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河图洛书

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中发现一件玉龟(上图),被收入我国第一部全国范围内考古出土古代玉器的大型考古和收藏工具书——《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它们极可能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占卜用具

相传很久以前,洛阳北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了个大怪物。这个怪物异常庞大,一张嘴就吞下个活人,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全都遭秧。从此这里田地渐渐荒芜,百姓也吃尽苦头,无以谋生。

  怪物闹的大家没有活路,只好找来了伏羲。羲皇听了大家的诉说后,忙带上宝剑,来到河边。那怪物原来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羲皇挥舞宝剑站在面前,知道逃脱不掉,忙伏地告饶,乞求羲皇放它条生路,并承诺:“若放了我,定从黄河里拿件宝贝给您!”羲皇听到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再祸害百姓,我就放你。”

  龙马答应潜入河中。几天后,它果然背负着一块玉版献给羲皇。伏羲一时也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点和那些图案,只知它是黄河中的宝贝,便唤这块玉版为“河图”。

  此后,羲皇同龙马结下深厚友情,伏羲经常去看龙马。一天,伏羲细看龙马身上的花纹,再琢磨河图上的图案,一下悟出了八卦图。据说,伏羲还曾将他的八卦知识写了本书叫《先天易》,夏人依此创立《连山》(失传4000年今在水族水书中失而复得,中华文明复兴之兆也),殷人依此创立《归藏》,后又经周文王的完善,变成了今日的《周易》,一直广为流传。

  至于《洛书》,需从大禹治水说起。

  有年夏天,大禹凿开了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洛河待湖水渐渐流浅时候,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人见了,忙挥剑去砍,被大禹拦住了,大禹看这只龟对百姓也从没做过坏事,便把它放入洛河。过了不久,有天,整个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领手下到洛河岸边察看水情。忽然,在大雾茫茫的洛河里升起了一束五彩宝光,随之,罩在空中的大雾也烟消云散。大禹仔细一看,那宝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只乌龟,那宝光也正是从乌龟背上的一块玉版放出来的。原来,当日的乌龟为抱答大禹,特将此玉版献上,并称这块玉版为《洛书》。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元龟负书。

  在《洛书》上有65个红字,大禹一个也不认识。后来经过反复揣摸,整理出九个方面的内容,有历法、种植谷物,制定法令等。

千百年来,人们对河图洛书探究不断,弄得神乎其神的。从最早先的先民的神话传说开始,到今天,我们使用先进的仪器对此进行探测,付出了极大的辛劳。洛阳易经学会副会长洛阳大学兼职教授尚惠民在其文章《河图洛书正义》里初步揭示了河图洛书的秘密,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河图洛书的真正意义。他在其文章里说:

1、新的考古发现给我们解开河图洛书提供了不要的条件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即西汉汝阴侯夏侯竃墓出土了两具占盘〔1〕。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式盘,距今已有2180余年。在一具被考古工作者称为汝

阴侯太乙九宫式盘的天盘上,四条直线相交八分其圆,成九宫形。圆周数字排列

与洛书完全一致,与《黄帝内经?灵枢》的九宫八风也基本相同。说明洛书数字

图式早在西汉之前已经存在,并已经应用于占筮和中医诊断。

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45墓发现了蚌塑北斗青龙白虎图〔2〕,向

现代人展示了距今6500年前,中华先民的天文历法水平。同是1987年6月,在

安徽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玉龟衔玉版图。在

遗址中出土的诸多玉、石器中,还发现了鸟猪合体玉雕和玉人〔3〕。这些新石器

的文物发现,为我们解开《河图》、《洛书》之谜提供了新的条件。

2、解读含山玉龟、玉版图的文化信息

这个含山玉人,俨然是一个古代“传天数者”的形象(图一)。他高高的站

立着,沿用始祖伏羲“近取诸身”的方法,以自己的身体打着比方,传授着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淮南子?精神训》)。玉人头顶笠形盖天冠,象征天似盖笠。略成斗方形的面部,象征北斗星的斗魁〔5〕。斗魁璇玑所在的北极,就是天穹“盖笠”的中央。这是从伏羲氏时代,已经存在的盖天宇宙观念。玉人直立的身体,象征与人身同高的八尺髀表。髀表又称圭表。刻在玉人手臂上的圭表纹,象征立竿测影确定的八节历法。玉人伸出自己的双手,以左右手各五指,表示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五个月,寓意的是十月太阳历。

含山玉龟、玉版图,是对距今5000年前的盖天思想和天文历法的详细图解。它在表现伏羲时代的十月八节太阳历的同时,系统的总结了从伏羲时代开始的天文观象系统、立竿测影方法、历法图式等文明成就,也澄清了环绕在“元龟负书”传说中的神话迷雾。

太阳是立竿测影的观测主要对象。上古先民在盖天思想的主导下,用勾股原理求圆于方,连续使用方形的外接圆方法,设计和建造了观象和祭祀天地的圆形或方形三阶高台。并用同样的原理计算各节气的日道直径、圆周和太阳出入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达到“天与地协”的理想境界。

原来“元龟负书”,并不是什么神话,而是距今9000年-5000年其间,以伏羲氏为代表的中华先民们,在认识天地自然过程中创造的科学成果和文化的结晶。

3、《洛书》是历书和数图

含山玉龟玉版,是由圆点数和不同的图案共同组成的图式。《洛书》是有45个黑白圆点组成的单一数图。尽管表示的方法不同,但二者却具有共同的内涵。后者是前者的简化和纯数理化。

《洛书》“盖取龟象”,与含山玉龟玉版一样,都表现了古代的“天圆地方”的盖天思想。

玉版左右5孔,表示了以二至为分界的春、秋半年各有五个月。左右合10数,象征伏羲氏十月太阳历。《洛书》则以南北、东西、西北东南、东北西南之数,减中五而为十。即一与九,三与七、四与六、二与八相合为十数,分布于四面八方,象征“十日轮值”,行360度周天。其象征的也是十月太阳历。

玉版的内圆中有表示八卦、八方的燕尾八卦图;有象征二至日道的大小圆和其间表示八节、八气、八风的八个内含圭形矢纹的八格。《洛书》则把玉版上的内容综合,并以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数,顺时分置四正四隅,代表八卦、八方、八节、八气、八风。玉版和《洛书》表现的同是伏羲氏的十月八卦八节太阳历。《洛书》数为四十五,与含山玉版八节历,每节气的45天一致;玉版暗含,《洛书》明示。

玉版八角图式正中心的方形纹,象征盖天理论的“北极之下,天地之中”。上应“笠盖”的璇玑中心,下应测影时髀表所在的地之中央。《洛书》则用五数象征天地之中。五数为洛书一至九数的中间数。它既是二、四、六、八地数中间数,又是一、三、五、七、九天数的中间数,故为天地数之中。《洛书》以五数表示天地之中,与玉版图中央方形纹象征的意义相同。同时,中五也代表着二至前后测影、祭天调整历数的5天。即十月太阳历360日与岁实365日所差的5天。

玉版上方9圆孔,与《洛书》图上方的九个圆点数一样,意义完全相同。三三九,表示天圆。上为南,南为离,离为日、为乾卦,乾为天。九数代表天,代表南方,象征夏至和中午的太阳。玉龟腹甲后部1孔,代表上应背甲斗魁的北极星即天一。《洛书》下方为北方,其一圆点也表示北极星。

伏羲氏的八节历,是以立杆测影为基础产生的。除了可用太阳的出入方位表示二至日之外,还可以用日出日落的表影指向来表示二至日。表影在地,为阴,数用地数偶数表示。夏至太阳北至,昼长夜短,阴之初生,表影最短,可用天地数阴数之初生之数二、四,表示出入有别。夏至,日出东北,表影指向西南,西南以数二表示日出之影;日落西北,表影指东南,东南以数四表示日落之影。冬至太阳南至,夜长昼短,阴之极,表影最长,表影用地数之成数六、八表示。冬至日出东南,表影向西北,西北以阴数六表示;日落西南,表影指向东北,东北以阴数八表示。当我们把玉版上圭形矢纹所表示的二至太阳出没的方位,改为用表影指向表示,并把图像转换为数时,就与《洛书》四隅的二、四、六、八数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说明《洛书》的四隅数,也是从玉版转换而来。这样正好把四阳数置于四正方,把四阴数置于四隅方,阴阳分置相间。上南又代表夏至,把夏至日出日落表影置于西南、东南二隅;下北又代表冬至,把冬至日出日落表影置于西北、东北二隅。《洛书》这样做,使之更符合“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上南下北,时空合一的历法图式特征。玉版用圭形矢纹表示冬至夏至日出日落的方位,《洛书》以二、四、六、八圆点数表示表影指向。玉版图和洛书图,都是盖天宇宙观与立竿测影的产物,都突出了二至在十月八卦历中的重要性,只是表现的方法不同而已。按照古代的历法图式,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又分别代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历法时空点。因此,《洛书》四隅的八、四、二、六数,在表现二至日太阳出入时表影指向的同时,又象征着历法中的四立节。

因此,我们发现含山玉龟玉版图中的所有内容,即盖天思想、天文观测体系、立竿测影方法、伏羲十月八节历法系统,经过数理处理后全部体现在《洛书》数当中(图四∶2)。顺时分布的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数点,每一个数点都有它多重的象数含义。《洛书》不仅是十月八节历法图、气候图、方位图、也是盖天观念与立竿测影方法结合的天文盖天图。

4、《河图》是合图

女娲十二月太阴历,伏羲十月八卦太阳历,同属于早期的观象历。它们不如后来的推步历精细。太阴历是以月相的朔望周期为依据的。女娲的十二月太阴历的朔望周期只能是30天,十二个月为360天。这恰好与伏羲十月太阳历的360日历度一致。因此360历度,成为合历的首要基础。伏羲氏首创立竿测影,制定八节太阳历。立竿测影的运用,使人们发现太阳回归年周期是365天而不是360天。因此又通过每年冬至和夏至的测影,对上下半年的的天数进行调整,并把用于测影的2、3天,作为祭祀过节日期,补足年周期的365天。这成为伏羲女娲阴阳历相合的又一基础。这说明,考古实物上出现的伏羲女娲阴阳合历,并非随意所为。况且,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的是伏羲的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历。而当时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阴历的粗俗,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这种原始的阴阳合历,反映是上古已经产生的天地日月、男女阴阳合和的观念。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觅的《河图》的秘密之所在。

远古先民仅用一到十的十个自然数和勾股方圆数学数理,创造出《河图》、《洛书》两幅结构简单严谨的数理图,就把伏羲十月八节太阳历、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天文历法内容,及其二者的内在关系尽囊其中。真可谓达到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最高智慧境界。

来自《中国之声》博客也说明了这一点,河图和洛书,不论它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从实际上看,它们是昭示(标志、显现)宇宙空间中地球与太阳(也包括月球和其他近地行星)的时空关系的两个寓数理于其中的图像。河图中的天数25和地数30的组合和排列,是具有唯一性的,是形象地模拟了地球纬度300度和经度360度之内的地表与太阳之间的时空位置和运动关系。它很可能就是中国夏历中使用甲子纪年的天文和地理的数学根据。中国夏历的甲子纪年法,是科学的编制了一个在地球纬度300度(赤道南北各150)、经度360度范围内感受太阳与地球运动关系和位置(也包含了月球)的时空坐标网;从而才使得人们通过这个时空坐标网(即: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所显示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年、月、日、时的点所构成的网络),来了解、推测、掌握万物从产生、生长到死亡的大体过程。也从而才使得它能够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最初显现河图洛书并使之成为启发和促进华夏民族多方面智慧和文明的最简单朴素而又非常有效的天文地理数据。

《河图》、《洛书》,及其以前的八卦八角图式、含山玉龟玉版图等各种表现形式,和它们其所包含的十月八节太阳历、十二月太阴历,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阶段的科学成果。是数千年中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结晶。因此称《河图》、《洛书》是东方宝典,是中华文明之源,毫不为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