?我们又何以得知孩子是消极的。
我希望从更温软的角度来看“等待”这件事。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等待,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也有等待,成人踏入社会生活亦有等待,从整个学前教育的轨迹上来讲,等待也可以是儿童社会化的习得过程。而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该做什么,让孩子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等待?
所以我想说,我们可以与“等待”和解。
适宜的等待是良性的,等待也有价值。举例运动活动,我们虽然要保证孩子的低强度与高密度运动,老师通过运动环境的创设来促进儿童运动,但有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等待,而等待的价值往往就在于,此时孩子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通过视觉促进对动作技能的内化,以及对运动动作的自我反思与调整。
这些可能都需要孩子通过观察,在简短的“停一停”的时间,来想想,轮到我时可以怎么进行调整,而这恰恰起到了促进运动发展的作用,也为教师与孩子共同记录运动片段,形成运动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赋予“等待”更多教育价值?又该怎么来平衡运动的密度?
1.学习环境的支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环境来暗示与调节孩子的等待。比如,排队的地方设置4个站点,暗示了这里只能有4个孩子在此等待,控制了等待的时间和人数,起到均衡运动密度的作用。
2.动作内化策略:在等待中帮助孩子通过视觉来促进对动作技能的内化,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排队的队形来实现,比如排曲线、斜线 ,这样孩子就能有很好的视野可以看到别人完成运动动作的整个过程 ,从而进行自我运动的反思和调整。
3.动作复合式策略:谁说等待只能傻站着呢?让等待的过程本身产生运动意义,增加等待过程的趣味也可以使其有意义,比如巧用竹梯、平衡球等,让孩子在等待时保持平衡,这类动作复合式的等待策略也值得老师们尝试。
4.问题式策略: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一些暗示,比如一个小小的指示牌,向孩子提问,“你觉得这个游戏锻炼了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等待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间隔,带着孩子进行简短的互动和询问 ,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运动环境 。
5.任务驱动式策略:比如在玩某一个游戏时,可以设置一个小任务,必须先完成哪几样游戏,然后才能来挑战这里,从而起到分流的作用,同时减少孩子的等待时间。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家庭中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你怎么看待“消极等待”?
我们希望留言区能够成为这篇文章的延伸,让不同的观点丰满这篇文章。别凌吝啬你的想法,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