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者骑行1年,再去制定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标准会更为合理
那些最不受待见的人群,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农民种地,提供不可或缺的粮食,他们最不受待见;农民工修桥铺路建楼房,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出自他们的手,他们最不受待见;清洁工起早贪黑打扫街道,卫生整洁的环境全靠他们,他们最不受待见;快递小哥风雨兼程送货,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接,他们最不受待见。
相反,聚光灯下,登堂入室的人有头有脸,不是歌星就是明星,专家们在电视上循循善诱,企业老总在展会上激昂慷慨,……,最受待见的是他们。
他们的形象霸占了本来就不大的手机屏幕,他们的一举一动被记录下来,迅速传播,他们的话语形成一段段文字,充斥着主流媒体。除此之外的空隙,被各色短视频塞满。
相反地,农民、农民工、清洁工,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一片嘈杂之中。偶尔在媒体出现他们的声音,可能只是在街头回答:“你幸福吗?”之类的随机采访,或者是某某机构送温暖时的摆拍。
最不受待见的人,使用的交通工具必然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买不起汽车,不让骑摩托,只能骑电动自行车,去承载生活的重压,像蚂蚁搬家一样,穿梭在城市乡村。
一个社会要发展,必须运转起来,人、财、物的流动就是核心,而人和物的流动靠的就是各种交通工具。
最受待见的一群人驾驶着汽车,却为最不受待见的一群人制定了出行工具规则。
规则中,除了最不受待见的人群买不起的汽车,规定了他们能用什么车,能跑多快,能跑多远,装多大的电池,是否需要安装脚踏,那些不骑电动自行车的人,吹着空调,淡定地制定了标准。
在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中,支撑整个金字塔的是庞大的底层。金字塔要动起来,靠的不是处于中间层面的汽车,而是处于整个金字塔底层的电动自行车。如果说美国是建立在汽车轮上的国家,那么中国就是一个在电动车轮子上运转的国家。就算这样,电动自行车还是最不受待见。
谁不愿意坐在能遮风挡雨的汽车里,听着音乐吹着空调,但在一个多数人月收入千元的社会中,一个个日益拥堵的城市中,人们需要一种廉价的交通工具,让人和物快速流动,让社会运转起来,此时,在多数城市禁限摩托车的情况下,最不受待见的电动自行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清晨,一辆辆电动自行车从菜市场出发,驮着一捆捆一筐筐的蔬菜奔向小餐馆;一辆辆电动自行车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出发,汇集到写字楼下;一辆辆电动自行车载着孩子,驶向学校门口;上午,一辆辆电动自行车载着各种工具和材料,向着工地向着写字楼向着新建的楼盘出发;一位位快递员骑着电动自行车从一个地点再到另一个地点,直到华灯初上。他们需要一辆安全、便捷、长续航的电动自行车。
请听一听这些用户的心声,扎扎实实地骑1年电动自行车,再制定标准。
他们不需要做样子的脚踏,那双在没电时蹬不动,有电时不用蹬,却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脚踏。厂家也不需要为了能上牌硬生生不顾骑行三角设计出来的脚踏。这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可制定更多的有利于行驶安全的标准,比如后视镜、转向灯、刹车、喇叭等等更为合理的设计,一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多听听厂家的意见,在保障整车设计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限速但尽可能不要限制续航,这样更有利于用户。
电动自行车是当今社会多数人依赖的交通工具,没有人能离开,往往,就是这些最不受待见的交通工具,却在社会生产中起到了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