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与地名:姓氏起源与演变的重要依据
姓氏文化研究领域有一项研究内容是专名学,姓名和地名就是专名学研究的两大分支。
《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专名学是语言学的分支,研究地名、人名及其产生和变化的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也认为:“从各方面来研究各种名字的科学称为专名学……可以粗略地把名字分出人名和地名两大类来”。
在我国,从地名对姓名的影响而言,以地命氏是姓氏产生的重要途径。
明代陈养吾所撰的《姓觿》收单姓、复姓共3625个,清代黄本骥《姓氏解纷》收单姓、复姓共3795个,按照他们的解释,其中有大约一半以上的姓氏是因地而来,其中包括以封国、以封邑、以食采、以所居地、以出生地、以祖籍等。也就是说,从姓和氏产生的那天起,就同地名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人的千家姓》
地名对姓名影响的第二方面是以地为名号。用人名字别号的地名,有的是出生地,有的是居处,有的是个人活动所经历的地方,有的则带有纪念性。
此外,曾一度盛行以地望相称的风习,也使某些姓氏祖籍地冠于姓氏前作为称呼。
这些与姓氏有关的地名,是研究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姓名制度诸问题的重要依据。
但是,姓名制度并非单向、消极地受地名影响,它也反过来影响地名,这些受姓名影响所形成的地名,又是研究人文地理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延续家谱文化
姓名影响地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因人口迁徙而形成的姓氏聚落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前者如张庄、刘村、白集、李家屯等,后者如闵家集、刘家乡、芙蓉镇等。这一类地名,在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到处可见。
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有种种出于不同原因的迁居和移民。年代早的如上古时代,黄帝、炎帝氏族的东迁;殷商时代的前后十三次迁都徙居。
炎黄二弟像
下及秦汉时代为巩固政权的徙豪族,实关中,魏晋、北宋时因中原大乱向江南的大规模移民更是不可计其数。
由于我国古代社会中血缘联系始终比较强的缘故,人们往往是举家、举族而迁,他们到了一个新地区,也往往仍旧聚族而居,这种新形成的居民点就以他们的姓氏为名。
《中国姓氏起源》
这类姓氏地名在我国汉语地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资料,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姓聚居状态即使后来因种种缘故发生变化,但在地名中还完整地保留了这项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