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卷八——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内伤杂病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十八章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病虽不一,而原则无二。惊悸之家,风木郁动,营血失敛,往往上溢而下泄,不溢不泄,则蓄结而内瘀,内瘀不去,久成痃癖,痃癖渐大,多至殒命而亡身。故瘀血之病,由于吐衄,吐衄之病,根于惊悸,惊悸之病,起于虚劳,虚劳之病,根于中气之败。
盖水寒土湿,不能荣木,肝胆动摇,必生惊悸。惊悸既作,风木疏泄,扰而不静。经络堙郁,凝而不流。以既凝之血,而得疏泄之令,未有不吐衄而便泻者也。吐下不行,势必积聚,而为瘀血。瘀血一成,是为心腹之疾,事如养虎矣。
惊悸、吐衄之法,全以中气为主,温养保固,不可凉泻。及成瘀血,不得不下,但以下之后,病去而人不殒亡,人存而年不夭折,则善之善矣。
1 虚劳之病,中气损伤,木陷郁冲,则生惊悸,若经络堙郁,凝而不流,以即凝之血而阻木冲之令,久必营血离经,而见吐衄下血瘀血也。瘀血内结不去,久成痃癖。痃癖渐大,则至殒命亡身。
论;《伤寒》奔豚证,是肾积而木邪奔冲也,《金匮》之惊悸者,也是木陷而冲悸也,二者,皆是木气之冲。本篇吐衄下血,也因木气之冲。先虚劳而病惊悸,后瘀之血,阻木冲之令,故血离经失敛,则发吐衄而外泄也,吐泻不利,必内积而更瘀也。本卷治吐衄便血者,也是建中疏木之法,也是治惊悸之法。木气畅达,则不冲不悸,则不吐衄下。故师言吐血之病,起于虚劳,根于惊悸,木气之冲也。
惊悸四章
惊悸一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1 阴阳相搏,名曰动。动者,数脉见于关上。动见于关,数为中虚,不能升降上阳与下阴也。阴阳相搏者,中虚不能升降也。少阳逆则惊动,厥阴陷则冲悸,甲乙二木不能升降也。
阳动不降,则为惊也。此为少阳不降而失根,阳浮之动,浮荡之惊。
阴弱不升,则为悸也。此为厥阴不升而陷冲,阴弱之陷,陷而冲悸。阳浮失根而惊动,阴弱虚陷则冲悸,阴阳不相顺接,中虚之数。354页脉法三十六同。
论;390太阳百十一,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此为表闭不开,经阳不泄,阳动而内痛也。本条无外感表证,而属内伤,内伤里虚而惊悸也。同是脉动,外感与内伤杂病的区别。
本条上关上,内伤里虚之惊悸,区别于404页阳明四十,三阳合病,胆胃不降,二气上逆的上关上,外感三阳之郁。
2 土为关位,中气不交,则甲木失根而浮惊,乙木虚陷而冲悸。670页,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陷则为悸,浮则为惊。
3 惊悸之人,营血瘀蓄,风火鼓扇,往往有吐衄之条。仲景列惊悸于虚劳之后,吐衄之先,盖虚劳、惊悸、吐衄之病,实一本而同源者也。小建中汤,有悸,吐衄证,加重者,即本卷之杂象。虚劳之病,必建中气,虚则补之,实则破之,皆是建中之义。
论:此虚劳之惊悸,是动荡不宁之惊悸,此脉上关上,动数而弱。与炙甘草的心动悸脉结代不同,脉结代与惊悸相同,但相火之旺与相火之虚不同(虽然也上热上数)。惊悸病,皆见脉结代之象,本条却是动而弱,数脉见于关上。此点当留意惊悸之证与脉。外感少阳坏病,火旺土燥之烦悸(小建中与炙甘草汤),区别内伤里虚之惊悸的区别(虚劳惊悸),一定要当知,外感误治之少阳坏病,与内伤虚劳杂病之别,不要混为一坛。
———惊悸之病,在这里作一个小的汇总,方便学习,全面认识惊悸。惊悸之证,乃乙木郁冲,非西医单纯的心脏心率病,西医只有一论,心率不齐或言早搏,中医则各种原因,大体归纳一下,帮助认识,中医概念的心悸病理。
1 桂枝甘草汤,误汗之悸,乙木之陷冲。
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脐下悸,奔豚之冲,乙木之陷冲。
3小柴胡汤,甲木痞结,阻乙木升发之路,郁冲而悸作。
4小建中汤,虚劳之悸,胃逆胆壅,经脉痞结,阻乙木升达之路,郁冲之悸。
小建中汤,少阳坏病,火旺土燥,胃气不和之烦悸,相火旺则烦,乙木冲则悸。
5炙甘草汤,少阳坏病,火旺土燥,经脉燥涩之结代,相火旺则烦,乙木冲则悸。
6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水停心下,阻乙木升达,木郁之冲悸。
7太阳三十五,太阳病,小便利者,则饮水多,水多不化,土湿木郁,必乙木之冲悸。
8痰饮八,九,二十二,二十三,痰饮之悸,痰饮郁阻,升达之路,乙木之冲。
9 本篇,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太阳坏病之惊。
10 本篇,半夏麻黄丸,痰浊郁塞,碍厥阴升路,乙木郁阻之冲悸。惊悸者,皆是乙木郁冲之悸,至于是病理,则各不相同。惊悸之久,又必作奔豚,详下章,有漏后补。
论;学中医最忌西医思维,目前中医本身,都没有形成一个正确标准的理论体系,逻辑思维不统一,病理治法,争论不休,虽然体制教育一家独大,也是有不认可的,中医自己理论都不准确,怎么能与西医结合。中医西医,理论不同,学习中医,一旦学偏,全盘皆偏。中医西化,中医西学,中西结合,结果就是中医被自已人毁掉了。学习中医,也是先入为主,一旦学偏,也要修正理论,矫正思想,此过程也比较难,并且实际治辩过程中,还老是会有错误理论干扰的后遗症。
现下很多靠仪器设备化验单看病的中医,分科的中医,会开西药的中医,或会开中药的西医,也有很多靠中药本草功能治病的处方式中医,这都是说明中医名存实亡了。现在输液的人越来越多,而中医虽然千年历史,也依然不能自强,依然还是个未开发的金矿,不仅未能发挥他的功力,并且越来越沦落颓废。就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不对导致的。中医理论的错误是导致中医治病疗效不行的根本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错误也是困扰中医不能大发展的根本原因,理论体系错乱,就势必会被西医牵着鼻子走,势必就会被现代医学同化,今天的中医教育都是西医教育的思路,事实证明,科学的发展中医,就是厄杀中医。中医不科学,但中医比科学更高明。学完《伤寒论》,学完黄元御,你就会发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差别,
中西医结合,终究会消灭中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是两种理论体系,两种医学,是替代关系,也是优先选择关系。从病角度选择中医,还是选择西医,比如中医善长扶阳,泻湿,解表,化瘀,虚劳等等,此类疾疾,优先选择中医治疗,西医对这类的疾病,不能治愈,只是减轻病痛,扼制疾病快速发展的作用;而西医善长急救,外科,发炎,细菌,病毒,卫生等等,这类的疾病,还有设备仪器的优势,就优选择西医。两种医学,互相替代与优先选择的关系,但绝不是结合,结合就是扯蛋,选择中医也行,选择西医也行,但同时俱用,这就是扯蛋。此若分不清,就是混水摸鱼。中医是我们独有的,外国没有中医,西医治疗不行,就没的选择,没有传统医学,也就没有其替代医学。所谓结合,外行管理内行,特色产物而已。中药西药,同治一人,同治一病,同时俱用,否则人没死于病而死于医,中医也死于结合,皆死的不明不白。