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钢水•汗水》的现实意义

广廷渤近照

2019.12.24日,本篇采访者王根同广廷渤在一起

广廷渤《钢水·汗水》1981年

260cm×168cm

油画/布面 中国美术馆藏

《钢水·汗水》创作过程及现实意义

王 根

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历史事件和各种构成历史链条连接的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艺术。艺术的范畴很宽泛,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艺术精品佳作浩如烟海。近百年来,一种西方舶来品——油画,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油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作品能构成中国美术史重要组成部分的链条环节并不多。一件杰出的作品能够奠定一个画家的历史地位,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两件代表作品,一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是广廷渤的丙烯画《钢水·汗水》,这两件作品的影响力至今不减,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钢水·汗水》作品又被当作招牌放在显著位置,这说明作品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人物草稿)之一

下面我们重新回顾40年前,首次披露草图及不为人知的细节创作过程。

广廷渤是辽宁画院专职画家,他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比较早,当时就认为是美国照相现实主义。作品《钢水·汗水》这幅超现实主义作品,是1979年在大连钢厂体验生活时,受到工人们在炽热的炼钢炉前挥汗如雨工作场景的启发,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首先感受到的是汗水的细节,所以就想把汗水表现出来,这是广廷渤最初创作这件作品采用超写实手法的起因。

(人物草稿)之二

广廷渤很多创作的草稿是漫不经心画成的,他习惯把突然到来的灵感,速写在顺手拾起的烟盒及大小尺寸不等的纸张上,然后将速写稿装在信封里,时常拿出来进行简单着色,看一看对比关系再放回信封,这若干个信封就是他创作素材的百宝箱。当现在的画家习惯用照相机、电脑加工成创作稿时,会觉得这种习惯的笨拙,我们不要忘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还不知道有电脑,八十年代初电脑还没有普及,照相机还是奢侈品,要花钱买胶卷、冲洗照片,作为一个普通画家是消费不起的。广廷渤正是这种勤奋的创作习惯,使他作品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中。

1979年他多次去大连钢厂体验生活,和工人们同吃住,他记录下了炼钢工人每一个活动细节,和工人们交朋友,画了100多张速写稿,50多张素描稿,20多张工人写生头像及半身、全身像和工厂环境油画、丙烯画稿。广廷渤说:“以前常去炼钢厂,也曾被工人们炉前紧张劳动的场面所感动。但有一个场面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炼钢间歇时的各种动作、各种表情,特别是他们全身的汗水和由此构成的各种细节。他们劳动、间歇,一动一静,犹如电影的慢镜头一般,异常清晰地将某些细节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还没有构成什么想法,可日后这种印象越来越强烈,因而产生了要画他们肖像的念头和欲望。在构思时,我总是离不开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似乎这些细节就是这幅肖像画的生命和我的创作动因。”

开始创作就是想表现炼钢厂钢水的“热”度,和炼钢工人紧张工作的“热”度,想表现钢水与汗水的结合点,画一个大场面,一群炼钢工人开炉时钢水火花四溅瞬间的情景,用强烈色彩冷暖对比造成画面的冲击效果。随着跟炼钢工人的接触,对他们的生活起居,性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就画了一群半身像人物组合,具有一定细节和生活性。广廷渤经过艰难的选择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把画好的草稿全部推翻从零开始,最终决定只画一个人的半身像来表现主题。一名在炼钢炉前,被炉火炙烤稍微小憩的青年工人。

三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记载着画家的喜怒哀乐,广廷渤喜悦过、激动过、大笑过、痛哭过,这就是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孩子十月分娩,广廷渤孕育这幅作品整整三年。

1982年,历时三年艰辛创作的作品终于完成了,在这三年中,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观摩过,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作品完成这一天,广廷渤如释重负,回想起几年来的酸甜苦辣,真想号啕大哭一场来庆祝胜利。

广廷渤说:“这件作品的成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潜意识变成社会意识了。很多作品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消亡了,这幅作品的社会价值在不断提升,这说明作品也符合今天这个时代需要。所以,艺术作品要填充时代的空缺才彰显出价值。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价值就在于此。”广廷渤说得很对,一件艺术品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这是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件作品在现实社会里仍然能够鼓励人们奋进,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钢水·汗水》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建设一个崭新的国家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吃苦耐劳、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他用画笔留下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劳动本色质朴容颜,留下了坚毅果敢、温良敦厚的充满时代感青年人激情四射的光辉形象。

广廷渤调整即将完成的作品

原作局部

原作局部

原作局部

原作局部

原作局部

原作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