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瓷:这些入门的基础知识要掌握!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

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制瓷原料及加工
选取合适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南方瓷胎原料多为高硅低铝,北方则多是高铝低硅。瓷土有别于一般粘土,能够承受很高的温度,形成致密的胎质。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区别于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

早期的釉为石灰釉,使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适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钙为助熔剂,三氧化二铁为主要呈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青绿色。
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质层,胎釉结合紧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石灰釉碱的的助熔剂是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从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
石灰碱釉的发明和运用,是传统青瓷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瓷器史上单色釉器的高峰。
南北制胎原料
碗,施化妆土
磁州窑瓷枕残片,施化妆土
碗残片,施化妆土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一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二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三
灰胎偏黑,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一
灰胎偏黑,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二
灰胎,龙泉窑瓷片
灰胎,龙泉窑瓷片
灰胎,越窑瓷片
白胎,龙泉窑瓷片
白胎,龙泉窑瓷片
制胎坯料

在选取适当原料之后,一般要对原料进行粉碎、淘洗、沉淀处理,尽可能去除较粗颗粒和杂质,在经过反复踩踏、揉搓,制成纯净、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各种原料的化学成分
铁矿石,釉呈色剂
瓷石,制胎原料
化妆土,施于胎上,装饰作用
瓷泥,制胎原料
釉果,制釉原料
成型

造坯主要有手制、模制法和轮制法等。
手制即瓷工用手将瓷土捏造出形状。
模制法即先用泥捏制成模,或对半分开,或上下两截,或是整个成型,将经过处理的瓷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
轮制法则需要使用陶车。将檀木制成的盔头戴在陶车上盘的正中,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陶车转动,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拉坯,便可塑成器物形状。

陶车结构示意图
模制,骑马佣
手制,人物佣
陶车组件,釉钉帽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越窑罐残片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龙泉小罐残片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吉州注壶残件
轮制,器底部可见明显拉坯痕迹,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轮制,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罐底残片
轮制,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酱釉碗残片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细节
轮制,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细节
轮制,期内均有拉坯痕迹,磁州窑罐子,残片两件
印花模具
施釉
历代工匠根据不同器形、釉料和施釉效果,采用了不同的施釉方法。
从战国到明清大多使用浸釉法,即将坯体浸入釉浆后取出;
宋代吉州窑有洒釉法,即先施一层釉,再将另一层釉洒在其上;
明清景德镇发明了吹釉法,即用一段蒙上纱布的竹管醮取釉浆,对准坯体吹釉。
此外还有喷釉、刷釉法。

吹釉

浸釉

浸釉,青瓷四系小罐,南朝
浸釉,青釉托盏,南朝
浸釉,青釉多子盒,南朝
浸釉,绿釉器盖,辽
浸釉,钧窑残片三件,元
浸釉,黄釉碗,南北朝
浸釉,黄釉碗,南北朝
浸釉,钧窑大碗,元
浸釉,钧窑大碗内部,元
浸釉,吉州窑黑釉铁锈斑碗,元
浸釉,吉州窑黑釉铁锈斑碗,元
浸釉,白釉大盘,辽
浸釉,白釉大盘,辽
浸釉,磁州窑白釉碗,辽
浸釉,磁州窑白釉碗,辽
浸釉,蓝釉碗,清
浸釉,红釉碗,清
烧制

瓷器经过原料洗取和处理,装饰以及施釉等工序后,将放在架上晾干,然后等待入窑烧造。
    熊熊烈火之中,莹润玉洁的瓷器呼之欲出。而在小小窑炉之中,也自有一番乾坤。

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装烧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
    南方早期青瓷的创烧得益于龙窑的发明,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馒头窑,景德镇还发明了葫芦形窑、蛋形窑。

龙窑
葫芦形窑
馒头形窑炉与蛋形窑
烧制时所用的支具: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东晋
景德镇支圈残件,南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三件,东晋
锯齿形支钉两件,东晋
汝窑匣钵和垫烧工具 
垫饼
三叶形支钉
三叉形支钉
锯齿状支钉痕迹,高足盘残件,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碗残件,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碗残件,北朝晚期
泥点垫烧痕迹,碗残件,五代
泥点垫烧痕迹,碗残件,五代
底有垫圈痕迹,碗残件,宋代
可见垫圈,碗残件,宋代
试火具
试火具又称“火照”、“火标”、“照子”、“试片”等,是陶瓷器烧结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以瓷土制作。往往是用碗等器物的坯件加工制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也有长方形,不规则形状等。上半部施釉,并镂一圆孔。
    使用时,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的位置。需要验火时将其从观火孔内勾出,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每烧一窑要验火多次,每验一次要勾出一个,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的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火照盛行于宋代,是简便有效地测温器具。
北宋汝窑火照插座和火照,2002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拉柱,磁州窑,元

火照

火照
RECOMM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