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阳明是如何教育学子的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37岁,因为上书救戴铣等人而得罪了宦官刘谨,王阳明被廷杖,打得死去活来,最后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驿丞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长,当然整个邮局只有他一个人。
当时的龙场完全是一个乌烟瘴气的不毛之地,有不少流放至此的汉人都悲惨地死去了,王阳明为此还写过一篇《瘗旅文》来沉痛悼念与他一样被贬此处而死去的主仆三人,被收在了《古文观止》中。不过生性达观的王阳明很快适应了龙场的恶劣环境,并日夜思学不辍。
某一个夜里,王阳明在静坐中豁然开悟,悟出了“心外无理”之真谛,批判地继承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而创立了王氏心学,为儒家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事件史称“龙场悟道”,堪与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相媲美。
龙场悟道后,有不少学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王阳明身边学道。王阳明为此作《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来勉励学子们。观此文,其教育理念完全体现了其“致良知”思想,系正宗孔门心法。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也有重要价值。
以下为全文,因文言文浅近,故不作翻译。
教条示龙场诸生
在此文中,王阳明从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四方面对学子们提出了要求。我们看到,与孔子教育思想相比,王阳明针对学子们(其实是所有大众)的不同心性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读了全文,我的体会是:
一、立志要高,但要切合个人实际。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初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果他真的做了总理,这印证了王阳明“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说法。当然,这不是说立志可以不切实际,主席总理岂是人人可以做得的。要根据个人的才能,立下一个较高但又可以操作的目标。根据当前形势,“目标”大概也只能体现在职业当中。现代社会分工已经相当精细,职业千差万别,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以后的职业,而不能看什么热门就选什么,看什么收入高就选什么。
但有一点,不管立下什么目标,先要学会做人,并努力做一个好人。这个道理虽然人人都懂,但现实中很多人重才轻德,特别是很多家长为孩子报这个才艺班报那个才艺班,偏偏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事实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学习要勤,更要注重谦虚自持。业精于勤荒于嬉,这道理恐怕谁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勤奋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谦虚自持,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仗着自己才学比别人高而锋芒毕露,看不起别人,到处挑是非,那就会惹人生厌,结果就是“为学日增”但“为道日损”(反用老子语意),即使你才高八斗又如何,最终将得不到好的下场。故古人有“谦受益,满招损”的说法,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都是说的品质相对于才学更为重要的道理。
三、严于律己,时刻改正自身缺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的学生子路“闻过则喜”,要知道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直言。其实这也是鉴别真假朋友的一个好方法,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有一个敢于说真话(但也要善于说真话)的朋友真正是我们之幸,千万不要抛弃这样的朋友!当然,最主要的是你自己在知道缺点错误后要勇于忏悔,勇于改正!如果讳疾忌医,到头来害的还是自己。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不但要做道德的高标,更要做行动的巨人。
四、推己及人,最大限度释放善意。王阳明心学究其本源乃是孔子思想,最主要的就是“仁”。“仁”即“爱人”。如何做到爱人?孔子说做到“恕“就可以了。什么是“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之事都可从身边道理推得,天下之情都可从自身上推得。比如,你不愿意在大热天出门做事,别人也一定不愿意。你不希望父母身体不好,别人也一定不希望父母生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即天理,天理即自心也。故此世间万事万物基本可从自心推出。做到勿自欺,勿欺人,怀着诚意和爱心对待所有人和事,哪怕自己的父母老师有过错,你怀着善意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他们不但不会恼怒,反而会很高兴,因为你能做到这样,恰恰是他们生养教育得好。推而广之,你将收获所有人对你的尊重。
真正希望以此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