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我们爱科学、故事会、知音、读者和网文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那些无法选择的时代,在普通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躺在沙发上,刘意守顺手抄起一部《道德经》,翻开来嘴里嘟嘟囔囔地念了一页,又放到茶几上,拿起手机开始搓起来。书静静地摆在茶几上,在暖和的灯光下显得很平静。
刘意守已经好几年没正儿八经地读书了,家里的书本来就不多,除了一些经典,多是些儿子的教辅书和一些工具书,这几年随着兴趣,刘意守也陆陆续续买了几十本,但没有一部能从头到尾,有几本翻了一下就放到书架上了。
刘意守不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人到中年才发现吃了亏,所以刘意守给儿子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多读书,什么书都要读一些,每次都要举自己同学的例子,那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张成,有一次和几个同学到刘意守家里玩,后来怎么也找不到张成,最后竟然在门后找到了,原来从进门他就站在门后,一直在看书,他就是这么喜欢看书,不管到谁家,两眼总是盯着书架。后来张成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现在在国外混的不错。每每说到此,刘意守都会痛心疾首地告诫儿子:多读书,不吃亏!
虽说刘意守不热爱看书,但也随大流看过几本书,特别是小时候和年轻时,也读了不少的经典作品,除此以外,就是一些适龄杂志。
如果说经典作品是经典音乐,那么杂志更像是流行音乐,一类杂志只能伴随一段岁月,过了那个岁月,就很难产生共鸣,也就没有了读的兴趣
小时候刘意守订的第一本杂志就是《我们爱科学》,书里的内容刘意守大多已经忘记了,单是这书名就已经让好奇心膨胀的少年兴奋,似乎读了这本书就成了博学家,但里面的内容多是些常识之类。这本杂志伴随着刘意守童年那段好奇心旺盛的年龄。
而更勾起刘意守好奇心的是一本《飞碟探索》的杂志,刘意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些内容,比如百慕大三角、复活岛石像、外星人,这类杂志只负责提出悬念,而不给确切的答案,把小朋友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这样杂志就不愁卖了。不过,好奇心是宝贵的,当刘意守用《飞碟探索》的内容和伙伴们侃侃而谈,收获的是佩服的目光。
之后,为了学习,母亲订了一份《少年文艺》给刘意守,里面的内容大多也都忘却,总之是一些那个年龄关心的事情,以及一些少年习作之类。
上了初中的刘意守和同学们开始传阅一些杂志,传得最多的是《故事会》。这是一本32开的小杂志,一周一期,很薄的一本,封面花花绿绿。就像这本杂志的外观,里面的内容也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贴近生活,一千多字的小故事浓缩的曲折不比大部头的小说少,而故事会里的故事更像是真实的身边事,所以看起来更有兴趣。
再大了一些,除了看同学们传阅的武侠小说以外,看的最多的杂志是《读者》,在众多的杂志里,《读者》堪称精品。里面收录的文章,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总是透着一些情调,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无所依靠的大浪潮下,颇有些鸡汤的味道,现在的所谓网络美文大多也源于此吧。
不能不提的是《知音》这部杂志,可以说刘意守没怎么看过,但总是在报刊亭看到,这是为数不多的刘意守只看过封面而不看内容的杂志。还有一类杂志,比如《国家地理》这类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杂志,刘意守是不会买的,只在报刊亭翻阅一下,有时候还会引来报刊亭主人的白眼。此外还有如《新潮电子》、《汽车》、《摩托车》等等,刘意守偶尔也会买一些,过过眼瘾。
和名著相比,杂志更像是一首首流行歌曲,陪伴着一段岁月,岁月流逝,记忆也就淡薄了,而名著的内容却大都记得,它更像一首首经典乐曲,伴随着一生的起伏,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会产生不同的共鸣生。
现在的刘意守不看杂志不读报纸,忙于工作也很少看电视,而刘意守却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靠的就是拿在手里的这部手机。
手机里的杂志多得已经看不过来,实际上刘意守已经不看杂志,步入中年的刘意守,像多数中年男人一样,没有了好奇心、好胜心、虚荣心,也不需要鸡汤的滋养,更多的是为了生活,每日处理不完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
而有时候,刘意守也会躺在沙发上,拿起那本《道德经》,想寻找些什么。
独立思考,边行边写的行者啊,专注于科技、汽摩、教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